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白牡丹多肉的生根培养与炼苗移栽

日期:2019-01-14 16:21:41     浏览:15    
核心提示:白牡丹由景天科石莲花属多肉植物静夜(Echeveriaderenbergii)与风车草属胧月(Graptopetalumparaguayense)杂交培育而来,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多肉园艺品种之一。
 摘要:以白牡丹叶片及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建立无菌快繁体系,在此基础上筛选适合白牡丹组培快繁不同生长阶段的最适培养基。
 
结果表明:最适宜的外植体材料为叶片,灭菌方法为75%乙醇处理15s、0.1%HgCl2处理12min;最佳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MS+2mg/L6-BA+0.2mg/LNAA,芽诱导量可达10.8个/张;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0.2mg/LNAA+2mg/L6-BA+1mg/LKT,增殖倍数可达11.57;使用切根苗于干燥基质上进行生根炼苗可取得较好效果,炼苗成活率可达95%。
 
白牡丹(Graptoveria‘Titubans’)由景天科石莲花属多肉植物静夜(Echeveriaderenbergii)与风车草属胧月(Graptopetalumparaguayense)杂交培育而来,是目前较为流行的多肉园艺品种之一。白牡丹茎叶肉质化,全株被白粉,互生叶排列成莲座形,如牡丹花绽放,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1]。白牡丹繁殖方式目前仅局限于扦插以及分株繁殖,白牡丹规模繁殖一直存在技术瓶颈。因此,对于白牡丹组培快繁技术进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本研究将为白牡丹组培扩繁提供试验依据。
 
白牡丹多肉的生根培养与炼苗移栽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试验
 
材料为西南林业大学大棚内种植的多肉植物白牡丹。选取的外植体分别为白牡丹植株的叶片、茎段。1.2试验方法1.2.1培养条件本试验采用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0.4%1500g/cm2强度卡拉胶、30g/L蔗糖,pH值调节至5.8~6.0,121℃高压灭菌锅中灭菌15min备用。选用日本三洋MLR-351H型培养箱进行组织培养,光照度设定为3000lx,设定每天的光照时间为18h,培养温度为25℃。
 
1.2.2材料与消毒
 
选取长势良好的植株茎段与叶片为供试材料。叶片要求为从基部与茎段分离的完整叶片,叶片饱满挺拔、表面无伤痕;茎段要求为当年生幼嫩茎段,表面无伤痕、无虫害。剪取材料后,将材料首先置于洗衣粉中浸泡约10min,在浸泡过程中,用软毛刷轻轻刷洗,将材料表面残留的污物清除;之后再将材料置于流水中冲洗,冲洗约3h,冲洗完成后,将材料置于超净台内,用75%乙醇快速浸泡15s;取出后立即置于无菌水中清洗,再用0.1%HgCl2消毒,设置4、8、12、16min4个时间梯度的消毒处理,之后用无菌水清洗5~6次,总清洗时间不少于15min;将清洗后的材料置于灭菌滤纸上吸去多余水分,接种入MS空白培养基中,每瓶接种1株,每个处理20瓶,3次重复。3d后开始记录污染率、污染类型、死亡率,之后每天记录1次,15d后结束记录。
 
1.2.3诱导培养
 
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不同含量的NAA、6-BA(表1),使用之前试验中所得的最适外植体材料以及最适消毒方法,将外植体接种于分别附加不同激素含量的培养基中,每种处理接20瓶,每瓶接种1株,重复3次,30d后统计诱导情况。
 
1.2.4增殖培养根据初代培养中白牡丹无菌苗诱导培养的长势情况,确定白牡丹无菌苗的增殖培养方式。将初代培养中诱导得到的白牡丹丛生芽或愈伤组织接种于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不同含量NAA、6-BA、KT的培养基中,进行增殖培养,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表2、表3),每种处理接20瓶,每瓶接种3株,重复3次,30d后统计增殖情况。
白牡丹多肉的生根培养与炼苗移栽
 
1.2.5生根培养与炼苗移栽
 
采用1/2MS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当植株长至4~5cm时进行炼苗移栽。炼苗基质采用椰糠+珍珠岩以1∶1体积比例混配,121℃高压蒸汽灭菌对基质进行消毒。由于景天科植物生根较为容易,故分别选取未经生根培养、经过生根培养且根长为4~5cm的2种材料进行炼苗培养。先将瓶口打开,逐渐与外界环境接触,提高种苗的适应能力,5d后将小苗取出,在自来水下用镊子、软毛刷等洗净附着在根部的培养基,种于含水量不同的基质中(表4),每个处理接种20株苗,3次重复,保持空气湿度在70%以上,30d后统计成活率及根系情况。
 
>更多关于多肉生根的文章     
最新文章
更多关于多肉移栽的文章

Processed in 0.111 second(s), 53 queries, Memory 0.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