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中国盆景艺术概况

日期:2012-02-06 11:21:51     浏览:3    
核心提示:盆景在社会上出现的起始时期不晚于唐代初年。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兴建的陕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内甬道东壁上就有手托盆景的侍女壁画形象。盆景中不但有小树、花果,还有山石点缀其间,组合成“树石盆景”。树石盆景是躺带盆景中最常见的型式,其变化型式之一就是草类植物与山石组合组合成的盆景,如诗人、画家王维(701~761年)所养兰石盆景就是这样。
   中国盆景艺术概况

早在唐代以前,与盆景十分近似的许多园艺观赏品就已经流传于社会上。东汉(公元25~220年)有花草盆栽,置于几座之上以供观赏;又有用潜水盆种植荷花的所谓盆池;也是供闲暇时观赏的。

盆景在社会上出现的起始时期不晚于唐代初年。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兴建的陕西乾陵章怀太子墓,墓内甬道东壁上就有手托盆景的侍女壁画形象。盆景中不但有小树、花果,还有山石点缀其间,组合成“树石盆景”。树石盆景是躺带盆景中最常见的型式,其变化型式之一就是草类植物与山石组合组合成的盆景,如诗人、画家王维(701~761年)所养兰石盆景就是这样。

到了宋代(960~1279年),盆景型式不再主要是“树石盆景”,而有“盆树”与“盆山”,即树桩盆景与山水盆景之分。树桩盆景一般是由多年加工培育成的老态树木构成,以松树、石榴、梅花等树种多见。在北宋张择端所作《明皇窥浴图》和故宫藏宋丽《十八学士图》中,都绘有古松盆景。宋代的松树盆景当时称作“盆松”,是树桩盆景中的代表形式,而且是直接从树木盆栽经过整形加工和长期培育演化而来的,可以说,盆栽是树桩盆景的前身,至于山水盆景,来源却很不相同。在石玩中配以植物,和在盆池中引进山石并减少植物,使植物处于从属地位,这两种途径都产生着山水盆景。宋代一般称山水盆景为“盆山”,如陆游《菖蒲》诗中所泳:“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来俱扫迹”。但宋代的盆山也不完全是山水盆景。有的盆山虽有出水形象,却无植物配植,严格说来还只是石玩,或按当时的另一种称呼,是“水石”。宋代人对盆景小中见大的艺术特征认识很清楚,并有诗文吟咏。苏东坡《中九华》诗:“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说明对小中见大特点有认识,而且还能运用这种认识进行小中寓大的盆景艺术处理。

降及元代(1279~1368年),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都被较好地继承下来,有人还在盆景的小型化方面作了很大努力,进一步发展了盆景艺术。当时有一位高僧叫上人的,一生云游四方,出入于名山大川之间,“取法自然”制作一种小型盆景,称为“生子景”,很有画意。元末回族诗人丁鹤年一诗专赞这种小型盆景说:“旁人莫讶胸襟隘,毫发从来立大千”。以“些子景”之小,能立起整个大千世界,这是夸张的说法,但在客观上却反映了这种盆景的景物容量是比以前有所扩大了。

在明代(1368~1644年),盆景艺术出现了兴盛景象。不仅在知识界和官商之家有大量盆景陈设以供“雅玩”,就是“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盆岛为玩”。这时的盆景很强调画意,常常是“摹仿名人图绘”之作,有意的追寻前代画家的不同画风品格,盆景树态一般是“结为马远之倾斜结曲,郭熙之露顶撰拿,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渚等状”,盆景与国画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制作型式方面,树桩盆景已有自然型和规则型两种不同的做法。“取法自然”、“摹仿名人图绘”的树桩盆景都是自然型的,而按民间规定格律造型的树桩盆景,则属规则型。明代人将树桩盆景和山水盆景称作“盆玩”,有时也称作“盆景”。“盆景”一词的出现不早于明代。

