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绿松石是广大石友争相收藏的石种之一

日期:2023-01-31 00:00:52     浏览:2    
核心提示:绿松石这个称谓始于清代。在明代及明代以前,从《素园石谱》、《云林石谱》及其它石书中查考,都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明代以前没有绿松石这个称谓,但并不等于绿松石不存在。
绿松石,是湖北名产,是当代名石,是广大石友争相收藏的石种之一。
 
绿松石是一种矿物,产于湖北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等地。其化学成份中,含有金属元素铜和铝,还含有稀有元素针(Po),硬度5-6。从外观来看,质地细腻,表皮温润,有蜡状光泽。石体颜色以绿色为基调,由于内含杂质不同及其纯度的高低,常呈现蔚蓝、翠绿、黄绿、粉绿等多种颜色。
 
从石质及其观赏价值来评定,蔚蓝色为佳品,苹果绿为上品,黄绿色为中品,粉绿色为下品,白色或黑色为劣质品。其外形呈半球体状集合体,色彩好,体形也好的,可作观赏石;色彩好而体形不好的,可加工成工艺品或装饰品。不能作为上述用途的,可以粉碎磨成细末,作为天然矿物颜料。
 
绿松石矿早在清朝时期就己经有小批量开采。据《石雅》记载,清光绪十三年开办了银铜娅矿,矿址在竹山县以东;清光绪二十八年,又开办了华全坡矿,矿址在郧县以西;清宣统年间,又相继开办了郧西县的羊尾山矿、郧县的金龙山矿。这些矿开采时间都不长,一般都是三、五年,开采量也不大。开采出来的成品,主要运销国内的北京、西安、西藏及国外的印度、土耳其等地。
 
绿松石这个称谓始于清代。在明代及明代以前,从《素园石谱》、《云林石谱》及其它石书中查考,都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明代以前没有绿松石这个称谓,但并不等于绿松石不存在。据考古学家的发现,早在殷商年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了它,并把它雕琢成玉器供人们观赏,并作为陪葬品。王敬之先生的《鉴识古玉》中记载,商代出土文物“蝉”,便是一块绿松石(见上图)。从商代到明朝,在这漫长的历史中,绿松石没有专有称谓,那么,它究竟称作什么?

绿松石是广大石友争相收藏的石种之一
 
在我国古代,由于人们受理化知识的限制,对宝石、玉石、矿物晶体石,没有确切的区分标准,对它们的称谓,都很笼统、模糊。东汉许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美的石头都是玉,那当然,绿松石就应该称为玉了。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彩石,宝石也”,色彩美丽的石头,就是宝石,那么,在明代,绿松石也算是宝石。他又说:“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鞋鞠,今通称为宝石。”青绿色的宝石,在唐代称为瑟瑟,红色的宝石,在宋代称为鞋蝎。
 
如此看来,在唐代,绿松石就应该归瑟瑟一类了。据《石雅》记载,到了元代,绿松石开始有一个近似专有的称谓,名叫“襄阳碧甸子”。“碧甸子”是青绿色的宝石之意,由于出产绿松石的郧县等地,在元代都归襄阳路管辖(路,行政区域名,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府),在这个辖区内,至今尚未发现其它青绿色的“宝石”。因此,元代所称的“襄阳碧甸子”,即现代的绿松石,应该是无疑的。
 
历史上有一桩关于宝玉石的疑案,那就是“和氏璧”到底是什么宝贝。是宝石?是玉石?还是矿物晶体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抛开古代那些笼统的称谓不说,按照现代地质学的知识来判断,和氏璧不是玉,更不是宝石,而是一块似玉非玉的矿物晶体石。为什么?道理很简单。楚人卞和得璞玉于楚山中,当时的楚国,其疆域主要是在湖北所辖荆、襄地区。在这个地区,从古至今从来不产玉,卞和怎么可能从一个不产玉的地方获得一块玉?
 
那么,“和氏璧”究竟是一块什么矿物晶体石?判断此宗疑案,有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唐末五代文学家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有如下记述:“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其王,后入赵,献秦,始皇一统天下,琢为受命玺。”
 
文中所说,“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那是神话,不必深究。但杜光庭的记述,为我们研究和氏璧,提供了两个重要依据:第一,和氏璧产于荆山。过去所说的“卞和得璞玉于楚山”,楚山即荆山。第二,“和氏璧”的外观具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特征。有了这两个重要依据,“和氏璧”到底是块什么矿物晶体石,就不难作出结论了。
 
笔者认为,“和氏璧”其出可满很可能就是一块绿松理由是:
 
第一,“和氏璧”处—荆山,在湖北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西岸。绿松石正产于这个地区的郧县、竹山县等地,绿松石的产地与“和氏璧”的出处基本相符。


绿松石是广大石友争相收藏的石种之一2
 
第二,绿松石的颜色是青绿色的,但是它的外表,常粘附一些白色矿物,因此,当绿松石尚未加工成玉器以前,拿在手中从不同角度观看,会产生一种“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的现象,这种外观特征与“和氏璧”的外观特征,也基本相符。
 
第三,秦王愿以十五座城与“和氏璧”相换,由此可见,“和氏璧”是具有相当高的观赏价值与收藏价值的。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引发出“众王相争”及“完璧归赵”惊险而又动人的故事?!在当时及至目前,在鄂西地区,包括当时楚国的疆域内,尚未发现其观赏价值可与绿松石相媲美的矿石或玉石,由此可见,“和氏璧”是一块绿松石,应该是可以基本肯定的。
 
杜光庭在《录异记》中所说的始皇一统天下后,将“和氏璧”琢为“受命玺”,其可信度也是较高的。因为从“和氏璧”的发现,献楚王、入赵、献秦,刻为玺,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以上考证,如果都能成立,那么,绿松石在我国石文化及奇石文化中的历史地位与身份,那就非同凡响了!
 
历史悠悠,从商代的“蝉”到战国时候的“和氏璧”、秦始皇的“受命玺”,到汉代的“玉”、唐代的“瑟瑟”、明代的“宝石”、元代的“襄阳碧甸子”,这都清朝以前绿松石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历史的真实,是否如此?小小的石头,到漫长而又浩瀚的历史中去寻踪觅迹,如同海底捞针,只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与石友们共同探讨。
 
更多>奇石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22 second(s), 26 queries, Memory 0.5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