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怎么提高中国园林意境隐喻的3个方法

日期:2023-05-17 17:03:47     作者:赵晶    浏览:1    
核心提示:2017年德国柏林国际园林2017年德国柏林国际园林博览会(InternationaleGartenAusstellung,IGA)的中国园“独乐园”(DuleGarden),便是国际化语境下中国园林意境隐喻的又一代表作。
意境隐喻
 
在具身认知的背景下,Lakoff和Johnson提出了概念隐喻(ConceptualmetaphorTheory,CMT),认为“隐喻是人类的基本思维方式,是通过具体事物所在的源域向抽象事物所在的目标域进行映射的过程,以此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抽象事物”[10]。简而言之,无形、复杂的抽象概念根植于有形、简单的具体概念,通过基本的感知觉范畴与主体经验可以触及高层次的精神内蕴。
 
“隐喻”虽不是中国最早提出的,但隐喻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是最为素朴、原始的思维方式,“观物取象”“以己度物”“天人合一”等传统思维无不是隐喻的体现。借助于这种形象思维,人之情、景之意之间形成了巧妙的隐喻:园林的时空在彼此的呼应中得以拓展、内涵得以丰富,最终达到了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隐喻思维推动了中国造园事业对意境的倾心追求,这种意境由于人的身体感知与主体经验会产生差异性,对于隐喻的多种解读也能够催生丰富多彩的审美享受。
 
无论东方、西方,在传统园林艺术中,造园者一方面追求被自然环抱所形成的内心自由自在、逍遥宁静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艺术创作中表述丰富经历,展现思想和认知。

具体来说:在西方,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台地园,精致的人工雕琢与秀丽的自然环境彼此融合,无不透露出当时富豪权贵对自然的征服欲望,对个性与权威的彰显;在中国,则以文人园林的建造最为典型,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王维的“辋川别业”,都是文人骚客挥洒情思的文化土壤。这些宅园不似意大利台地园般宏伟华丽,但是在简约雅致间依然可以瞥见中国自然观、文化观的传承,透露着造园者的精神世界,千百年来展现着中国的审美情怀与文化取向。
 
2011年法国肖蒙花园节的设计作品“天地之间”(BetweenSkyandEarth),作为中国海外现代展园实践的早期尝试,以光影和色彩的绝妙搭配和意境著称。花园以悬挂在空中的蓝色、白色织物支撑空间,隐喻蓝天和白云,它们彼此辉映、交映成趣,营造出空间无垠的视觉冲击感;红布包裹的盒子则象征人们生活的建筑,暖与冷色调彼此缠绕,明快的色彩带给人现代的触感,勾起人们对于园林探索的兴趣。

怎么提高中国园林意境隐喻的3个方法

拨开织物循路径漫步,砂石、作物、乡土花卉分别对应着“土地”“田园”与“原野”,一方水池则象征着“湖泽”,水光山色间无限风景包蕴其间,反射着“天光”和“云影”;“蓝天白云”指向大地,“田野湖泽”伸向天空,天地穹宇之间自然风景与诗意韵致遥相呼应,三色长幔婆娑起舞。游客漫步其间,可以捕捉光影的跳跃,轻拂摇曳的布幔,聆听玲珑的乐声,逐渐远离尘世的喧嚣与烦扰。朦胧的诗意栖息于大地之上,宜人的景致、静谧的氛围、天地的和谐交融营造出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深邃意境(图6)。
 
2017年德国柏林国际园林2017年德国柏林国际园林博览会(InternationaleGartenAusstellung,IGA)的中国园“独乐园”(DuleGarden),便是国际化语境下中国园林意境隐喻的又一代表作。展园提取“独乐”这一在中国古代绘画和园林中反复出现的文化主题,整体布局的意匠源于仇英的绘画作品《独乐园图》。其中“种竹庵”至“采药圃”的景象转译成为展园着墨的重点——沿着“种竹庵”出来,笔直路径两侧夹植竹林,连同2个建筑在园林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轴线空间,尽头的竹子沿圆形外轮廓种植且梢头向圆心收拢绑扎后形成一座意趣盎然的园林建筑[11]。

怎么提高中国园林意境隐喻的3个方法

“独乐园”通过竹径与流水营造出几何轴线——左右两条竹径花溪界定空间,一座取意“筠庐”的钢庐生发轴线,清流从庐中涌泉汩汩而出,带着清悦的水声沿着中轴线流向前方,竹影婆娑,波光粼动,浑然忘我,几何化的空间语言穿越千年得到了生动演绎(图7)。

流水给予观者内心的静谧与安然、赋予岁月的从容与积淀,游人在池边小憩,怡然自得,静坐中得以静观天地万物、纵享物华静好。在涌泉尽头设一明镜,流水与镜子相映成趣,光影浮动,人们的身心都得到了无限延展,以流动、往复的空间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本质。穿梭于轴线空间之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获得了超文化的体验,独乐园的设计与建造巧妙采用修竹、流水、光影,师法自然、中得心源,弱化了文化符号的烙印。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580 second(s), 608 queries, Memory 4.0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