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多肉植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播特性 图片

日期:2018-11-30 23:23:08     浏览:67    
核心提示:多肉植物在白雾村瓦片上的安家落户,绝对不能简单视为是“生物入侵”,而是一种现今流行文化形式传播的独特体现和典型案例,再多的“多肉植物”也只会让这片土地更加丰富多彩。
  摘 要: 现今的白雾村面临着实用功能缺失和历史价值并存的尴尬境遇, 更加需要卖力耕耘自身的文化土壤。 白雾村也在不断开展文化自救, 不但打出了 “万里京运第一站” 的文化品牌, 还打着 “发展旅游” 的旗号对村子内一些代表性的建筑进行了修缮, 但并没有显示出太显著的成效, 深厚的文化底蕴仍处在表层的挖掘层次, 难以形成有效的对外传播。
 
白雾村地处云南省会泽县娜姑镇的大山深处,早在西汉时期就是军商往来的要道驿站,是古螳琅县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历史文化渊源流长,有着“万里京运第一站”的历史美称。而就是在这样的一座古村镇屋顶上,却大量生长来自于遥远非洲的“多肉植物”,这不禁让人反思,一颗小小的外国植物会在当今社会“入侵”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像白雾村这样历史悠久、文化特点鲜明的古老村落却在逐渐沦为各种“文化作物”传播的目的地,其自身文化却在难以传播的境遇中逐渐萎缩,不禁让人唏嘘。
 
而这样的现状在中国社会不胜枚举,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中并不一定是先进文化的代言,像白雾村这种曾经在一定范围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化种类在当今进行传播时,经常呈现出捉襟见肘的趋势,其背后反映的往往是对现代层出不穷的传播形式和信息爆炸的传播环境的不适应,甚至连自身的传承都成了问题。所以如何创新性地塑造自身文化品牌,打造适应当今社会文化传播的文化形式,是白雾村这一类古老村庄面临的重要议题。

多肉植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播特性 图片
 
一、方式的转变对文化传播内容的影响
 
在人类文明发展初期,人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通过人类本身的流动和口耳相传等形式,不同地域的文化才能发生交集,这就要求被传播的文化本身对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有着明显的作用,才能为更多的人群所接受。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依托于无线电波的近代媒体的出现将人类信息的传播主要形式从人际传播转变为大众传播,大量的信息传播渠道被主流媒体所把控,在相关人员对于文化传播的人为干预下,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文化传播开始成为主流,更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先进文化乘着无线电波迅速地进入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世界文化开始呈现大一统局势,诸多不适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形式逐渐衰落,白雾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直到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诞生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使得信息的大范围传播不再受到传统媒体的绝对制约,文化传播又开始趋向于人际传播,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历史回归。
 
自媒体的产生使得人际传播从曾经点对点的发展为从点至面的小范围“大众传播”,在这样的新型传播方式中,每个人都会主动或者被动接受他人的传播,换而言之,现今社会,至少在传播形式上,白雾村的普通村民和美国的报业巨头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但随之而来的文化多元和信息爆炸也对被传播的文化内容本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以最少的元素获取最大的关注,并且保证有足够的文化内涵和多元形式供受众进一步挖掘,是白雾村等诸多古老村落传统文化要解决的燃眉之急。而对于古村落开发中这一大难点,也许落户在白雾村屋檐之上的多肉植物可以提供不错的解决思路。

多肉植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播特性
 
二、“多肉植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播特性
 
多肉植物在白雾村瓦片上的安家落户,绝对不能简单视为是“生物入侵”,而是一种现今流行文化形式传播的独特体现和典型案例,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播的相关特性值得我们关注。
 
(一 ) 符合普世价值的文化内涵相较于前些年流行的君子兰等一众国内原生作物,多肉植物的培育无论是难度还是成本都有着显著优势,这来源于其耐旱易繁殖的植物特性,表面上是符合了当下快节奏生活的现实需求,但深层次折射出的是现代人对于植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的重新审视。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君子兰等植物所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越来越难以博得年轻人群的关注,而多肉植物所体现的坚韧和蓬勃则是更贴近当下人群的浅表情感需求,这种直接从外形和习性上反映出来的人类所追求的道德品质,在文化传播中可以节省学习成本,进而获得更多的受众。
 
(二 ) 贴近当今审美的表现形式多肉植物种类繁多,但并不是每一种植物都受到了人们的追捧,例如其中的仙人掌科,虽然有着一样的习性,但却一直处在不愠不火的小众市场。这跟许多地域文化的境遇异常相似,其影响一直在小范围内徘徊,难以完成对外传播的过程,这一点可以在中国许多地区的饮食文化体现出来。例如河北地区的驴肉火烧,一旦离开河北境内就备受冷落,更不要提走上世界舞台了。而究其原因,缺乏“卖相”是主要因素。一种文化类型的大范围传播,特点鲜明、符合审美的表现形式无疑能赚取更多的拥戴。
 
