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随谈

日期:2012-02-05 18:05:10     浏览:17    
核心提示:盆艺界人才毕竟是济济的。居高者远见卓识,富有理论水平和创作经验,处基层者有实践的积累。我们可否就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邀请智者献出良谋,诱导群众各抒己见,以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随谈

广东张焕先

    当今,经济浪潮有力地荡涤着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人的审美时尚不断的更新。敏感的艺术家,作品风格意识非常强烈。于是,文化领域的许多艺术门类,新的东西层出不穷,都显示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特点。

    历年来盆艺界也先后涌现了许多富有新意和突破传统性的新作,如《八骏图》、《丰收在望》和“风动式”作品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先例。

    然而,纵观整体状态,恕我妄言,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仍然是热气不腾,波澜不兴,几乎还是一片沉寂的状态。究其原因有四:一是盆艺队伍理论水平偏低,欲莫能及;二是受传统风格所禁锢,缺乏锐意进取精神:三是从事经营以谋利者多,理论技艺研究者少:四是腐败之风卷入盆艺界,邪气升,正气跌,例如人员在组织机构中的定位或作品的评比上,都有受不正之风所影响。这就或多或少地挫伤了那些忠心耿耿从事于我国盆景事业者的积极性。

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随谈


    毕竟,中国盆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是一大课题。要继承那方面,哪法为善;要发展与创新,路在何方?这是盆艺界必须取得基本共识的问题,方免陷入盲目性行为。
    卑之无高论,唯觉要兴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之风,务以人为本。只要人们的艺术素质提高,视野开阔了,传统的东西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就有了基本判别能力。
    盆艺界人才毕竟是济济的。居高者远见卓识,富有理论水平和创作经验,处基层者有实践的积累。我们可否就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邀请智者献出良谋,诱导群众各抒己见,以达到集思广益的作用。
    不同意见出来了,谁正谁偏,引发辩论就在所必然。辩论能扩大人们的思维空间,开阔视野,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是点燃中国盆景如何继承发展与创新问题的火把。
    此举纵然无大益,肯定也无小害,最起码也起到舆论作用,为盆景业发展鼓与呼。

    演绎了几千年的中国盆景,各大流派都已基本定格化了。定格的模式,使后者在创作上有章可循,在一个流派中,它也起到规范整体作品共性化的作用。
    但定格化的模式,也如同一条束缚人们前进脚步的无形绳索。这就是传统东西的负面影响。如果说当前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步伐缓慢,那就是旧的传统观念禁锢了人们本来可以超越正常思维的聪明才智,而导致了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

      我素来认为继承的本身就是发展,创新也在其中。没有发展,何谓继承呢?倘若一个盆艺家老是摆脱不了传统的羁绊、躺在前人模式圈子中运作,依样画葫芦,那与其说是在继承,倒不如说是在抄前人的经本。

      继承要有胆识与锐意,我常与人言,在学习继承传统的东西,尤如身在于峭壁与深谷之间,智者吸取了传统风格的精华,充实了自己,再登高峰;愚者往往不知不觉地跌入了陈规的深谷,“死”得不明不白。这就是齐白石老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印证吧!
      元代汤厘《画论》中所言,在继承传统方面,“不可以形似求之”。这就道出了对传统的东西,我们更重要是学习其内在的哲理精髓。一个盆艺家,一旦把握住这一点,思维空间就扩大了,就不致于倘徉在前人的模式化上,而最终又消失在前人的经验之中。
      在艺术的海洋中,作品风格求与人同者易,欲与人异者难。所谓异,就是出众的作品个性。作品个性是盆艺家的艺术性命,倘若它会成了众所追求,那就可以肯定了,新的杰作将会不断涌现,中国盆景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就形成了新的局面。
     
      一个纯粹的盆艺家对于艺术的追求,欲望是无止境的。当其获得了一种新的创作成果,其心境就一时如同身在平地跃上了一座山头,居高视野阔。但接踵而来又是新的困惑,一旦摆脱了新的困惑,就又是一个新的飞跃。一个盆艺家如果能够如此不断地演绎,就对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延续产生了作用。
     
    倡导追求作品个性化,也许会有个别“离经背道”的“怪作”面世,即使是母鸡窝里孵出丑小鸭来,也不要少见多怪,横加指责,毕竟是人们的追求欲望激发出智能潜质所使然。
   

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随谈

     前些年,我与贺大师不约而同地产生了同种创作灵感,于是他的《风在吼》和我的《风速的记录》同时面世了。不管人们对这种风格如何评说,我始终认为《风在叮L》和《风速的记录》之作,就是典型的实破了陈规,是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的生动一例。

    那时有一北方艺术同仁,带发难性的口气问:你们南方有这么大的风雪呀?对于一个新生事物持如此态度,就未免欠妥了!我暗叹其艺术视野如此的狭窄,即使南方没有这样的大自然景象,南方的艺术家描绘北方景物又有何不可呢?


      也有人曰:将来这有风吹,那有风吹,全国到处都风在吹。这就祀人忧天,大可不必啊!我不相信它们会给人们带来何种恐惧感,更不相信它们会有那么大的艺术魅力去占领整个中国的盆景天下(各大流派都接受)。
      世人多称它为“风吹式”,这就差矣!差在“吹”之一字太柔和,欠缺疾风之狂劲,与其“画面”的强烈动感不相协调。于是我历来咬定“风打式”的称谓最确切。
     
    至于论及“风打式”的派属,我以为大自然既有风打树的物象,它就任何流派都可属,何惧它与传统作品在风格上存在极大的逆差呢?
    近岭南有一艺术界权威人士称:“今天广东中国画的创作已走向多元化,再不是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多种创作手法竞相登场,连传统的岭南画派也产生了很大变异……我认为是好事,关键是在于如何加强沟通,让传统与时尚互相融通。

      既是画界的创作可以走向多元化,盆景界实行兼收并蓄,让异派作品风格融入,与传统作品风格“通婚”,也未为不可。
      我以为任何流派,融入异派作品的风格,都能起到互补的作用,绝不会搅乱自家传统作品的共性化。观众自有眼力去识别何种作品风格归属于何种流派。这是中国盆景继承发展与创新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
     
      以岭南盆景而言,素来以枝法精美见长,进入展览殿堂时,作者往往为了显示其功夫独到,所有作品,几乎叶子摘尽,半片不留。然而,再美的东西,人们也是见一二,心觉良好,整体相同就俗了,尤其观岭南盆景展览时,总觉得作品的整体“画面”,有些许枝苍古朴气氛过浓,青葱翠绿的生气不足。倘能取别人胭脂,化装自己的脸,向多元化发展,鼓励群众创作些异派风格的作品,在展览会上同时涌现,那就锦上添花,相得益彰,更加丰富多彩了。

    本文有错之处,谨望同仁教正。

 
>更多关于中国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109 second(s), 402 queries, Memory 2.3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