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上山挖树桩做盆景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一种风尚

日期:2018-05-05 16:46:59     浏览:27    
核心提示:山挖树桩做盆景是当时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种风尚。 为了挖到好的树桩制作盆景,少年沈柏平经常和他的同伴一起,半夜 12 点就骑着黄鱼车出门,在天亮时到达苏州近郊的花山、灵岩山、穹窿山、
沈柏平,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苏派盆景造型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现任 WBFF世界盆景友好联盟中国区执委、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赏石分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培训中心技术总监、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苏州盆景协会副会长等。
创办现代盆景俱乐部,任董事兼技术总监。 受聘于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农业技术学院,任客座教授;兼任苏州园林绿化管理局、苏州虎丘万景山庄艺术顾问。
 
上山挖树桩做盆景是当时历史背景下一种风尚
苏州是一座传统文化深厚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工艺名城,春秋有冶铸名匠干将、莫邪,三国东吴时有“针绝”赵夫人,唐代有“塑圣”杨惠之,宋代有“以捏婴孩名扬四方”的泥人袁遇昌,明清两代工艺达到顶峰,几乎覆盖各行各业。 苏州盆景,作为中国传统盆景的主要产地之一,发轫于汉唐,兴盛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 早在宋代,虎丘、山塘一带就是盆景花木的培育之地,其商品化程度极高。 明代的王鏊在《姑苏志》中说:“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 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 ”出生于 20 世纪60 年代初的沈柏平先生 ,从小就生活在苏州山塘街的粉墙黛瓦老房子里,幼时天天看着天井里的花草、游鱼,还有盆景。 
幼小的生活环境就这样影响并滋润着沈柏平先生蒙稚的心灵。 耳濡目染是培养一个人兴趣的天然“染缸”,而幼时的兴趣又是成就一个人将来的无形导师。 沈柏平先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盆景,并成为他以后人生道路上的一种永远的追求。说到苏州的盆景, 就不得不提到周瘦鹃、朱子安两位中国盆景艺术大师, 他俩关系密切,共同探讨切磋盆景艺术达 30 年之久, 是苏派盆景的第一代代表人物。 朱子安先生经周瘦鹃先生介绍,于 1956 年调入苏州园林部门工作,他根据当时的条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到大自然要素材,到山上去挖树桩”的建议,随之树桩盆景的速成培育法替代了原有的从小树培养的传统做法。
上山挖树桩做盆景是当时历史背景和环境条件下自然形成的一种风尚。 为了挖到好的树桩制作盆景,少年沈柏平经常和他的同伴一起,半夜 12 点就骑着黄鱼车出门,在天亮时到达苏州近郊的花山、灵岩山、穹窿山、天平山等,甚至到达无锡的惠山、浙江的湖州等周边丘陵山区,漫山遍野地搜寻着,后来甚至踏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搜寻着可制作盆景的树桩原材料。 渴了,喝口泉水,饿了,吃口干粮, 发现一个造型可塑的树桩原胚或山石,欣喜若狂,全身的疲倦便抛到了九霄云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兴趣产生动力,理想造就人生。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沈柏平开始有了自己的盆景园。 如今,5 个盆景园内到处是他亲手制作的盆景,大大小小不下上万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沈柏平瞄准市场需求,先后自创“松竹林”“翠艺园”“柏平盆景艺术工作室 ” 等盆景艺术制作品牌,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以苏州为中心的苏派盆景地域。
 
标签: 盆景历史
>更多关于盆景历史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7.579 second(s), 593 queries, Memory 3.3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