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石景涛自1976年迷上盆景至今已30余年

日期:2018-01-12 15:42:50     浏览:49    
核心提示:石景涛自1976年迷上盆景至今已30余年,在这30余年的盆景艺术创作中,他虚心好学,吃苦耐劳。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努力拼搏,他的盆景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屡获大奖。
“我也找不到是什么原因使我喜欢上盆景,只觉得盆景使我找到了感觉、尊严,让我得到了无穷无尽的愉悦和幸福。一搞盆景什么都忘了。要说感受,那就是半农、半艺、半神仙。即:管理浇水似农民,制作造型似艺人,享受成果似神仙。"
2012年10月21臼晚,主题为“寻梦中国盆景,相约美好安康”的第八届中国盆景展览会颁奖仪式在陕西安康明江大酒店隆重举行。会议的一个重要事项是为新评的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颁发荣誉证书,石景涛也是其中的一位。当大师们走上主席台,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奔流不息的汉江见证了这一幸福难忘的时刻。
石景涛,1959年生于山东泰安。他高大的身躯、健康的体魄、黝黑的皮肤,一看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东大汉。齐鲁文化的熏陶,泰山风水的滋润,培养造就了他率直、质朴、寡语、执着、实干的性格。现任泰安市花木盆景协会会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理事。
石景涛自1976年迷上盆景至今已30余年
石景涛自1976年迷上盆景至今已30余年,在这30余年的盆景艺术创作中,他虚心好学,吃苦耐劳。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他的努力拼搏,他的盆景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览,屡获大奖。
石景涛盆景作品多以松柏为主,他师法泰山古松古柏,不离传统,潜心新技,不断创新,形成自己雄浑自然、苍劲古朴、奇异多变、稳如泰山的个性风格。
石景涛生在泰山,长在泰山,对那里的一石一木耳濡目染,有着深厚的眷恋之情,对松柏更是情有独钟。他热爱盆景,与泰山文化的熏陶,以及人文景观的积淀有关。泰安人自古以来就有养桧柏的习惯,岱庙盆景作为贡品曾上贡至京都。年少的石景涛在工作之余也加入了这支队伍。起初与伙伴一起到山上采来树桩种在家里玩玩,后来主要在市场购买,这样不知不觉地积累了二三百盆(株),半亩多地的家中,满满当当的都是树桩和盆景,这时的石景涛已经彻底迷恋上了盆景01999年,石景涛扩建了1.6亩院落,建造了一个盆景精品园。同时,又在泰山脚下的上梨园,中国最大的盐景、桩胚、景观树集散地,建造了10亩基地园。这样一来,他拥有了两个盆景园,从此正式走上了盆景专业之路。
随着时光的推移,在他辛勤汗水的浇灌下,他的精品园现拥有精品盆景200余盆,主要以松柏为主,历届获奖作品都陈列在那里,像是一座盆景博物馆。这些精致的盆景,与楼亭、水池等相映成趣,成了亮丽的风景。
基地园依山傍水,北高南低,地势开阔。走进园中,步步登高,工作室居高临下,一览无余,这里又是一番风景。此园现存大型松柏盆景、地养桩胚2000余盆(株),大部分已造型。
石景涛是一位虚心好学的人,他平时少言寡语,但他胸有成竹。他早期受教于于公烈先生,并拜其为师,跟于先生学到了不少盆景专业知识和为人处事的道理。他多次把省内外盆景艺术大师、专家请进园中,与他们共同切磋盆景技艺,有时边探讨边共同制作。他每年不惜代价多次到有关省市、名园交流技艺,到名山大川观摩采风。他学习广泛,情趣多样,除努力向同行学习外,,还全神贯注地学习领会书法国画的精髓和内涵。在书画中寻觅,在领悟中创作。他多次登上泰山顶峰,领略大自然风光,从中感受自然造化,把自然情怀融入盆景之中。
三十多年来无论酷暑盛夏,还是冰天雪地,他都把亲手创作盆景、管理盆景,作为一天中的头等大事来做。他干起活来废寝忘食,赤着膀子,卷着裤腿,像个农民。他当盆景协会会长,是一位热心的带头人、组织者。

石景涛自1976年迷上盆景至今已30余年
自1998年以来,每年配合国际登山节,他带领协会会员成功地组织盆景展览,促进了泰安盆景事业的发展,受到盐景爱好者的好评。他经常在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为宣传山东盆景尽心尽责。他还把自己的经验汇集成册,出版发行《石景涛盆景艺术》一书,供大家交流。他用智慧和双手实践着一条信念:把盆景做好,让盆景记住岁月,让盆景记住人。