清代(1644~1911年)的盆景艺术继续保持着兴盛状况。有的地方因广筑园林,大兴盆景,而有“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之说。盆景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景象内容也复杂起来。这时的盆景技艺发展是比较全面的。树桩盆景的材料很多都取自深山幽谷,利用野生数桩加工整形,“三春截附枝,屈作回蟠势”,并将树桩雕刻、烙烧成自然皱裂状,以增强盆树的老态。在修剪和蟠扎两种盆景技艺方面,清代盆景都有所发展和完善。特别是蟠扎技法,更是形成了一整套技法与格律体系,通过世代盆景艺人的心传口述而流传于后世。到了清末,仅成都地区就有专门从事树桩盆景蟠扎的艺匠六十余人。清代盆景还有造型材料多种多样的特点。对盆景植物的营养特点也有所认识,根据这些特点,还介绍了相应的制土、施肥、栽种、配景等技艺,这说明清代盆景的养护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进入现代(1911~1949年)以后,盆景艺术的兴盛局面消逝了。但在一些盆景制作者的坚持和努力之下,我国盆景艺术传统仍然得以继承下来,并且缓慢地发展着。以苏州作家周瘦鹃先生为首的一批盆景作者结成了“含英社”,制作并研究盆景,在公园里公开优秀评比成绩。在抗日战争前后,他们在抵制日本盆景势力的掠夺性渗入活动中,也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在内地四川,盆景制作活动受战火干扰较多,也能够绵延相继。重庆、成都两地都建有民间的盆景园地,成都每年的春季花会上,都有盆景展出和销售。1947年,在重庆沧北纪念堂举办了盆景展览,展出民间的山水盆景、规则型树桩盆景等作品二百余件,体现了民间的盆景制作家们为发展祖国盆景艺术而做出的艰苦努力。

新中国成立以后,盆景艺术有了美好的发展前景。党和国家很重视它的发展。1959年11月6日,陈毅同志在参观成都市南郊公园盆景展览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对盆景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盆景艺术在稳步发展中,各地盆景相互交流,共同进步,越来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盆景艺术出现了空前规模的全面兴盛局面,发展速度大大加快。盆景展览年年举办,并且举办了全国性的盆景展览。各地都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和优秀作者。盆景艺术的研究工作也展开了,盆景造型理论已初成系统,各地都成立了盆景协会或研究会。我国盆景在国际上的影响也日益增强了。

盆景作为一种艺术品,如何欣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文化艺术修养和对大自然的生活阅历。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然艺术修养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要提高艺术修养,需要不断积累审美的经验,还要通过实践的训练。欣赏盆景实际上就是对盆景的审美。盆景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自然美   

    盆景是以自然树木、山石为主要材料,其中植物又具有生命的特征,因此自然美是盆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树木:树木的自然美包括根、树干;枝叶、花果和整体的姿态美,以及随着季节变化的色彩美。   

    根:树木的根有微露土面,给人以坚实之感;还有提根露出土面的,有龙蟠虎踞之势;有几株根连在一起,成为连根式的;还有扎根在石隙中的,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韵。故在盆景中,有以极为主要欣赏对象的“提根式”、“连根式”及“附石式”等艺术形式。   

    树干:树木的主干虽经过艺术加工,仍具有自然树势和神韵。如直干刚劲挺拔,曲子苍古多姿,各具特色。干皮则有老有嫩,有粗糙,有光滑,如黑松的干皮满布鳞片,而竹类植物则光滑多节,各富情趣。树干的色彩也有多种:有黑色、灰褐色、黄褐色、翠绿色、紫黑等。此外,有些半枯朽的树干,与欣欣向荣的枝叶形成对比,能给人以“枯木逢春”之感。   

    叶:叶形随着树种不同而不同。有针状、鳞状、卵状、扇形、掌状、瓜子,还有叶形奇特的,如拘骨等。叶的质地有硬有软,有厚有薄,有革质的,也有纸质的。叶的色彩更是丰富多样:有深绿色、浅绿色、黄绿色、红色、镶边、花叶等。   

    花果:花的形态及色彩是最富于变化的。在花木类盆景中常见的有:杜鹃、金雀花、石榴花、梅花等等,可谓千姿百态。现果盆景的形态也很多,如火棘果、桐妃果为、胡颓子、佛手果。果实的色彩也很丰富,金黄色、红色、紫红色、黄绿色等等。   

