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日期:2023-06-16 19:56:48     作者:倪超琦    浏览:0    
核心提示: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将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3个阶段作为分析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3条乡村精品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影响
 
摘要:【目的】乡村精品线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版块,增强游客重游意愿对提升乡村风貌、改善村民生活、助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将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3个阶段作为分析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研究框架,在此基础上构建乡村精品线游客重游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选取浙江省内具有代表性的3条乡村精品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可达程度对景观感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景观感知对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景观感知包括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经济生产4个维度,其中文化历史对提升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的路径系数最大;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并不存在显著的相互影响;游客满意度和地方认同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结论】通过研究视角、量表设计、模型构建等方面的创新,验证了国内外关于景观感知过程的理论,并论证了景观感知与游客后续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关注到人地互动与人际互动是游客感知乡村精品线的核心内容,进一步深化了景观感知理论在乡村精品线方面的应用,能够为今后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提供引导方向。

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都市中的人们长期处于大气污染严重和社会压力较大的环境中,且自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暴发,人们对自然更加充满渴望与向往。疫情后游客的出游目的地更倾向于自然风光田园、特色文化小镇、休闲度假村庄等,乡村旅游成为都市人户外游憩的主要形式[1]。乡村旅游还对优化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乡村提升转型、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

乡村精品线作为乡村旅游中重要的游览区域,是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3],其建设按照“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的规划思路,连接沿线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是推进乡村生产生活、休闲旅游、资源保护等方面建设的有力实践途径[4],对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精准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重游意愿是一种行为意向,反映游客对再次体验某一活动的忠诚度[5]。增强游客乡村旅游的重游意愿,对稳定和提高乡村收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乡村品质风貌是否得到改善、乡村振兴是否得到促进的重要衡量标准[6]。
 
近年来,对游客重游意愿的研究成为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分支,其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目的地形象[7-8]、旅游满意度[9]、旅游动机[10-11]、价值感知[12]等方面。结合文献对这些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可将其本质归纳为游客对于乡村景观的感知。景观感知强调游客对旅游环境的感知[13]、认可度[14]、偏好[15]等方面的相互影响结果,可直接反映该旅游环境在规划建设过程中的成效,进而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16]。
 
目前仅少数的研究表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景观感知会显著影响其满意度和重游意愿[17],探究景观感知与情感状态和重游意愿关系的实证研究还有待深化。而将乡村精品线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意愿影响的研究尚不完善,景观感知与重游意愿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笔者选取3条已建成且具有代表性的浙江省内乡村精品线,以景观感知理论为基础,结合乡村精品线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特征,展开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3个阶段之间的关系研究,旨在探究景观感知与乡村精品线重游意愿之间的影响机制,明确增强游客重游意愿的方向,为乡村精品线的规划设计与优化提升提供理论依据。
 
1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景观感知理论
 
景观感知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在此期间,许多西方国家开始通过立法表达对风景资源评价和管理的重视[18],于是环境心理学、风景园林学、设计美学等多门学科开始对景观价值及其评估方法进行探索。通过文献梳理可知,景观感知理论认为:人是景观感知的主体,同时人自身的思想与经历影响着对景观的感知与评价;而景观作为客体,其组成要素是人进行感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部分学者对景观感知进行研究,如Zube等[18]提出了“人-景观-互动”理论,认为互动是景观感知的核心与本质;欧洲环境署提出了DPSIR理论,探究景观环境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其作用路径主要由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影响(I)和响应(R)5个部分构成[20];Motloch[21]提出景观感知的过程由环境现状、景观认可、景观价值感知和情感响应4个部分组成;舒心怡等[22]将这一过程整理概括为刺激、感受、认知、情感4个部分。各学者虽然对景观感知的过程分析略有差异,但都认为景观感知包含3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将其概括为: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以及行为反应(图1)。
 
外界环境刺激是指由景观环境及其构成要素对人的感官产生的冲击,是情感产生的必需条件。Swanwick[23]和《欧洲景观公约》(EuropeanLandscapeConvention)认为外界环境刺激的来源应包含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对于主体人而言,接受刺激的感官是多样的,包含听觉、嗅觉和触觉。Zhao等[24]从景感生态学的角度,将人接受刺激的感官扩充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的物理感知与心理感知,景观环境刺激人体多重感官,并对人的情感状态产生影响。
 
例如IversonNassauer[25]、米勒等[26]研究发现,人们在视觉上更偏爱植被覆盖率高、有可亲近水源、视线通透的景观环境;仇梦嫄等[27]认为,游客对声景的感知会影响其对旅游环境的情感状态,良好的声景会使人产生地方依恋;徐虹等[28]认为,游客对乡村气味景观的感知会显著影响游客对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与对地方的认可。
 
情感状态是个体接受外界刺激,结合自身经历和认知后的心理产物,是促使个体产生互动行为反应的重要推动力。Bitner[29]、Mehrabian等[30]探究了情感状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发现正向或负向的情感会激发趋近的互动行为或意愿。在景观感知中,学者们常用满意度和地方认同来衡量正向的情感状态。龙江智等[31]研究发现,地方认同是体现人对景观环境是否忠诚的关键因素;Damanik等[32]的研究表明,满意度是影响人对景观目的地重游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时陆相林等[33]指出,情感状态的这两个维度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满意度会正向影响地方认同。
 
行为反应是主体人的情感状态与行为意愿互动产生的结果,是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趋近或躲避的主观反应。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一过程会对人的环境责任行为、环境保护意愿、目的地重游意愿产生显著影响[33-34]。
 
1.2理论模型与假设
 
综上所述,外界环境刺激人的多种感官,使人在大脑中形成情感偏好,从而产生互动的行为反馈或意愿,因此景观感知是景观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乡村精品线具有丰富的构成要素及功能,景观环境不仅是乡村文化和风貌的载体,还是游客进行游憩娱乐的体验场所,故在研究乡村精品线的旅游情境时,应强调游客对于环境感知的多元化、多感官体验。
 
游客对于乡村精品线环境的感知可分为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休闲游憩与经济生产4个方面,属于外界环境刺激阶段。游客对景观环境感知后,在心理上产生新的情感状态,表现出一定的满意度或归属感,并且将情感反馈于行为或意愿。这一过程体现出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相互影响机制。此外,乡村精品线的可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景观感知[34],继而影响游客的游憩满意度。
 
因此,基于游客景观感知的视角,探究乡村精品线环境的构成与表现形式,不仅需要注重人体多重感官在其中的体验,更应考虑到人面对景观环境刺激的情感状态以及行为意愿反馈。

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结合乡村精品线的构成要素与功能,以景观感知过程为研究框架,笔者提出了乡村精品线重游意愿理论研究模型(图2)。基于已有研究,在假设游客在乡村精品线中的游玩存在可达程度—景观感知(H1)、景观感知—满意度(H2)、景观感知—地方认同(H3)、满意度—地方认同(H4)、满意度—重游意愿(H5)和地方认同—重游意愿(H6)的正向影响路径的基础上(表1),深入探究乡村精品线中“外界环境刺激—情感状态—行为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更多关于景观感知对游客重游乡村精品线意愿的影响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87 second(s), 107 queries, Memory 1.0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