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文人树与一般盆景形态比较 有下列4个特点

日期:2018-08-12 18:44:04     作者:郁茗    浏览:239    
核心提示:文人树盆景树桩形态与一般盆景树桩形态比较,有下列特点:文人雅士约于明代偶有摹拟古诗、画的意境,制作出简约、瘦高式细桩盆景,用以象征文人节操,而成为“文人树盆景”,可视为盆景的一个分支。
  近来有关花木盆景宣传媒介屡有文章讨论文人树盆景,表现出盆景艺术界学术气氛的活跃和人们对盆景艺术的关注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鉴于艺友们对有些盆景专家著文谈及文人树盆景造型时对要把树桩制成“中上部呈软弯蛇曲翻卷扭动”、“采用多干式”等不同意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想和大家一起切磋探讨。
“文人盆景”本是早期盆景的总称,因为是文人雅士早在汉代之前,从简化和缩制园林中,推出了盆栽这一“活的艺术”雏形,并历经多年使之逐步成为盆景。仍然是文人雅士约于明代偶有摹拟古诗、画的意境,制作出简约、瘦高式细桩盆景,用以象征文人节操,而成为“文人树盆景”,可视为盆景的一个分支。
它又经历多年,约于清代使之逐步成形,很可惜的是古、近代前辈的盆景尤其是文人树盆景,只能通过诗、画等模糊地了解,文人树盆景作品,到新中国建立前后才留下了逼真的实物和图片。岭南的素仁前辈是第一可敬的文人树盆景传承人。近年文人树盆景从岭南普及开来,虽未能单独立派,但作为一个独特风格的盆景艺术,发展势头也不为弱。
文人树与一般盆景形态比较 有下列4个特点
国画中的树木是文人树盆景造型的模本
盆景最崇尚自然野趣,自然中的树是盆景树桩的首要参照物。我们民族独具一格的圉画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山水画中的树木的形态是取之于自然而美于自然的。所以,山水画中的树也是盆景树桩造型的最好范本。对于传统文人树的树桩造型来说,大自然的树和历代画作中的树都是借鉴对象。自然野景和名山大川中的奇树无数,我们就不必讨论了。历代国画山水名作中的树,可资文人树桩造型“拿来”参照的,让我们罗列一些:
唐代如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五代如荆浩的《匡庐图》、董源的《洞天山堂>;宋代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夏圭的《探梅图》:元代如钱选的《山居图》、黄公望的《秋山幽寂图》和《富春山居图》、倪瓒的《六君子图》和《画谱》;明代如沈周的《卧游图》、孙克弘的《销闻清课图》:清代如弘仁的《黄海松石图》、龚贤的《山水册》、朱耷的《山水花果册》、高翔的《扬州即景》等等,这只是随手翻到的一些主要画作可资摹拟,如肯花时间定能找到更多。应该说这些国画艺术品是文人树盆景造型的一个“软件”资源库,它们为文人树盆景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文人树盆景树桩形态与一般盆景树桩形态比较,有下列特点:
1.主干细瘦颀长。一般独株,或有辅株;一般矗立,有的斜植:一般挺直,有的弯曲;干皮自然,无须刻意加工作疤。
2.出枝位置较高。第一大枝常作跌势,有的多枝跌势;分枝不求繁密:一般不做神枝,有的仅留上部新生的嫩枝且不长。
3.树冠相对较小、自然疏朗。无需频繁修剪和蟠扎:叶片细小,不用大叶树种;有的只留稀疏幼稚自然芽枝而不必形成树冠。
4.树根略为裸露,不可悬桩。(参见A组图例)
另外,匹配盆钵和几架,形状、色彩务求朴素,盆和架与树相比,盆要偏小偏浅,架要偏薄。一般盆面不点缀摆件:展示环境也以朴实无华为上。
这些特点既不是前辈哪位高人定下的金科玉律,也不是近代什么组织发布的必遵法则,但它却是从许多成功作品中总结出来的共同方法。我在整理资料时发现,文人树盆景与其他树桩盆景之间无法以“一刀切”的方式来进行界定,两者之间有一个呈相当宽度交叉过渡的“边界”,在这个交叉地带内的作品,评判者掌握严一些可推出传统文人树的范围,反之掌握宽一些可拉进文人树的范围。然而,美的艺术可以从众多作品的共性中提炼出特色,文人树盆景的特色就是这样产生的。
文人树盆景一般不可桩干“中上部呈软弯蛇曲翻卷扭动”,这一点有艺友在《花木盆景》杂志上已作过“可以有弯,但耍弯出骨气来……要求用弯简洁”的详尽分析,但传统文人树盆景也一般不“培育成……多干式”的,尽管它“可增加根的占用量”,原因也很简单:传统文人树盆景用材极为简约,一般只用单株,有时附一辅株,偶有附两小辅株,尚未见过四千同盆的传统文人树盆景。这并不是说四干同盆的形式就根本不能成为文人树盆景,我是说当前人们认识它也许还需要一个过程。
诗词中的高士是文人树盆景意境的根源

