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河南中州盆景文化园内有一株至少200年树龄的古国槐

日期:2016-12-21 14:57:06     浏览:24    
核心提示:河南中州盆景文化园内有一株至少200年树龄的古国槐,还有许多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古松、古柏树桩和盆景,这些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也是厚重河南文脉的一种体现、一张绿色的名片。
 河南中州盆景文化园内有一株至少200年树龄的古国槐

人民网郑州6月9日电 (侯琳琳)从绿化荒山,到以文建园;从自然秀丽的田园风光,到“纳山为屏、拥林为景”的独特环境;从移栽树桩,到培养成一盆盆日臻成型的作品……河南中州盆景文化园十年磨一剑,在挖掘、补充和延续厚重河南的历史文脉上执著前行。
 
传承盆景“精髓” 延续厚重河南的历史文脉
 
“一个城市只有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才会有独特的魅力。”文脉是一个地域的灵魂,年近七旬的郑州盆景协会会长游文亮深谙这一道理。他在近半个世纪的盆景艺术实践中,探寻中州盆景的历史地位和艺术风格。“我出版了《中国中州盆景》、《中州盆景艺术》等专著,参与了第八届河南盆景展览画册《中州盆景》和第十届郑州盆景展览画册《秋韵》的编撰工作,以大量史料科学阐述了‘中国盆景的故乡在河南’这一学术命题,使‘古典的中州盆景是中国古典盆景的根脉和主干’逐渐成为盆景界的共识。”
 
“如何既能给它们找个‘家’,又能将之展示出来,为市民提供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盆景园林。”是游文亮始终追寻的“盆景梦”。
 
 
十年前,游文亮投身于郑州西南林区建设;六年前,发现了二七区袁河村近50亩的“老寨”,便开始在此建园造景。先后移栽各类花草树木万余株,营造了适合盆景生长的“小气候”,同时又将自己几十年来培育的松、柏、三春柳等2000余株树桩在这里安了家,目前已生长得郁郁葱葱,成为西南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全国首家“以文立园”的河南中州盆景文化园现已有了雏形,园内一盆盆逐步成型的中州盆景艺术作品移天缩地、寓于丘壑林泉之中,随朝夕雨露、春夏秋冬的流转呈现出变化多端的姿态,为郑州市民在世俗纷扰之外,觅得一处优雅空灵之所。
 
盆景是植物,也是文物,是融“诗书画”、“精气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也是最能贴近中国人精神深处的文化载体之一,它的灵魂是其所承载的厚重文化。为了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中州盆景艺术的文化内涵,园中建设了“中州盆景文化馆”,从盆景历史沿革和当代中州盆景优秀作品展示一纵一横两个维度,以物说史、以景述事。通过展览、展示、讲解,让深埋于地下的文物符号“浮上来”,让记载于史籍文献的中州盆景文化“走出来”,让湮灭于历史尘埃的盆景故事“活起来”。
 
盆景保护依赖生态保护 留住乡愁是功绩也是责任
 
河南中州盆景文化园内有一株至少200年树龄的古国槐,还有许多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古松、古柏树桩和盆景,这些都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也是厚重河南文脉的一种体现、一张绿色的名片。
 
在给朝夕相伴的盆景“安家”的同时,游文亮还通过盆景文化园为本土市民的乡愁留下根脉,用“纳山为屏,拥林为景”、“田园质朴,山林野趣”的造园理念,营造了十五个具有中原民居特色的盆景院落,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典故。
 
“院落是中国民居的魂”。汉隶书法大师范斌在园内流连忘返,“从古朴的中原民居出发,彰显厚重中州盆景艺术的回归,是这里最大的特色”。
 
远眺园外,四周的西南林区层峦叠嶂、满目青翠,一草一木、丘陵山林,承载了多少记忆。近观园内,路边,灰砖瓦、夯土墙、旧柴门、篱笆长;院旁,小木棚、老石磨、太平车、花格窗;院中,一盆盆千姿百态的盆景,蕴含着“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深远意境。在移步换景、九曲回旋、田园野趣的一个个院落里,隐藏着一幅幅中原乡土的美丽画卷。
 
园内不仅建设了“盆艺学堂”,还举办了中州盆景文化遗产论坛,推动“盆景植物文化学”的研究,并将国内知名中州盆景艺术大师盆景作品进行展示、开展学术交流,还精心组织盆景制作培训和动手体验。
 
盆景爱好者在园内体验盆景世界,感受中州大地独具地方特色的盆景艺术,并亲手参与盆景制作。“身为河南人,我们为中州盆景艺术而骄傲和自豪。”
 
“把这些文化宝贝‘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弘扬和传承不好的。”游文亮始终坚持要通过中州盆景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弘扬与传承,影响和带动大家了解植物、喜爱植物,进而做到保护生态、保护森林、保护树木、保护盆景,为后人多保留些“会呼吸”的历史。
 
>更多关于河南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3.805 second(s), 435 queries, Memory 2.9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