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风景园林批评的5个现状与困境

日期:2023-05-25 21:58:07     作者:慕晓东    浏览:0    
核心提示: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是该体系的3架马车,虽然建筑批评和城市批评在不同程度上也面临着相应的困境,然而,风景园林批评所面临的情况尤甚②。归根结底,在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中
【目的】风景园林批评学因自身复杂的历史缘由和现实境况,在当前尚未得到系统的理论建构,
亟须建立一套可供参阅和讨论的研究框架。
 
【方法】研究拟从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主体论5个方面展开论述。
 
【结果】1)本体论主要界定风景园林批评的定义、内容、思维、类型、步骤和功能;
 
2)价值论主要从学科、社会、生态和文化4个维度讨论风景园林批评的价值;
 
3)认识论在四位一体(批评、历史、理论与设计)的认知基础上,深入理解风景园林批评的理论范畴;
 
4)方法论依托于人文主义、实证主义和设计科学3种研究和批评范式,进而尝试重构风景园林批评核心方法论(即山水之境);
 
5)主体论介绍了批评家的职责和呈现风景园林批评的多重媒介。
 
【结论】这份研究框架旨在推动风景园林批评学的建立和发展,以期在学科层面、教育层面、行业层面、社会层面和时代层面均发挥相应的意义。
 
当前中国的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尖锐的矛盾性:一方面是高速的、大规模的营造总量,一方面是微弱的、小体量的批评(criticism)①声音。按照吴良镛先生建构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是该体系的3架马车,虽然建筑批评和城市批评在不同程度上也面临着相应的困境,然而,风景园林批评所面临的情况尤甚②。归根结底,在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中,有关批评学的论述,既没有系统性的知识框架,也缺乏充满洞见的批评文章。因此,本研究的问题意识源于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知识(knowledge)范畴和行业(profession)诉求2个层面的现状。

风景园林批评的5个现状与困境
 
 
探讨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属于宏观的知识建构,创作批评文章则属于微观的知识创作,两者须在未来以动态补充的方式彼此完善,共同谱写风景园林批评的未来图谱。基于此,本研究假定,尽管体系化的知识框架与具体化的批评观点同样重要,但仍坚持两者具有前后的次序关系,即一份具有弹性、系统性的研究框架既是具体批评操作的理论基础,也是展开相应批评活动的指导纲领。因此,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勾勒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并把主要内容着眼于风景园林本体论、价值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主体论5个方面以供学界的进一步讨论。
 
建立风景园林批评学有5个层面的意义:首先是学科意义,风景园林学的学科自主性(disciplinaryautonomy)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且完善的理论体系,而批评学是构成风景园林理论的骨干知识;其次是教育意义,批评学在风景园林的专业教育中能发挥关键作用;再次是行业意义,批评能推动项目实践的反思和纠偏,促进行业的良性发展;然后是社会意义,批评能让风景园林全面介入公共事务,从而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最后是时代意义,风景园林批评能有效促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蓝图。在展开具体的论述前,先来瞭望当前国内外风景园林批评的现状和困境,以期“对症下药”。
 
1风景园林批评的现状与困境
 
风景园林批评的现状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信号是,在近40年中,国内外同仁都逐步意识到批评学是不可或缺的;消极的事实是,严肃的学术批评并未真正遍布学界和行业。国内外的批评现状同时呈现出“重宣传而轻行动”的现象。然而,这并不是说风景园林批评没有火苗和自身的建树,实际上,风景园林的学术共同体仍然做出了多方面的开拓性研究。
 
首先,国内外的核心期刊在近年来皆组稿了批评的专题:1991年,北美重量级学术刊物《景观学报》(LandscapeJournal)曾邀请6位学者以“风景园林与批判性质询”为题展开讨论[1];从2006年开始,《园林》期刊发表了一系列讨论批评功能的文章[2];2008年,《中国园林》组稿专题讨论风景园林批评[3];2017年,《景观设计学》也组织了有关批评性质的讨论[4];2018年,欧洲风景园林教育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风景园林学报》(JournalofLandscapeArchitecture)也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批评[5];同一时间,荷兰代尔夫特大学主办的杂志《卷轴:建筑与建成环境学报》(SPOOL:JournalofArchitectureandtheBuiltEnvironment)也出版了一期都市景观的批评专题[6]。这些跨地区、跨时间的批评文章都曾为建立风景园林批评学而摇旗呐喊。
 
