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读张夷的山水盆景有感

日期:2018-04-01 11:56:27     浏览:23    
核心提示:翻开本刊第9期杂志,张夷先生的《砚边梦谈月山野风孤绿》等山水盆景立刻吸引了我,我马上联想到他以往发表的许多山水盆景。我觉得张先生一直在致力于山水盆景的创新,他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惯用的山水盆景程式
  ——读张夷山水盆景有感
 ●湖北黄冈  肖遣  
 翻开本刊第9期杂志,张夷先生的《砚边梦谈月山野风孤绿》等山水盆景立刻吸引了我,我马上联想到他以往发表的许多山水盆景。我觉得张先生一直在致力于山水盆景的创新,他的作品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惯用的山水盆景程式(每一盆的山,都是一大一小、一高一低)拉开了距离,极具个性,很有诗情画意,给人面貌一新的形式美感。  
读张夷的山水盆景有感
 首先在用盆上,张先生突破了传统的使用椭圆形和长方形盆的局限,而是根据创作立意的需要,用自制的曲线多边形盆。这样在景物的设置上,不受盆的约束,更可随人所意。盆没有围边,人们观赏时,视线自然向四周延伸,使人感到盆外有景,留给观众遐想和再创造的空间。
   其次他运用了现代工艺设计中的构成手法,不是用常规眼光把山看成是山、把树看成是树、把船看成是船……,而是用艺术眼光把它们归纳转化为点、线、面来审视和进行组合,构成的画面形式结构新颖,使人过目难忘。  
 这里我就张先生的《烟雨江南湖岸天光》、《郑燮笔意冗繁削尽留情瘦》、《砚边梦谈月山野风孤绿》三件作品,谈谈观后感。 
  《烟雨江南湖岸天光》(见本刊2007年第5期)是由黑色的山石和白色的盆为曲线、绿色的林地和土黄色的竹帘为直线、前面的小岛和船为点组成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直线的竹帘衬托曲线的盆、白色的盆衬托深色的山、林地和船。形成曲与直、大与小、黑与白、疏与密的对比。整个画面简洁明快,形式别致。
   《郑燮笔意  冗繁削尽留清瘦》(见本刊2001年第4期)是运用竹、石、坡地、船组成。绿色的坡地和白色的盆均为不规则的曲线构成,两者既统一又有变化,十分协调。在这件作品中,作者同样运用了对比手法:点点竹叶与长形的悬岩(面)构成点与面的对比、直线的悬岩又与曲线的草地和盆构成曲直对比、小船和小鸭(点)则与其它景物构成大小对比。由于有了对比,增强了作品形象对视觉的刺激程度,突出了主体,给人强烈、醒目的视觉效果,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砚边梦谈月山野风孤绿》因为加大了盆的深度,使景的容量也增大了,更能展示近、中、远景的层次和空间。远山为主体(面最大)、近处坡地(面次之)、中景的小岛(面最小),但都是曲线构成,整体上非常和谐统一。远看势:山的外形,包括山顶的曲线和山脚的曲线,它的起伏有长短、高低、方圆变化,节奏优美,很有韵律感。这都是作者精心施艺的结果。
再近看质:主体远山的内部结构沟壑纵横,迂迥曲折,山石的肌理疏密相间,很像一幅用披麻皱绘就的山水画。整座山峦浑然一体,完全感觉不到由许多石块人为组合而成。而好像是把某个名山大川浓缩在咫尺盆中,极为真实自然。近处绿色坡地上的小树、房屋和远处山脚旁的房屋及水中的小船,不但增添了生活气息,而且在对比中,显得山更加雄伟高大。
读张夷的山水盆景有感
最后看看白色盆而形成的空白(水),不仅衬托了主体,自身也很有变化和韵味。 从以上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山水盆景的创 作中,能得心应手地运用形式美法则和借鉴中国画画理,体现了作者的学识修养和审美取向,最可贵的是作者的创新思维和求变的胆识。
张先生曾在文章中说:“我抱定一个宗旨,只是想用些新的手法,不同于概念程式……”。诚如是言,他另辟蹊径,以新的美感样式突破概念程式,因而其作品很有时代感,与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更加贴切。 
  当然,张夷先生的作品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还在不断地探索,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创新精神。近年来,我国的盆景创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作品程式化和雷同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要继承传统,更应提倡创新,让盆景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更多关于山水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1.904 second(s), 179 queries, Memory 1.3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