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鄂西北秦巴山区的3个概况及技术路线

日期:2023-06-03 23:06:08     作者:黎梦娜    浏览:0    
核心提示:。鄂西北秦巴山区西部整体景观健康优于东部,西南部表现最佳,不健康、亚健康、健康、较健康和很健康的景观特征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4%、23.0%、23.8%、24.6%和14.2%。
摘要:【目的】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使自然景观产生了巨大改变,对景观变化进行科学管护已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景观特征识别是管护景观变化的重要工具,健康评价是诊断区域景观环境问题的基础。针对现有健康评价研究的不足,尝试以景观特征识别为框架,试图构建一套区域尺度下的景观健康评价方法,用于指导宏观尺度的景观管护。
 
【方法】以鄂西北秦巴山区为例,首先对其进行景观特征类型和景观特征区域的识别。随后围绕景观健康的问题,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从景观特征改变面临的压力、景观特征的构成与格局状态以及政策响应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景观健康评价体系。
 
【结果】最终,划定出研究区26种景观特征区域,以及5个景观健康等级。结果表明,各单元景观健康综合指数为0.40~0.75,平均景观健康综合指数为0.61。鄂西北秦巴山区西部整体景观健康优于东部,西南部表现最佳,不健康、亚健康、健康、较健康和很健康的景观特征区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4%、23.0%、23.8%、24.6%和14.2%。
 
【结论】揭示研究区景观健康现状与胁迫因子,同时结合上位规划和区域现状,提出基于不同景观健康等级的“一区一策”分级分类管护模式与原则,并总结部分代表性景特征区域的整治策略,以期为区域景观管护提供依据。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生产、生活空间不断侵占生态空间,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引发了许多生态问题。究其根本,在于人类与自然关系不协调引发的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景观是自然与社会人文的象征性表现[1],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思考,人类活动改变了区域自然条件,进而影响了生物进程,导致景观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对景观变化进行管护是协调人地关系、协调保护与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将景观方法运用于自然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2-3],以期为空间管控提供新视角。
 
在针对人地冲突问题的相关研究中,一些学者认为景观相比于生态系统处于更宏观的空间尺度[4]。景观健康评价能够诊断生态问题,是景观规划的重要手段[5]。景观健康评价是在对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开展的景观组分结构、生态过程及功能的分析评价[6],是基于景观尺度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针对公园、城市等单一景观类型,尚没有宏观尺度的景观健康评价探索。表现在具体方法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景观的分类,多运用土地利用分类代替[9],没有将景观作为综合多种自然与文化要素的整体性角度来考虑,研究结果具有局限性。随着景观这一概念日益复杂化和宏观化,景观不再仅是人们目光所及的地面,而是多种景观元素组成的综合体。
 
2)评价单元上,基于虚拟网格单元的评价将大中型生态要素进行平均化分割,割裂生态过程,且评价结果高度离散,难以指导实际规划[10]。因此,本研究尝试引入景观特征识别,对存在多种景观类型的区域进行综合性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用于指导区域景观管护。
 
景观特征被定义为一种独特且一致的景观元素模式,是自然与人类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特性,是对景观变化最便捷和有效的表征对象[11]。基于类型学的景观特征识别,利用地质、高程等自然元素和聚居风貌等社会要素将地表划分为具有相对一致特征和结构的景观特征类型(landscapecharactertypes,LCTs),再基于分布学整合形成连续独立的景观特征区域(landscapecharacterareas,LCAs)[12]。景观特征识别从人地耦合关系出发,具有社会和生态双重属性[13],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连通性。如今,“景观特征化”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实践[14-15],众多国家开展了不同尺度的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价,以便管护景观。《欧洲风景公约》(EuropeLandscapeConvention)实施导则将景观单元作为空间规划的基本单元,以景观特征地图为基础,结合发展目标,判断出需要改变的景观区域[16]。
 
景观特征识别与景观健康评价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实现区域尺度下科学有效的景观管护。一方面,以景观特征识别作为景观健康评价的框架有助于地域景观的表达与延续,缓解自然景观遭到侵蚀等景观变化问题,促进多功能景观整合与发展。LCTs将景观视为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不仅包含土地利用,还包含立体空间视角和一些影响景观形成的潜在因素,如植被和风土人情等,可以作为更好的表征景观分类载体。
 
LCAs相比于破碎网格单元更具整体性,能捕捉景观连续性状态,以实体边界整合生态要素,承载完整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同时,完整的区域范围也能够落实到实际规划中。另一方面,以景观健康评价作为景观特征识别的应用导向能够在景观层面实现生态问题空间定位,明确景观变化胁迫因子,进而提出差异化的景观管护策略,提高景观管护效率。
 
基于此,本研究以鄂西北秦巴山区为例,构建以景观特征识别为框架的景观健康评价体系,诊断景观健康状态。根据区域环境特点,选取景观特征要素识别出LCTs,并进一步整合成LCAs。随后,将LCAs作为评价的基本单元,将LCTs作为景观指标的数据源用于表征景观格局,围绕研究区景观变化问题构建景观健康评价体系。最后根据评价结果,综合分析各单元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空间管控策略。
 
 
1研究区概况及技术路线

鄂西北秦巴山区的3个概况及技术路线
 
鄂西北秦巴山区是秦岭-大巴山地区湖北部分(图1),位于华中地区腹地(109°29′11″~112°9′15″E,30°52′57″~32°37′20″N),总面积约24047km2。范围覆盖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竹山县、房县,襄阳市保康县、南漳县,宜昌市远安县以及神农架林区。
 
研究区位于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内,作为学界公认的“中国绿心”,关系着华中区域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区内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兼具,景观类型多样,理应限制其城镇化发展和工业化开发。然而近年来由于粗放式的开发,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破碎化、同质化趋势[17],景观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因此,识别景观健康受损区域、明确健康胁迫因素尤为重要,是该区域规划制定的基础。
 
本研究主要分为3个阶段:

1)对研究区域进行LCTs和LCAs的识别;
 
2)根据景观变化面临的风险对各LCAs进行景观健康评价;

鄂西北秦巴山区的3个概况及技术路线

3)基于健康评价结果提出LCAs的景观管护策略(图2)。
 
>更多关于鄂西北秦巴山区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362 second(s), 399 queries, Memory 2.7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