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树石丛林盆景怎么做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日期:2019-08-02 14:50:39     浏览:45    
核心提示:主宾的顾盼呼应,丛林的聚散疏密,主峰的高悬陡峭,所作的《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制作的大型动势树石丛林盆景。
 情景交融 
 
   盆景是一种借景抒情的艺术,尤其是树石盆景。优秀的作品能激发起观赏者的感情,产生联想,引起共鸣。作品之所以感动人,是因为作品融铸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趣,当观赏者通过作品感受的这份意蕴时,就产生了意境,而构成意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达到情景文融。
 
    在由“情’与“境”相统一而构成的意境中,情自始至终居于主导地位,即“情为主,景为宾”。在艺术作品中的意念与哲理,都必须“带情以行”,意是情意,理是I理趣,是渗透了作者感情的结晶。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在此讲的是诗词中的景语皆情语,借用于盆景也恰如其分。 

树石丛林盆景怎么做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诗词有诗词的语汇,树石盆景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语汇:主宾的顾盼呼应,丛林的聚散疏密,主峰的高悬陡峭,坡脚的曲折蜿蜒……处处都洋溢着作者的情。以情造景,以景拟人,使景人格化、感情化,景即是情,情即是景,情景交融,成为联系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纽带,达到感情上的交流与共鸣。“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这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知,去营造。 
 
   要融情于景,首先作者要深入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要有丰富的感情投入到创作中,正如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毕加索说:“不要画眼睛看到的,而要画心灵感受到的”。只有用心、用情创作的作品才能打动人。贺淦荪赵庆泉大师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么多经典的树石作品,除了心中的那份真情,还有对生活、对自然、对艺术长时间地观察、体验和积累。  
   
   “西风烈”是贺淦荪先生按毛泽东主席1935年2月所作的《忆秦娥·娄山关》词意制作的大型动势树石丛林盆景。创作前夕,他把电视剧《长征》反复观看了6次,对红军在革命途中遭受的艰难险阻及不同的战斗经历作了深度的了解,由最初的理性认识逐渐上升到感性认识。看到最后,用他自己的话说仿佛已亲临其境,将自己置身于那段历史当中。正因为有此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依托,创作完成的作品才会雄壮激扬、声情并茂、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西风烈”将主题思想突出三个重点来表达,一为西风烈,二为从头越,三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如果它是一部乐曲,西风烈则为第一乐章:在序曲中,长空断续的雁叫声,引来了激烈的风声,在挺进的行军声中,渗透着细碎马蹄声和悲壮的喇叭声,时疾时缓,有重有轻,所有这些最终统调于红军战胜艰险,从头跨越,气吞山河的最强声中,给人以深沉凝重,壮烈奋发之感。

树石丛林盆景怎么做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第二乐章从头越:则是乐曲之高潮部分,表现出中国工农红军,在正确革命路线指引下,不畏艰险,四渡赤水,再取娄山关的英雄气概,他们军纪严明,高度发挥阶级友爱,顾盼提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呐喊、在欢呼,代表时代主旋律最强音,宛若“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第三乐章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由激昂高亢,逐渐转向舒展,坚毅而自信,它展现红军征服钢铁般类山关从头跨越的英雄气概和中国革命过程中复杂曲折、充满荆棘、斗争并不轻松的任重道远之感,同时表现出新形势扩展到全国的战斗决心和对中国革命前景极富诗意的展望,中国革命前景是何等壮丽、灿烂辉煌啊!在乐曲轻题、舒展的尾声中慢慢地落下帷幕。‘,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如此细腻而婉转的用盆景语言表现自然美,反映社会生活,是贺淦荪先生一直坚守的盆景艺术观,几十年他以树石替代笔墨,以情化景,讴歌时代主旋律,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感和民族特色的经典作品,如“风在吼”“海风吹拂五千年”“萧瑟秋风今又是”“我们走在大路上”“祖国万岁”“心潮”等。这些作品之所以感染人,皆是因为其中有作者真情实感的渗透,用他自己的话讲“情之所至,景若天开”(图4-图6)。
 
>更多关于树石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1.585 second(s), 339 queries, Memory 2.2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