石景涛在盆景创作中,把理念作为创作的方向,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在制作中,他借鉴画论,提出线条与墨气在盆景中的应用,主次.疏密、虚实、刚柔、枯荣、远近等分寸把握和辩证关系。他在盆景制作中体会到,盆景艺术表现的不仅仅是外在视觉的愉悦,更应是给人一种心灵的冲击和震撼。同时,又是一门演绎活着的生命精神、传承文化内涵、促进和谐自然的艺术。
在制作松树盆景中,他师法泰山古松,多次身临其境,置身于悬崖峭壁松涛之中,以其引发的震撼与激情为灵感来进行构思创作。把泰山精神、泰山文化内涵作为根基,在盆景中倾力表现泰山浑厚、大气、豪放、自然、雄壮、阳刚之美。松树盆景制作中取顺畅向上之势,忌压抑、束缚,呆板,求多变与深度。他勇于创新,标新立异,用泰山石制盆,泰山松制景,完美巧妙地结合,情景交融。如黑松盆景《昂首天外》在第八届中国盆景展览中枝压群芳,一举获得金奖。
在制作侧柏盆景中,他把见证泰山历史的红门天下第一柏、普照寺的“六朝松”和岱庙汉柏作为创作盆景的范本:将泰山侧柏经受大自然的洗礼,形成的天然白骨、舍利等呈现出的刚毅苍劲的气质,作为效仿对象:以柏树活则千年,死亦千年不倒和倒后千年不朽的精神,作为创作精神。他的侧柏作品,以自然线条美,突出动感,表现韵律;以自然的白骨、舍利、神枝,化腐朽为神奇,呈现对历史的追忆;以飘逸古老沧桑,品出仙风道骨的韵味。如《浑然天成》等作品,都是他的成功之作。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他认为好树诚然好做,而缺陷树做好,则全在功夫。对于有缺陷的树桩,他的经验是:在养桩过程中,要有耐心、细心,在“养”上下功夫,不要急于求成,越急于求成,越养不成好桩景。只有养好养旺桩胚,才具有更大的可塑,性,给制作提供更大的施展空间。在放养过程中,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恰好构成制作的要素条件。
另外,在缺少枝条、芽点的情况下,用补位嫁接的方法,达到树桩整体协调、过渡自然紧凑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他运用一些弯曲扭转的制作手法,大胆创新,在大树拉弯、大枝移位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成功率极高,弥补了树桩的某些缺陷和遗憾,这样使本来平淡无奇的树桩,通过几年的培养最终成为老干虬枝、苍劲自然、生机勃勃的桩景,也创造了不少的优秀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他坚持四步走,即:养桩——初步修剪——!初步造型——多次创作模式。在制作手法上,多法并举。手法服务于目的,目的取决于手法。
三十余年的盆景生涯,造就了他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性格。他的作品个性十足,与众不同。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主席胡运骅先生给予石景涛极高的评价:“景涛是山东盆景界的杰出代表,对推动山东盆景的发展,成绩卓著,有口皆碑……景涛从事盆景创作三十余年如一日,始终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如今已硕果累累,佳作不断。”

石景涛自1976年迷上盆景至今已30余年
但石景涛没有满足、懈怠,仍在茫茫盆景的海洋中搏弈,永不停顿地寻觅着闪光处、至高点。石景涛说:“随着时代的发展,2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对盆景艺术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旧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秦山精神,泰山文化,是我一直从事松柏盆景创作的底气所在,也是我不懈追求盆景艺术真谛的力量源泉。
我要在创作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提高,不断探索寻求盆景的至善至美,艺术上的新突破,创作出富有个性、符合自然规律、雅俗共赏的松柏盆景来。”谈及盆景制作水平,石景涛说:“水平与学习是分不开的,只有更好地学习,才有更高的水平。我与同行的差距很大,以后的路还很长,我相信只要有毅力,学习加干劲,持之以恒,总会成功的。”谈及对盆景的感受,石景涛说:“我也找不到是什么原因使我喜欢上盆景,只觉得盆景使我找到了感觉、尊严,让我得到了无穷无尽的愉悦和幸福。一搞盆景什么都忘了。要说感受,那就是半农、半艺、半神仙。即:管理浇水似农民,制作造型似艺人,享受成果似神仙。”
 
标签: 石景涛盆景
>更多关于石景涛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2.664 second(s), 426 queries, Memory 2.5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