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捆缚的盆景 违背了自然原则吗 图片

日期:2018-06-15 20:34:51     浏览:16    
核心提示:一个好的盆景作品必然是经过重重磨难的,盆景被誉为“无声的画、立体的诗。”在陕南一个盆景展览上,不少树桩盆景每一个枝条都用铁丝捆绑着,就像古代女人缠足,让其长成主人希望的型。有许多人认为这样或许就像捆绑盆景,女子缠足不对
       一个好的盆景作品必然是经过重重磨难的,盆景被誉为“无声的画、立体的诗。”在陕南一个盆景展览上,不少树桩盆景每一个枝条都用铁丝捆绑着,就像古代女人缠足,让其长成主人希望的型。有许多人认为这样或许就像捆绑盆景,女子缠足不对,那么盆景绑扎会不会也违背了自然规律呢?
 
 
       国文化有泛爱万物、顺应自然的思想,盆景的制作过程与这种思想有冲突。不少论者谈到了这一点。道光时诗人郑献甫有诗道:“种树厌盆花,驯禽厌笼鸟。玩赏必咫尺,所见亦何小。” 21诗人从爱惜自然生命的角度,反对盆花笼鸟之类的束缚。
 
捆缚的盆景 违背了自然原则吗?
 
       树的小枝经过捆扎修整后留下的人工痕迹。一件植物盆景做成,植物真是备受折磨。这种制作方式不仅受到一些西方学者的诟病,在中国古代,也有不少人对此提出异议。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文字:“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
 
 
       这方面的观点是有它的合理之处的,盆景制作过程的确有伤害自然原性的倾向,它引起人们的惋惜和爱怜之心也是自然的。但是,不可能让自然原样不动就是爱自然。以道法自然为根本原则的中国艺术,强调顺应自然,以自然为最高原则,并不代表保持自然的原样。即使像周敦颐那样的强调顺天理的哲学家,他建筑新居,也要让人们除去道边草树,只不过嘱咐不要伤害其他不必要的树木。如果原样不动,人类将住在一个荒原上。这样的爱护自然,其实是一种伪自然主义。中国盆景的修剪在唐时就有流行。如李贺《五粒小松歌》:“绿波绿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捆缚的盆景 违背了自然原则吗?
       
       中国艺术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也适应于盆景。周瘦鹃说:盆景制作六分自然,四分人工,其实人工的结果也要做出自然之势,即人工即自然。中国盆景是艺术家的创造,它是人所“做”出来的,但在“做”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原则,其实就是遵循自然,淡去“人工”的痕迹。盆景制作不是为了伤害自然,而是以自然为最高原则,体现自然的生意、自然的活力,彰显自然的活泼精神,一直是盆景艺术家所追求的。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中国盆景艺术不是要对鲜活的树木进行凌迟,而是要在濒于绝灭的枯枝烂木中,培养生的因素,展现生命永远不可消失的精神。盆景艺术家制作盆景一般会寻找一些老树根,有的甚至是数百年的老根,有的是等着入灶就火的废料,通过艺术家的精心培植,细心呵护,最后枯扬生华,显示出生命来。盆景艺术家是要在枯老的树木中寻找活意,而不是将鲜活的树木折磨成枯朽。明屠隆谈到枸杞盆景时说:“当求老本虬曲,其大如拳,根若龙蛇,至于蟠结柯干苍老,束缚尽解,不露作手,多有态若天生然。” 22老树枯根,经过艺术的神手,让它显示出生机,而且“不露作手”,不留下一丝人工痕迹,如天然所生,所谓“既雕且琢,复归于朴”。
       
       中国优秀的盆景制作讲究气势,绝无病态,更没有猥琐和畏怯,有的是雄视阔步,英气勃勃,即使是一些老干枯枝,经过艺术家的创造,也能神采飞扬,清雅观。如不少以古松、苍柏、古梅、榆树榕树等为主体的盆景,极力表现嶙峋傲岸之态。有的盆景的飞枝下探,如神龙入海。
       
       岭南派陆学明的大飘枝,就有飞旋势。有的故意创造出迎风之态,突出其八风不倒的气势。这类“风木”盆景很多。有的榕树盆景,利用其气根旺盛的特点,极力强化其根系深扎之势,有咬定青山的意味。有的盆景取被雷所劈的老根(俗称雷木)为材料,虽经磨难,仍然苍翠如滴,极富历史沧桑感。
 
更多>盆景制作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1.893 second(s), 334 queries, Memory 2.2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