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济南明清府城及其风景营建中的3个模数变化

日期:2023-06-01 22:34:21     浏览:0    
核心提示:明清府城轮廓大体呈方形,是济南城市模数与中国传统府城营建规制共同影响的结果[24]。但是方形轮廓并不十分规则,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形如盆盅”,体现了城市营建对于基址现实条件的妥协。
明清府城及其风景营建中的模数变化
 
 模数控制着济南古城的结构与形态,但在城市部分形态与关键风景点的营建中往往存在一定的变化,究其原因,大多与自然条件和人文要素有关。
 
  3.1  明清府城形制与水系
  
  明清府城轮廓大体呈方形,是济南城市模数与中国传统府城营建规制共同影响的结果[24]。但是方形轮廓并不十分规则,崇祯《历城县志》记载“形如盆盅”,体现了城市营建对于基址现实条件的妥协。一方面,城市城墙营建需要避开城市周边水系⑩;另一方面,受城市南部的爆发性山洪和山水沟影响,元代时就有济南山洪暴发“冲东西二关”的记载,而城墙曲折处的抹角能够使水流平稳流畅,减轻洪水对城墙的侵蚀[25],因此济南城墙呈现多处抹角的不规则形态。

济南明清府城及其风景营建中的3个模数变化
  
  明清府城的中轴线也受济南水系的影响,部分关键风景点的布局偏离了轴线,比如本应位于德王府中轴线上的南门(舜田门)受中轴线南端古鉴泉的影响,位置偏东,这导致了南城门偏离轴线的局面,中轴线北端的碧霞宫也因百花洲水面的存在而偏离了轴线 (图 7)。
  
  3.2  明清府城街巷与德王府

济南明清府城及其风景营建中的3个模数变化
  
  德王府外城的营建在一定程度上遵循并强化了城市原有的模数秩序,但也因王府规制的要求导致周边街巷偏离原有模数控制。明德王府规制按《大明会典》规定“(藩王府)东西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约 300 明步),南北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约 400 明步)”营建[26],德王府四周原有的南北向连贯道路肌理被打破,并以德王府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偏移,比如县西巷相较于钟楼寺街向东偏移 24 m (约 15 明步),新芙蓉街相较于东花墙街向西偏移 29 m(约 20 明步)?,偏移后的道路间距为 473~486 m(约 300 明步),满足德王府的规制要求,但也导致了新芙蓉街和县西巷与城市模数的偏差以及街道本身形态的曲折(图 8)。
  
   3.3  明清府城风景点与山水环境
   
    3.3.1  依泉而建的风景布局

济南明清府城及其风景营建中的3个模数变化
    
    泉水作为明清府城的特色要素,也对济南关键风景点的布局产生影响。济南城市诸多风景点以泉水为基址,在泉水周边进行公共建筑营建,建筑类型大多以祠寺为主,选址不以城市模数为准绳,因泉而生,因地制宜,分布灵活。比如娥英祠(今泺源堂)与趵突泉、舜祠与舜井、太平寺与孝感泉、汇泉寺与汇波泉等都属于在泉水周边进行风景点营建的情况(图 9),形成偏离模数体系的城市风景元素布局新模式。
    
     3.3.2  向山而望的风景控制
     
     济南城市模数控制的风景点在其微观形态的组织上,因所处地区的限制具有特殊的精神含义[27],风景点的朝向与城市模数控制线存在一定的偏移,且多与城市周边的山体关系紧密,形成城市风景点与山体的“望山”关系。
     
     千佛山位于明清府城东南,是济南城市风景点营建中重要的朝山:城中诸多风景点、公共建筑均与千佛山有着“望山”关系。宋熙宁年间(1068—1077 年)所建的府学文庙建筑呈规整对称形态,是明清府城中的重要公共建筑。其轴线方向并未遵循城市模数体系控制,建筑群北部轴线自毓秀坊起,到明伦堂终,与南北向模数控制线偏离 17.7°,正对千佛山。

济南明清府城及其风景营建中的3个模数变化

“历下秋风”作为济南八景之一,其主体建筑历下亭,因“面(千佛)山背湖,实为胜绝”而闻名,是济南古城中的重要风景建筑。历下亭位于大明湖中的方岛上,与名士轩等建筑形成的轴线与南北向模数控制线呈 11.79°夹角,同样朝向千佛山(图 10)。玉涵山是泰山余脉,作为城市南部重要山体,同样是城中重要公共建筑营造的参照依据,城中的稼轩祠、府城南门(舜田门)及北门 (汇波门)都与玉涵山形成“望山”关系。
     
     济南城市中的风景点与城市模数尺度相统一,但风景点的营建具有多样性,更注重与城市周边山体间的联系。规划者运用对景的造景手法构建城市与周边山水空间的呼应关系,让城市在保持自身秩序的同时与周边山形水势耦合,展现出济南城市结构中秩序与变化相统一的特点。
     
     4  结语
     
     模数控制下的传统景观与城市一体化营建形成了寓“变化”于“规则”之中的“天人合一”城市格局。基于模数体系的理性与自然相结合的营城手法,构建了传统城市营建中的秩序与变化,成为传统山水城市景城相融的形态机制基础,彰显了传统营城规则的多元性与丰富性。笔者旨在通过对传统城市济南古城的研究,一方面扩展传统城市秩
 
更多>园林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98 second(s), 334 queries, Memory 2.3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