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北京乡村地区鸟类栖息地连通性的3个优化建议

日期:2023-05-28 08:46:08     浏览:0    
核心提示:重要廊道承载着鸟类迁徙中主要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功能,以自然措施为主导,保障重要廊道的连通性水平稳定;较重要廊道分布较广泛,优先选取鸟类活动丰富和生境较好的区域,结合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护连通性;
 北京乡村地区鸟类栖息地连通性优化建议
 
 1  分级保护现有生态廊道和生态源地
 
 针对市郊铁路 S3 情景,综合考虑生境适宜性、斑块连通性和乡村规划建设需求,提出生态廊道与源地的分级保护要求。共识别S3 中的源地间潜在廊道 325 条,主要沿河流、沟渠、山谷、林地等分布,基于重力模型提取 25 条重要生态廊道、15 条较重要廊道和26 条一般生态廊道。参照北京 DB11/T 1878—2021《鸟类生态廊道设计与建设规范》保障生态廊道宽度,对 3 级廊道分别设置 150、80、20 m 的宽度,按廊道重要性级别依次激活其生态服务功能。

重要廊道承载着鸟类迁徙中主要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功能,以自然措施为主导,保障重要廊道的连通性水平稳定;较重要廊道分布较广泛,优先选取鸟类活动丰富和生境较好的区域,结合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护连通性;一般廊道因连通性水平较低,可主要通过人工筑巢、设置人工进食设备等手段进行鸟类招引,逐步激活廊道生态功能。

北京乡村地区鸟类栖息地连通性的3个优化建议
 
 依据 d I 指数用自然断点法将生态源地分为 3 级(图 8),一级源地是鸟类主要的栖息地,以优先保护为主,保障觅食、筑巢、休息等主要活动;二级源地强调生境修复,为鸟类提供基本的休息空间;三级源地分布较分散,连通性和生态效能较差,可通过种植食源性植物,丰富鸟类食物来源与质量,提升生境质量。
 
 2  增设生态节点补充生态源地

北京乡村地区鸟类栖息地连通性的3个优化建议
 
 由生态网络结构指数中 c 指数反映的较低栖息地数量和质量发现,高频路径区域存在多处廊道交汇的生态源点空白。识别高频路径区域内重要生态廊道之间的 17 个交汇点 (图 9),增设生态节点为鸟类迁徙提供踏脚石,增强廊道连通性的稳定性。增设生态节点后的生态网络指数水平比 S3 情景(表 3)均有提高,α 指数由 0.87 提升至 1.01、β 指数由 2.54 提升至 2.88、γ 指数由 0.92 提升至 1.01,表明斑块间生态连通效能提升,鸟类物质流和信息流更加顺畅;c 值为 0.95(低于 S3 情景的取值),表明路径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3  设置回避距离优化生态断裂点

北京乡村地区鸟类栖息地连通性的3个优化建议
 
 在生态网络建设过程中,生态廊道与市郊铁路交会时所形成的生态断裂点,会严重阻碍物种的迁移扩散[46]。笔者识别了 S3 情景中市郊铁路与生态廊道的 25 个断裂点(图 10),其中怀密线与生态廊道交汇形成的断裂点最多(8 个),集中分布在军都山山麓带,沿京密引水渠经怀柔水库、雁栖湖至密云水库白河入水口附近,分布在河流、沟渠周边;通密线、新城联络线和生态廊道交汇形成东部南北方向的断裂点共计 10 个,其中东郊湿地公园及凉水河附近集中分布了 4 个,严重阻碍了廊道的连通性;其余 7 个生态断裂点散布于研究区南部平原和官厅水库附近的沟渠、耕地。
 
 为降低对鸟类迁徙路径的回避效应,本研究选取道路对多种生态因子的平均影响范围 600 m 为回避距离[47],在生态断裂点周围建立缓冲区。怀密线上的缓冲区北部临近林地,应开展林相改造,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南部接近平原与城区,宜设防护林,提高植物多样性和郁闭度。

东郊湿地公园及凉水河附近的缓冲区临近机场并位处城市近郊,应强调景观营造,优化植物种植种类和数量,设警示牌降低人为干扰。其余缓冲区用地以耕地为主,应提倡生态农业,对近河道处做必要的退耕还湿,保证整体栖息地质量。
 
>更多关于北京郊铁路对乡村地区鸟类栖息地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160 second(s), 158 queries, Memory 1.3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