(三 ) 提供稳定可观的经济效益金光教授在 《艺术与社会》 一书中里提出:文化是资源,创意是关键,产业是保障。明确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中,产业对文化的保障和支持作用,再优秀的文化没有商业价值也是难以获得相关从业人员的推动,换而言之,优秀的文化本身就必然会有商业价值,能够转换为直观的经济效益。就像多肉植物一样,哪怕曾经是生长在不毛之地苦苦生存,一旦遇到合适的时机和推动,就立刻迸发出强大的经济潜力,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完成了市场布局,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
 
三、白雾村传统文化的革新打造白雾村曾经有着繁华的历史,在中国现如今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却成了最薄弱也是最容易脱节的一环。其实文化领域的兴衰比起自然界的生物入侵更加残酷,当一种文化失去了对外传播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其失去了活力和先进性,那么就必然会受到外来更先进文化的反向传播,文化传播向来就是不进则退。面对这样的现状,白雾村也在不断开展文化自救,不但打出了“万里京运第一站”的文化品牌,还打着“发展旅游”的旗号对村子内一些代表性的建筑进行了修缮,但并没有显示出太显著的成效,深厚的文化底蕴仍处在表层的挖掘层次,难以形成有效的对外传播。
 
(一 ) 以史为载 , 打造全新的文化品牌白雾村现在主打的文化招牌是“万里京运第一站”,代表着白雾村是明、清王朝铸币铜料的主供地。我们且不论这一称谓有多少历史史实依据,其本身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对曾经的封建王朝的朝贡和臣服,这本身就和当下时代潮流不相符,除了能满足一些游客旅人对于曾经的历史现象猎奇式的想象外,很难引起人们在感情上的共鸣和升华,导致文化难以进行二次扩散,与当下时代的传播特性相背离。所以重新梳理挖掘相关史实,在“铜运古路”的史实基础上,运用创新性思维,对相关文化进行二次创造和革新,打造出全新的适合当今时代潮流趋势的文化品牌是白雾村文化传播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 ) 以像为媒 , 传播古朴的村落群像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影像传播因为其极低的理解门槛和更加广阔的信息容量,正在快速替代文字传播,成为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同时针对白雾村现今文化影响力不够的现状,其独特而古老的村容村貌比起单调的文字介绍更有说服力和传播源动力。

多肉植物中所蕴含的文化传播特性
 
而出于资金和政策问题,白雾村虽然对部分古建筑进行了修缮,但仍有 70%以上的传统建筑处于“原生态”而无法维修,况且所谓的“修缮”是否会破坏其本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还值得商榷,所以与其用虚构的历史繁华去吸引受众,就不如索性直面现状,拿出更加直观的当今的村落的古老面貌作为获取外界关注的第一张名片。
 
(三 ) 以路为引 , 建立生态的商业平台文化的传播总是离不开产业的介入,虽然我们对于丽江等众多古村镇过度的商业开发痛心疾首,但如果没有经济的支持,这些古村镇开发的成功案例也很难实现,而白雾村既然被称为“万里京运第一站”,其诞生本来就是商业发展的产物。今天在村子内的石板路上,许多村民仍然过着当初先人们贩夫走卒样的生活。
 
但这种原始的商业形式,并不能在白雾村打造自身文化,完成对外传播的过程中真正提供保障性支持,现代商业的进驻是必然也是需要,但白雾村怎么才能不重蹈丽江的覆辙,让自身文化不被过度的商业氛围所冲散,就必须要在布局之初就设置门槛,将不符合自身文化内涵的商业形式和商业项目剔除在外,留下合适的商业元素,成为自身文化的创新动力。
 
现今的白雾村与它屋顶上的一片古瓦有着相同的境遇,都面临着实用功能缺失和历史价值并存的尴尬境遇,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任凭它们经历风雨洗礼,那它们的逐渐萎缩的地域文化就会不断地空出更多的受众群体,让外来文化大范围传播,进而挤压我们自身文化的生存空间,让更多的“多肉植物”种植在我们的文化土壤上。
 
正如生物入侵会破坏我们的自然环境一样,文化“入侵”破坏的则是我们的民族自信和凝聚力。所以我们更加需要卖力地耕耘自身的文化土壤,让自己的文化“作物”不断生长,然后再以兼收并蓄的姿态广纳外来文化,在一片长满梅兰竹菊的沃土上,再多的“多肉植物”也只会让这片土地更加丰富多彩。
 
更多>多肉植物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1.765 second(s), 728 queries, Memory 3.9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