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树石盆景《春潮澎湃》怎么制作的过程

日期:2018-01-31 19:22:34     浏览:13    
核心提示:4月份,我开始构思、制作,经过几个月的身心投入.7月下旬终于将树石盆景《春潮澎湃》制作完成(图一)。
  ■安徽  张志刚

 

    自小伴随祖国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我,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祖国二十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长期以来,心中总有一个愿望,想制作一件作品来表现祖国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歌颂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但一直未能如愿。  

 

  2004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年。全国的许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对邓小平同志不平凡的一生作全面而翔实的回顾,社会各界也纷纷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纪念这位老人。在这种大的环境氛围的感召下,我再一次被打动。  

7月下旬 终于将树石盆景《春潮澎湃》制作完成(图一)

 

  4月份,我开始构思、制作,经过几个月的身心投入.7月下旬终于将树石盆景《春潮澎湃》制作完成(图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部分沿海城市的开放开始的,这些年来它们以全新的变化证明了改革开放决策的成功,一座座现代化都市的崛起令世人瞩目。在这些地方每个人都会深有感触地体会到祖国改革开放脉搏的急促和力度。因此我想以沿海城市的城区新貌作为主要表现对象,来反映祖国开放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然而,盆景不同于绘画,更有别于摄影,画面中只有高大、壮观的建筑群是远远不够的,盆景构成不能脱离它的主体元素树木与石头。选什么样的树材?用什么样的石料?二者如何结合?它困扰了我很长一段时间。 

 

   7月初的一天,当<春天的故事≯再次唱响的时候,歌词中“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一下也唤醒了我: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希望的季节,邓小平两次南巡都在春天,这绝非巧合。想到这,心里立时明朗起来。 

 

当听到“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时,一股热流直涌心头,“春潮澎湃”呼之欲出。既是写景,又是写意,一语双关,直抒胸臆。“春潮”象征着改革开放像春天的海潮一样,波澜壮阔:“澎湃”意味着场面激烈,雄壮豪放。但春天如何表现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东风”,因为“东风吹拂万木春”。用风动式树材作为主景,意喻“春风化雨”(图二),比喻改革开放已使中国“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主题确定,心中已有眉目。整体采用水陆法布局,主景丛林位于盆右,围石布岸,作为陆地;左侧水面中散点矶岛、礁石,以示大海,风急浪大,“惊涛拍岸”(图三),象征着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力,此为虚景实写,作为作品的第二篇章;远处错落有致的山脉绵延起伏,主景后方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若隐若现,反映祖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此为第三篇章“江山多娇”(图四)。    

 

主景树材,为景之统帅,我将一棵培育8年独立成景的曲干对节白蜡作为主树,另择配两棵与主树格调相统一的对节白蜡作为陪衬;表现海滨风貌,圆润质朴的龟纹石当为首选,深刻多变的龟裂纹记录着风吹浪打,岁月之沧桑。    构思成熟后,接下来的关键就是布局。布局是“意象”物化成“艺象”的第一步,是作者之意与自然之物(素材)交融过程中至关紧要的制作阶段。树石盆景强调的是“石因树活,树因石灵”,“树石相依,互补生情”。通过有机组合、拼装,要使其真正意义上融为一体、宛若天开,以展现“自然天趣”之美,决不能罗列堆砌。 

 

   三棵对节白蜡作为主景分设两组而植:主树与丛树为一组,二者前后相错,远近相较;次树孤植,独立右方。两聚一散,错落有致。在画面中,因丛树的体量过小,视觉缪差将其推向远方,近者聚,远者散。空间关系因故拉开,既显广度,又见深度,拓宽了景域的表现力。 

 

   在120cm的大理石盆中,75cm的近景主树略显偏高,除了尽力压缩土球厚度外(树体生长旺盛,须根发达,生长期内动根对树木坐长影响不大),我极力在驳岸上动脑筋,想通过增加驳岸的宽度,拓宽地平线来减少因主树偏高带来的矛盾。图五、图六是最初试布局效果,这一矛盾尚未很好解决,主石A过高,既阻挡视线,又增加了陆地高度,有失自然。故另找一块石料替换。

