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岭南盆景的冷落之谜

日期:2012-02-05 18:04:56     浏览:18    
核心提示:此后,岭南盆景越发受到世人瞩目,不但在全国的各种花卉盆景展览中屡获殊荣,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展览。1986年4月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各大洲有17个国家参展。我国送展的300多件盆景中,共获奖牌4金4银,而岭南盆景则占其3金1银
  岭南盆景的冷落之谜

提起岭南盆景,很多广州人就会联想到流花湖畔的“流花西苑”。有不少盆景爱好者或老行尊,把那里看成是“盆景之家”。

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总理出访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挑选“国礼”时,专门选中了岭南盆景艺术大师孔秦初等人创作的四件盆景,赠送给了国王塞拉西;1986年10月,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来访广州并参观了“西苑”,亲手植下了由英国带来的一棵象征中英友谊的橡树。时任我国外交部长的吴学谦和广东省长叶选平,在“西苑”挑选了一盆九里香盆景,作为珍贵的礼物向女王回赠。此后,岭南盆景越发受到世人瞩目,不但在全国的各种花卉盆景展览中屡获殊荣,还走出国门,参加国际性展览。


      1986年4月在意大利举行的第五届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各大洲有17个国家参展。我国送展的300多件盆景中,共获奖牌4金4银,而岭南盆景则占其3金1银,接着,1991年广州有关部门又以盆景为礼物,赠送给摩洛哥王储。直至几年前,在云南昆明,由我国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广州的盆景大家黄就伟创作的榕树盆景《本是同根生》,因创意新颖,构图独特,在盆景项目中夺取了全场唯一的最高大奖。

岭南盆景在众多盆景艺术流派中能自成风格而独树一派,只有六七十年光景,在我国1700多年的盆景艺术长河中,显得相当年轻。它独特风格的形成,首先得益于对多种的艺术流派的学习。就树桩盆景,可分为川派、苏派、扬派、海派和浙派等等,统称北派;南派的就以粤、桂、闽及港澳地区为主。而南派又当以岭南派为“龙头”。它在博采各派艺术之长的同时,又根据身处南方气候的环境特长,创造出“蓄枝截干”的枝法造型,使盆景更达到了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艺术意境。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州“西范”的孔泰初和海幢寺的素仁和尚,便是岭南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位先师。前者擅作大树形,树体雄伟豪放;后者则以挺拔飘逸的形态而独具一格。近几十年来,广州及珠三角一带的很多盆景爱好者,多以这两位盆景大师的创作手法为基础,再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盆景的艺术风格,进而也成为我国盆景艺术中最为耀眼的一朵奇葩。

人们常说,盆景艺术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其实它比诗与画来得更具体,更真实。试想,一盆高不盈尺(是泛指)的树桩盆景,以缩龙成寸的艺术手法,把大自然的野趣和神韵浓缩在盆中,纵使你身困闹市,亦可神驰千里,给你一种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陋室而有林泉之致的意境。正是这种魅力,使不少市民狂热地爱上这种大众化的“平民”艺术,我也是其中之一。在家中阳台上种了几盆“树仔头”,可惜虽被我摆弄一二十年了,但因疏于技艺,好像还成不了“景”。

这天,忽然兴起,心血来潮去了一次久违的盆景园“流花西苑”。然而,当我走近湖边那一排排的花基,准备要静静去欣赏那摆放在上面的盆景时,原来的兴致竟冷了下来——一盆盆枝叶丛生,长得乱作一团, 盆土干枯的“树仔头”。我尚算“懂行”,勉强看出个“景”。要是位外行人,看到的就与山边的野树无异了。后转念一想,大概是在保养期而任其生长吧。于是, 又沿着通幽的曲径再往园里深处走去。可惜,偌大的一个“西苑”,方圆近百亩,各类盆景不下数百盆,竟几乎全在“保养”中。真令人扫兴,更有点失望。“西苑”是广州市唯一官办的盆景园,是展示岭南盆景艺术的窗口,而且还是卖票向公众及“老外”们开放的,要是此间有人慕岭南盆景之名来此一游,看到的竟是这一盆盆的“树仔头”,又怎能提起对盆景艺术的兴致?

后来,一位在盆景界颇有影响的朋友告诉我: “西苑”沦落到几乎被人遗忘的境地,有“上边”的原因,也有管理上的问题。长期不受重视,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又怎能购入和收藏一些高水平的盆景?好盆景动辄上万甚至几十万元的天价;即使有,而没有高素质管理人才,若干年后,也会日渐走样,变成一棵“树仔头”了。现今的“西苑”,摆放和展出的大多仍是前辈的旧作品,有的已欠新意,有的已面目全非。那位盆景界的朋友还告诉我,要欣赏上品,应该转移到佛山的顺德和南海等地一带。

近年,广州不是在大声疾呼要“打造”文化大都市吗?拨出巨资陆续建起了如艺博院、音乐厅、图书馆、少年宫等文化设施。为什么不想想岭南盆景?想想“西苑”呢?

 
标签: 岭南盆景
>更多关于岭南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621 second(s), 548 queries, Memory 3.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