其次,在各方的呼吁声中,有不少学者已尝试建构风景园林批评的知识体系,其中有5份文献值得引起注意:第一份文献是2007年宋本明[7]讨论了批评的方法;第二份文献是2008年李景奇[8]提出建立风景园林批评学的愿景;第三份文献是2013年陈雪娟[9]以若干文献作文本分析以讨论批评的本体;第四份文献是慕晓东[10]在2017年尝试建立风景园林批评的认识论;第五份文献是2020年林肯大学的Bowring[11]的专著《风景园林批评》(LandscapeArchitectureCriticism)。这些文献一方面在推动风景园林批评的发展上作出了相应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例如,李景奇过于注重总体而忽视局部,宋本明、陈雪娟和慕晓东则仅论述了批评体系的某个方面,Bowring的批评体系则稍显松散和薄弱,尤其在方法论上出现了相当程度的混乱。

风景园林批评的5个现状与困境
 
最后,还有一些数量可观的批评文章零星地出现在刊物上。中国的学术期刊之前经常会刊登具有批评性质的文章[12],近些年也有少数学者开始以自觉的方式进行批评写作[13]。国外的杂志以美国具有百年历史的期刊《风景园林杂志》(LandscapeArchitectureMagazine)作为批评的先锋阵地[14];此外,德国杂志《园林+风景》(Garten+Landschaft)和《场所》(Topos)、法国的《风景之篇》(PagesPaysages)和《访问者》(LeVisiteur)、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城市建筑学报》(CatalanJournalQuadernsd’arquitecturaiurbanisme)、荷兰的《景:风景园林与都市国际学报》(Scape:TheInternationalMagazineforLandscapeArchitectureandUrbanism)、意大利的《荷花国际》(LotusInternational)、澳洲的《景观评论》(LandscapeReview)以及英国的《景观研究》(LandscapeResearch)都会不定期发表一些批评类的文章[15]。值得注意的是,欧洲的《风景园林学报》每期会开辟一个专栏——苍穹之下(UndertheSky)来专门评述已建的各类景观项目,试图从根本上提升风景园林批评的态势[16]。
 
客观地说,无论是宏大的体系建构,还是单篇的批评文章,这些都不能掩盖风景园林批评处于总体性匮乏的境地。因此,爬梳相关的缘由将有利于认清困境,为突破重围打下基础,下面将从5个方面简述批评匮乏的潜在因素。
 
1)无论是公众还是专业人士都会对批评这个字眼产生特定的误解,实际上,批评不是消极的讥讽、挑错和指责[17],而是一种客观的、合理的话语(reasonablediscourse),一种关于事物的判断[18]。然而,当前的认知时常让人们对批评产生排斥并保持距离感。
 
2)在把风景园林指定为独立的学科前,风景/景观(landscape)长久以来主要从属于绘画和文学等艺术学体系下,而园林(garden)主要隶属于建筑学的理论体系下[19],所以艺术批评与建筑批评广泛地渗透到风景园林批评中,且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其独立的发展。
 
3)在20世纪的人文社科研究中,文化研究、环境哲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理论、文学以及文化地理学等,皆在自身的知识范畴从事着景观批评[20],这部分研究亦会压缩风景园林批评话语的独立性。
 
4)风景园林的实践范围从小型的街头绿地到十几万平方千米的国家公园,横跨的空间尺度极大,这种弹性反而会削弱风景园林批评的聚焦性,使得自身处于离散的话语状态[21]。
 
5)风景园林批评当前局限于学术研究的象牙塔中,丢失了前辈学者以知识分子的身份来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22],从而造成风景园林批评长期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地,且不能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为了回应上述现状的不足,以及直面当前批评困境,笔者将初步搭建风景园林批评的知识框架,一方面补充和修正批评体系建构的局部性问题,另一方面期望改善风景园林批评所遭遇的主客观困境。
 
>更多关于风景园林批评学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128 second(s), 116 queries, Memory 1.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