    整体美

树木盆景的根、干、枝叶、花果各个部分的形态与色彩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树景整体美。   

    季节变化美

盆景植物的形态、色彩都会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如春季新芽吐翠,夏季枝繁叶茂,秋季果实累累,冬季枝干苍劲。随着树龄的增长,树木还会渐渐显出一种苍古的姿态。观赏树木的成长过程及四季变化,富有极大的欣赏趣味。

    山石:山石的自然美主要指山石的质地、形状和色泽。   

    质地:山石有硬质、松质之分,如英德石、树化石质地坚硬;砂积石、海母石、浮石质地疏松,其表现山水景色各有不同。   

    形状:山石的天然形状包括外形及皴纹。就外形来说:有峰状的,如斧劈石;有层叠状的,如千层石;有浑圆状的,如卵石;有磷峋状的,如英德石。就皴纹而言,有斧劈破,如斧劈石;有乱柴皴,如芦管石;有折带皴,如千层石;还有几种皴纹交错的,如英德石。   

    色泽:石笋石多为青灰色,树化石多为黄褐色,斧劈石多为深灰色,宣石多为纯白色。在盆景的表现上,各有所长。如石笋石用以表现春山,宣石用以表现冬山,都较为适宜。

画境美   

    中国盆景的造型,虽然取材于自然山水、树木,但不是把具体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作机械的摹仿,而是将大自然的山水、树木景色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并进行艺术的加工,使之成为有主次、有烘托、有聚散、有疏密、有对比、有呼应的多样统一的布局,力求达到凝聚大自然景色的艺术境界。这种大自然的景色经过艺术的加工之后而产生的美,就是画境美。   

    画境美是盆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通常评价盆景造型艺术的好坏,就是以画境美作为衡量标准之一。盆景的画境美可以通过不同的造型式样表现出来。中国盆景有多种多样的造型式样和风格流派。掌握这些美学知识,有助于欣赏盆景的画境美。   

    表现画境美,必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如主次分清,疏密得当,虚实相生,一巧拙互用,平中见奇,露中有藏等等。还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法来实现,如树木的培植修剪、攀扎造型,山石的雕凿、布局、拼接等等。因此,为了进一步认识盆景的画境美,最好对有关的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法均有所了解。

意境美   

    盆景作为一种艺术,既要具有画境美,更要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也就是要使人们在欣赏的时候,不仅看到了景,而且通过景激发出美的感情,美的意愿,美的理想,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领受景外之情,达到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境地。   

    意境美对人们的感染力是很强烈的。它使盆景作品耐人寻味,具有百看不厌的魅力。由于盆景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已经将自己的感情融化于构景中,当观赏者进入这种美的感情、意愿和理想的意境时,就能与盆景作者达到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意境是盆景艺术的最高境界。它是建立在画境的基础上,二者互相渗透,很难分开。意境有时还借助盆景的题咏来表现,因此欣赏盆景还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    

    在盆景的创作中,最难于表现的就是意境美,而在盆景的欣赏中,最需要审美水平的也是意境美。以一盆松树盆景为例,当我们看到苍翠的新叶,鳞斑的老干时,只是欣赏到它的自然美。而当我们看到它挺拔的主干,苍劲的枝叶时,我们又欣赏到了它的画境美。即由松树苍劲挺拔的姿态,联想到它的“不畏风暴,坚贞不屈”的品格,而受到精神上的鼓舞,那才欣赏到了它的意境美。特别是水旱盆景内容丰富,景物多样,更能体现它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对盆景作品产生联想,是因人而异,带有一些主观成分,是由欣赏者思想水平、艺术修养、生活阅历等因素来决定的。   

    意境的深浅并不完全取决于景物的多少或场面的大小。有时候,在景物很简单、场面很小的盆景中,也能表现出深远的意境。如一盆水旱盆景,几丛石窟蒲长在砂积石上,置于水盆中,再点缀几只小鸭子配件,就可以使欣赏者联想到苏武“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名句,从而使人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引起许许多多遇思联想,增加了对盆景欣赏的兴趣。

 
标签: 中国盆景
>更多关于中国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124 second(s), 88 queries, Memory 0.9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