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编者按:在中国根雕艺术界,刘勇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毫无疑问是中国根雕艺术发展道路中的一座里程碑。他的作品,无论是表情,还是言志,都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气息。本刊特辟专栏,邀请刘勇先生用图片和文字带领我们欣赏他的根雕艺术。
乐圣贝多芬的一生命运多舛,病魔一直伴随其终生。他的坚韧正体现在没有被病痛击倒,以超越常人的坚韧不拔意志,为人类贡献了传世的音乐宝典。钢琴奏呜曲《悲怆》,正是在这样的人生境遇中创作出的励志音乐巨著。
奇木雕《悲怆》作品,在深刻领悟、理解了音乐的意境和贝多芬人生经历后,以立体视觉艺术的形式表现“悲怆”这一人生主题、是独辟蹊径的艺术创作。
主体奇木形态沉稳,神秘的自然黑色调,项端被山火肆虐的留痕,整体形状似人非人的视觉底图,遍布在表层经风吹雨淋,水洗沙冲,岁月侵蚀的深浅肌理,都在带给人生命经历坎坷、多舛、磋砣的视知觉感受。这一切自然形态的视觉效应,为音乐的听觉感受转换成视觉感受提供了恰到妙处的形式基础条件。
奇木雕《悲怆》的底座设计甚是巧妙,不仅将主体奇木固定其上,更是别出机杼的独创:坚硬的长方形钢板上硬挺的几何形设置,三角形的排列,端面刻意的斑驳焊点留痕,都是为了烘耗,同构主体奇木悲壮,苍桑的视知觉意味,给人们以符号化审美的深刻视觉冲击。底座中突显出悲壮、沧桑的整体形状,与五条柔美流畅的曲线形成极大的视觉反差,更好地表现出了钢琴奏鸣曲《悲怆》的音乐意境。
在大段铿锵、急促,跳跃的强音之后,突然转为沉稳、舒展,柔美的慢板节奏,恰当地体现了贝多芬创作的主题思想和坚定人生信念:只要不向厄运低头,拼博之后总会迎来暴风雨后的彩虹,人生多磨难,坎坷伴君行,失志不放弃,悲创而高歌,人生多豪迈!
异质同构的美学理论,其主要的理论基点就是视知觉与审美心理的整体性和审美力场的同一性。奇木雕《悲怆》的创作,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创作理念而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意境和感染力。 奇木雕《悲怆》作品,成功地诠释了贝多芬的音乐思想和艺术意境,成为激励人生奋进,拼搏的视觉艺术典范创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