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中国文人树盆景发展中的不良现象评说

日期:2019-06-21 12:11:32     作者:陶洁之    浏览:34    
核心提示:文人树盆景起源于儒家松柏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宋初年东南之隅是其发源地,流至今日约有九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政治、文化
     文人树盆景起源于儒家松柏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南宋初年东南之隅是其发源地,流至今日约有九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变迁,政治、文化、经济的不同,文人树发展起起伏伏,历尽艰辛,命途坎坷。
    
    然香火未断,子孙不绝。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大兴造文人树之风,该艺术如日中天,得到很大发展,人才辈出,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在此之际,文人树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孺佛不分 
    
       我国大兴文人树之初,有人以高僧素仁盆景为“文人树的鼻祖”,纷纷模仿素仁盆景当作文人树,在创作上,也对“素仁格”和文人树产生混淆。究其原因,是忽视了有关儒佛的基本常识。 
    
       儒、佛文化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儒家以人为本,佛教以佛为本。国学大师、佛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在(儒佛异同论》中说:“儒家从不离开人来说话,其立脚点是人的立脚.点,说来说去总归结到人身上,不在其外。佛家反之,他站在远高于人的立场,总是超开来说话,更不复归结到人身上—归结到佛。前者属世间法,后者则出世间法,其不同彰彰也。”梁先生这段说辞,颇得儒佛分野之要领。    文人树是表现儒家文人的,落脚点是人,以人为本;素仁盆景表现的是佛,落脚点是佛,以佛为本。

中国文人树盆景发展中的不良现象评说
    
        更离奇的是,有文章言说文人的思想情趣体现在文人树上的风格是出尘无为,讲究禅心悟性。’‘出尘”是佛家的“出世”,指参禅修佛。儒家是入世进取,身体力行,主张“有为”。“无为而治”是道家学说,“禅心悟性”是佛教学说。悟性的“性”,指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不论是渐悟或顿悟,只要参禅悟出“本性”,即可一朝成佛,但把这说在儒家文人身上,真是“高论”。在文人树上把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高见,更是独出心裁,对此不经之谈,笔者不敢苟同。    这种儒佛不分、人神合一的现象必须改变。
        
      二、名不副实 
      
      上文说过,中国文人树的发展总体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但是有部分文人树的形态、风貌与“文人”这个称呼名不相副。究其原因有三:一是部分理论家的误导,设立的一些条条框框钳制了部分人创作天赋,不能依据儒家文人的特点创作文人树;二是部分人不能摆脱“素仁格”的影响,其制作追求禅味,失去文人味;三是接纳日本文人树形式主义作品,依样画葫芦,失去文人味。这里对第三点作点说明。 
      
     当今日本文人树有两个类型,一是部分文人树盆栽作家,百年来,}n守传统,坚定不移继承文人树的基本格调,尚能表现日本文人的思想、精神气质,但渐渐走向程式化,成了规则式文人盆栽。二是日本明治中叶以后,受西方自然主义艺术影响,“日本文人树盆栽这个古老的艺术传统,在富国强兵、直起急追西洋文化的时代里,文人的本质从盆栽内涵中渐渐消失了,仅保留形式而已。盆栽也渐渐远离文人,’(井原西鹤语)。日本文人树制作去模仿自然,追求所谓自然美,完全失去了“文人味”,成了形式主义的东西。  
     
    许多年来,我国有不少人把日本文人树形式统统拿来,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模仿其外形,制作完全“日化”,没有中国文人味。我们对日本文人树形式不可全盘接纳。前者虽还能表现文人,但它以表现日本文人为主。日本民族有独特的民族性,中日文化不同,日本文人与中国儒家文人大相径庭,因而只能有选择地吸收对表现中国文人有营养的成分。至于对后者形式主义作品,则要完全摒弃,拒之I7外。特别是其中的消极成分,不符合我国的时代精神,更要提高警惕。  
    
      三、阴盛阳衰  
      
        艺术的风格和作者个性不可分,作者的个性包含着先天的成分,也包含着后天的因素。作者不同的个性,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就成了艺术品不同的风格。本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在文人树造型上偏偏出现了怪现象,一些理论家喜欢给文人树制作订条条框框,规定文人树作品要有共同的风格,诸如婉约、简约、瘦、清、简、秀、柔、雅等。这些条条的含义相同或相近,属同类风格,制作出的文人树格调相同,基本上是一副面孔,一样装束,多共性,少个性。 
    
       单说“婉约”与“柔”。婉约的含义是委婉含蓄、柔和。“婉约”用在文学艺术上,古人论词的风格有婉约和豪放两派。规定文人树的风格为“婉约”是借用。当然,文人树有“十七八妙龄轻歌女郎,执红牙玉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但就是不见“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高唱‘大江东去”,的豪放。看来大家都认为文人树不能有豪放的风格。“柔”和“婉约”意义上有相通之处。柔是软弱、柔和、温柔之意,跟“刚”相对。
       
       不少人你柔,他也柔,大家一起柔。看当今一些文人树作品,那高挑的树干,细细的,弯弯的,犹如“杨柳小蛮腰”,垂着几根柔软的枝条,宛如一个温温柔柔、袅袅婷婷的名模佳丽。只可惜这类作品已远离文人,没有文人的内涵,失去文人的象征意义,成为脱离现实生活,没有艺术的实质内容,只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的形式主义作品。这些作品多阴柔,没有阳刚之气,岂不是阴盛阳衰了。  
    
      四、选材单调   
      
      
       许多年来,文人树大都选取幼小的树木(有的只有麦秆粗细)制作,用兹制作出的树相也就一副稚气,“文人”个个成了少年儿童。如果大家承认文人树有象征意义的话,这种文人年轻化的现象不合情理,与文人这个称呼极不相称。  
    
    
      五、世俗化   
      
      
       部分人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脱离传统观念,取媚世俗,将文人树制成奇形怪状:勾头扭脖子者,弯腰驼背者,屈膝求饶者,瘸腿跋脚者,秃子头上一撮毛者,“文人”个个患了软骨病,成了残疾人。这类作品作为另类看待,天下无奇不有,倒也无可厚非。问题是将此类作品高调标榜为文人树或“素仁格”,此乃有伤大雅,格格不入;其标榜为文人树,则丑化了文人,有辱斯文。古人云:“酌奇失其真,玩华坠其实”。脱离实际,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文人树失去真实’生还有什么意义呀?    结束了对文人树发展中不良现象的评说,这里说点对创造文人树艺术的看法。  
    
    
      文人树是一种具有独特性的艺术形式,既不能单纯模仿自然,又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行事,必须了解中华文化,为表现文人精神而创作。文人树虽不起源于文人画,但发展中受其影响非浅。中国文人画博大精深,今天仍可作为文人树创作借鉴。  
      
        那么,如何创作呢7古人告诉我们,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化育,属客观世界;“心源”是艺术家的主观世界。文人树创作就是要继承传统而创新,以自然为依据,通过主观的思想和内心感受,“迁想妙得”,心中产生新的形象,即所谓“意象”。
      
      有了意象,然后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即是创造出不同于自然,而又能表现儒家文人的文人树艺术。《文心雕龙》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刘彦和用两句话就把艺术创作的道理说清楚了。2016年夏初稿2018年秋修改(编辑/徐灵)
 
标签: 文人树盆景
>更多关于文人树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1.351 second(s), 218 queries, Memory 1.4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