 
文人树与一般盆景形态比较 有下列4个特点
盆景艺术被人称为“高等艺术”,除了形态美之外更讲究意境美。而文人树盆景用材简约,寓意也集中而不求宽泛,仅仅表现文人雅士的卓尔不群。这就决定了它的树桩造型样式相对其他盆景样式树桩较不复杂,但不复杂不是机械地简化,正相反,相对于一般树桩盆景来说,文人树盆景的造型艺术要求更高更难,因为表意更需严谨、更需一丝不苟。
追溯当初,古诗词也是促生文人树盆景的精神动力。我们再翻阅古代的诗、词,寻找歌颂骚人高风、墨客亮节、文生明志、武士忧国的章句,从中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张九龄的《感遇》、王维的《鹿柴》、李白的《行路难》和《独坐敬亭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辛弃疾的《鹧鸪天·戏作》、刘辰翁的《柳梢青》等,这些例子中一个共固的特点是作者强烈地抒发胸臆,它们或标榜清高不入凡俗,或遭遇坎坷愁苦愤懑,或怀有奇才报效无门,或国难当头忧心如焚……这些鼓荡于心灵深处的情感,在盆景艺术家的制作中不断探索试验,不知多少人、多少次地修正完善,才产生了文人树形态。
我们看到细瘦颀长的主干叙述着人的鲠直、高傲、有志、向上:为数不多的分枝叙述着人的清贫、质朴、势单、乏助;疏朗的树冠叙述着人的坦白、俊逸、潇洒、淡雅;略露不悬的扎根叙述着人的坚毅、镇定、倔强、贫贱不移。另外,主干或倾斜而立、或屈曲有弯、或疤瘦舍利,以及大枝的辅垂下跌,象征以往经历风霜坎坷;主枝下有辅株,象征父子、师生、主仆之类长幼相携……(参见B组图例)总之,文人树盆景的意境多以高人雅士的节操、志向描述为主流,少数以亲情描述出现,其他内容更少。
也由于这种意境要求的原因,传统文人树似乎不容在主干上部作“软弯蛇曲翻卷扭动”的形态,也不容四干同盆组成多株“文人团体树”式盆景。如果作为创新的探索,迈出传统盆景的圈子,进入高耸形式,干上做多少弯和更多株同盆成为丛林式,那都无可非议。
有人指出,古代诗词中有宣扬消沉避世隐居山野的内容,我认为,这表现在文人树盆景中,痕迹难寻,大可不必为之操心。尤其在当代,谁能在文人树盆景中费力作这种消极情绪的试探?可以由他去,他定会劳而无功!
本文转载自北京市盆景艺术研究会会刊《盆景艺术研究》(总第16期),略有改动。
 
标签: 文人树盆景
>更多关于文人树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3.473 second(s), 568 queries, Memory 3.7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