7月下旬 终于将树石盆景《春潮澎湃》制作完成(图一)

 

    拓展坡宽后,地形平板单调,缺乏变化,故特意在右侧边缘增加了一组石料B,围岸布白(见图五、图七),以求其变。虚处水面作为主体海面的无形延伸,既强化了虚实对比关系,又扩大了想象空间,使整个景观虚实相生,多样统一。

 

    主树与次树出枝点较高,树下明显中空。除考虑将来用小植物栽植点破外,石头的布设也至为关键。布局时特意选用了一块既高又大且带斜面的石料C(见图六、图七)置于其后,一来是构图的需要,用于补白;二者可增加主景的深度,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利于远景的衔接过渡。  

 

  “山者,近取其质,远取其势”。因表现内容的不同,远景选材别于前者,以表面富于纹理变化,且呈峰状的龟纹石为主。变化程度既力求统一,又必须得当。石纹变化过多,作为远景表现,有背视觉感观;过少,则又与主景石料风格不够统一(见图六)。布局时在远山后方预留两个栽植穴,以备栽植半枝莲用(“远山无树”,不宜栽大植物,以叶小者最好)。 

 

   在盆面空白处布缀点石,作为矶岛、礁石表现,既扩大海滨内容,又协调重轻关系。 

 

   整体布局确定后,则对石料进行锯截、拼接、胶合、着色(为将水泥痕迹消除),这些过程杂志多有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水泥彻底干后,则进行树木的栽种。这期间地形的营造(包括陆地点石的设置)、小植物的点缀、苔藓的铺设都非常重要,要依景而设,宁缺毋滥。次树下略显空旷,故缀植了部分六月雪,或单或双,或聚或散,聚者三五成丛,散着独展身姿,取势皆与主树相应。树虽小,作用大——体量的悬差,强化了景观的表现力,也平添了不少野趣。在苔面中散点半枝莲,皆因此故。

7月下旬 终于将树石盆景《春潮澎湃》制作完成(图一)

 

    最后的工作是配件的设置。作品表现的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受恩师力作《海风吹拂五千年》的启发,用青田石作高大建筑群最具表现力。楼群虽高,因属远景,体量不宜过大,最高者不能超过4cm。制作并不难,十几组楼群我用两天就完成了,关键的是这些楼群的有机组合——参差错落、远近有序,既求变化又要统一,要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貌为目的。为了表现城市之大,我将建筑群分为远、近两组,除体量大小区别外,建筑群两侧尽量用“藏”的手法,掩映于山体之后,含蓄隐晦,已达到“景小境大”的艺术效果。 

 

   制作完成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创意的艰难。从布局到完成仅用一周,而构思则花费了近四个月时间。自身知识的匮乏是我最大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给了我最深的启示。树石盆景复杂的制作过程与绘画最为接近,是“无中生有”的过程。讲求“创意为先,依题选材,按意布景,形随意定,景随情出,造景抒情,以形传神”。“意”者情之所发,无情则无意,无意则不立,“意在笔先”是盆景制作的前提。“书画之艺,皆须意气所成”,盒景亦然。“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庸则庸,俗则俗矣”。“意”之奇、高、远、深,庸俗与否,皆与作者平时的综合积累息息相关。

 

    其次,则是素材的积累。树石盆景制作,若没有大量的素材准备,即使有很好的构思,也是枉然,好比“巧妇在做无米之炊”。 

 

   再者是技艺的提高。“技术是为艺术服务的”,树石盆景制作是建立在全面继承树木盆景山石盆景的制作技艺基础上进行的,技术不全面,制作效果则很难达意。   

         在刚刚闭幕的“第六届中国盆景展览”中,《春潮澎湃》得到了许多盆景艺友的充分肯定,被认为是“为时而作,极具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

 
标签: 树石盆景
>更多关于树石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2.682 second(s), 479 queries, Memory 3.3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