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中国动势盆景的哲学与美学-下篇

日期:2017-10-08 21:31:45     浏览:27    
核心提示:盆景作品中的动势,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作为造型元素都会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之中,所谓动势盆景,则是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动势造型规律、动势美学原理,来塑造、刻划艺术形象,去追求、表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刘传刚 冯连生 唐吉青 张志刚 贺小兵

 

  “势”的哲学与美学  “势”一词,原在政治学和军事学中使用,《孙子兵法》中有势篇。军队队列的布置称之为布势,得势则战斗时能势如破竹,“故善战者求之于势”。在传统哲学中,势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包含着必然的规律。   

 

 “势”本作“孰”,原是抓捕罪人的意思,势下的力字,是后世加上的,表示势中蕴含着力。

 

    势在中国美学范畴中,逐渐形成如下几点意思:

 

    一、姿势与形生势成。 

 

   在造型艺术中,姿势是线条、形体、脉络的走势、形态、趋势,是整体的感觉。形生势成指的是形产生的势。形之所以能产生势,是因为形的曲直、方圆、大小、长短、疏密等,造成视觉上的开合、向背、弛张、争让、顾盼、起伏等感觉,产生对视觉的冲击力,或称之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势因形生故称为形生势成。卫夫人《笔阵图》中写道:“点如高峰坠石,横如千里阵云,直如万岁枯藤……”所讲就是形生势成。 

 

中国动势盆景的哲学与美学-下篇

   二、取势与布势。 

 

   取势与布势在中国造型艺术中可以称为章法、构图、经营位置或经营天地。取势,是充分利用形象往来逆顺的运动趋势,去除妨碍气脉的障碍,让物体、形象气息血脉得以贯通,使之能左瞻右顾、上覆下承,相互呼应成一整体;布势,简言之,就是按照作品立意的要求,经过合理的布置,使之在一方空间之中,捏合成一团生气,在有限的范围之内,达到最合理的审美境界。 

 

   中国哲学、美学自古认为:天下万物皆由生气贯乎其间,再小的物都是一生命整体,内部气脉贯通,俨然一生命之单元。画家唐岱说:“一木一石,俱有势存平其间”。所谓势,既是自然之物的形生势成,又是造型艺术必需要注意的点、线、面、形体、脉络。只有势,才能把作品中的生命鼓荡起来,将松散的形体导向成气脉流转不息的有机整体:只有依据势,才能在造型中将形象组构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使作品在静态空间中生动鲜活起来。 

 

 面对一方空间,大可盈丈,小至方寸,所经营者,天地也。取势和布势就是将动静奇正、主宾虚实、疏密繁简、向背弛张、开合顾盼等等对立统一的造型元素,结构为生机一片的一个整体。取势和布势得当,便是得势;取势和布势不得当,便是失势。画家赵左说:“山得势,虽萦纤高下,气脉乃是贯串;林木得势,虽参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条畅;石得势,虽奇怪而不失理,即平常亦不为庸:山坡得势,虽交错而自不繁乱”。笪重光亦说:“得势随意经营,一隅皆是:失势则尽心收拾,满幅都非”可见取势和布势,在造型艺术作品中的重要。 

 

   三、定势

 

   刘勰的《文心雕龙·定势》说:“势有刚柔,不必壮言慷慨,乃称势也”,“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也”。王夫之也说:“以意为主,势次之。势者,意中之神理也”。势受制于作品的立意,立意决定作品势的生成。情有喜怒哀乐,喜则气和势舒,怒乃气壮势险,哀怨气郁势敛,乐应气平势畅。磅礴、雄壮、飞扬、旷远、险绝、盘曲、抑郁、刚健、柔婉、萧散、凝重、沉着……皆能成势,作者制作内容决定了定势。如贺淦荪先生的盆景作品《风在吼》得磅礴之势,显浩然之气;《群峰竞秀》得雄壮之势,见肃穆之气;《骄杨颂》有飞扬之势,呈冲霄之气;《枫桥夜泊》显旷达之势,则抒飘逸之气。 

 

   四、气势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天下万物气之所积而成,由阴阳二气相生相搏、相合相克、相互摩荡,聚之为万物,散之成太虚,充盈大宇而不窕,生生不息、大化流衍。中国艺术特别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缘物寄情,作品让人感受到气的扬溢。沈宗骞说:“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诧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能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气能流畅,则势自合拍。气与势原是一孔所出,洒然出之,有自在流行之致,回旋往复之宜,不屑屑以求工,能落落而自合。

 

气耶势耶?并而发之”。这段话,比较准确地论述了气、势、气势之间的内在关系,虽然是在论画,对盆景艺术应该有所启示。气势既是自然之物给予我们的感受,而且还是作者的气质、情意等主体意识,在创造作品时的精神状态,通过艺术品、艺术形象与境界流露出来的气势,是作品的内在动感。气能运行流畅,势则自然合拍,势是气运行的走向与趋势,因而气势与动感紧密相连。  

 

中国动势盆景的哲学与美学-下篇

  五、蓄势

 

    老子说:“一阴一阳谓之道”。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大多是对偶的,如动静、虚实、聚散、有无、疏密、繁简、高下、长短、曲直、方圆、起伏、刚柔……都是对立统一的、相互依存的,舍弃了一方就否定了另一方。笪重光说:“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正是在这对立统一的收、放、起、伏的矛盾之中蕴积了力量,在气的运行中造成势的显露,让形式上的冲突引发动势的表现。

 

所谓蓄势,是马欲奔未奔、兽将驰未驰、泽蛟相绞、熊最争对、弓满待发,力量回荡于内部形式中的“厮杀”。因而欲进先退、欲伸先缩、欲扬先抑、欲露先藏,把握住势的临界点,造成冲突上的压抑,构成富有动感的瞬间,达到待发、待飞、待动的状态,这是造型艺术表现不动之动的动势形象的方法之——动与势构成了动势的美学范畴  动势是一个复合词,动与势是因果关系,动是势的原由,势是动表现的结果。势是运动中必然产生的一种态势,生命力的冲荡必然产生某种动的趋势,势也是物质运动形式在人们心理上的一种体验。所谓动势,就是由一个姿势向另一个姿努转换过程中各种力的冲突在形象上的体现。

 

    如果将静喻为一,那么动将称为万。动则千姿百态,如飞动、舞动、飘动、滚动、流动、灵动、冲动、旋动、转动、滑动、摆动、摇动、晃动、掀动、震动、颤动、闪动、跳动、变动、跃动、跑动、走动、挪动、移动、拂动、蠕动、躜动……正因自然万物千姿百态的动,我们星球上的天地之间才有生机一片、生态活泼、生意盎然、生趣不尽。刘勰的“机发矢直,曲涧湍回”,指的是物质运动方向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势:一箭射出与万箭齐发是物质运动数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势;强弩之末,不可穿槁,是物质运动的速度、力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势。无论哪种势的生成,都与动有着因果关系,不动不能显势,无势也无法显动,因而动与势也是相辅相成、相依相连的。

 

    在造型艺术中“动势”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作品中表现的形象或境界具有动势的意象,如颠波赴壑、狂涧争流、风旋电激、惊禽走兽,或倾泻、或怒争、或飞逝、或纵跃,势不可挡;或行云流水、飞仙舞鹤、舞女舒袖、凤入琼林,或漫卷、或翩跹、或游戏、或从容,活泼潇洒。这活态、活趣、活境的形象与境界,自然具有动势。二是说静态的造型艺术,在点、线、面、体、色、质等组合结构中,有意识地运用能引起视觉上升与下降、前进与后退、平衡与倾斜、和谐与杂乱等造型原理,造成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用来表现不动之动的似动现象。

 

    盆景作品中的动势,无论你是有意还是无意,作为造型元素都会客观地存在于作品之中,所谓动势盆景,则是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动势造型规律、动势美学原理,来塑造、刻划艺术形象,去追求、表现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本文摘编自由刘传刚、冯连生、唐吉青、张志刚、贺小兵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动势盆景》。 

 

   (编辑/古丽)    盆景赏石

 
>更多关于动势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947 second(s), 149 queries, Memory 1.3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