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3个解译

日期:2023-07-26 19:30:28     作者:曹子旭    浏览:0    
核心提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强调“天、地、人、草、畜”的和谐共处与力量均衡,合形辅势地利用自然,蕴含了丰富的营建智慧。“山水形胜”的意境被认为是一种灵气的聚积[27],体现在山水比德思想与优美恬淡的田园意趣。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解译
 
传统村落景观是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复合而成的景观综合体,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物质与文化景观资源丰富,在实体空间上形成了一定的逻辑秩序,在思想文化上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运用“三维耦合”方法,提取景观基因在空间、文化层面的特征因子,解译景观表征。
 
2.1空间层面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景观基因在空间层面具体包括:逐水草居的环境格局、农牧结合的生产景观、聚散有致的形态结构、内生植入的建筑风貌,分别表达了传统村落从游牧到定居不同时期的空间营建信息(表1,图4)。
 
2.1.1逐水草居的环境格局
 
环境格局体现在村落景观营建与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系上,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环境格局具有“逐水草居”的基因,表现为游牧时期的草原临水格局、定居时期的山水林田格局。受自然山脉的天然影响,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逐水草居”的环境格局“山水共构”,村落营建朝对山峰,呈现出冠山俯水、依山穿水、依山望水、山谷穿水、据山滨水、望山滨水6种典型的山水格局。此外,其景观组织还广泛运用“借景”的手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风景皆为“所借之景”,产生了丰美水草、河谷茂林、水天相映、近山远影、包①塔制高等景观因子。
 
2.1.2农牧结合的生产景观
 
生产景观的特征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生产景观具有“农牧结合”的基因,具体表现为“北牧南农”“农牧交错”。游牧时期的牧业景观呈现出“以草定畜”的特征,是根据不同牲畜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采食习惯、生产特点等选择不同类型的草场和不同的放牧方式。典型草原区草层高度25~40cm、盖度30%~40%,适合饲养绵羊与马。定居时期的农业景观分为灌溉农业与旱作农业2类,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呈现“引水灌绿”的特征,依托天然的河网体系,通过灌渠控制水位与流量,农田的选址和分布依附渠网[20]。
 
旱作农业呈现“插花分布”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规模有限的农田与非农业用地相间分布,与中原地区“禾稼垄亩弥望”的农田景观截然不同[21]。在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景观兼而有之,产生了农业牧业均衡、牧业包围农业2种景观因子。
 
2.1.3聚散有致的形态结构
 
村落形态是村落特有空间结构的外在表征,村落结构则是村落构成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22]。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是定居时期产生的,与自然环境毗邻相生,牧区的村落分散布局,农区的村落集聚布局,呈现出“聚散有致”的特点,形成了组团型、离散型、向心型、扩张型、条带型、行列型等反映其空间肌理的“自由形态”。空间结构受环境与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了对称、平行、放射、界域限定、召庙-敖包、山水意象等村落营建结合自然环境的“立体结构”。
 
2.1.4内生植入的建筑风貌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因地理条件、移民来源和民族构成的差异促使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建筑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建筑整体上具有“内生植入”的特征,主要分为内生型和植入型两大类[23]。内生型建筑是游牧时期产生的“幕天席地”的蒙古包,蒙古包是一种适合游牧生活的移动性装配建筑,是草原游牧民族逐步适应自然后获取的生活空间。
 
植入型建筑在定居时期运用“石砌土筑”的方式广泛营建:西辽河放垦区的牧民习惯居住在混合民居;山西移民为主的土默特地区的居住形式以晋风民居为主,材料多选用生土、土木、砖木;山西和陕北移民为主的清水河、鄂尔多斯地区多以窑洞为居住形式,建筑材料多为砖石。
 
2.2文化层面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景观基因在文化层面具体包括:崇尚自然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的营建思想、共融开放的价值观念、热情豪迈的民风民俗,体现了当地居民在传统村落营建中的景观意识始终贯穿于从游牧到定居的不同历史时期之中(表1)。
 
2.2.1崇尚自然的核心理念
 
“崇尚自然”是内蒙古居民游牧时期奉行的核心理念,并延续到定居时期。崇尚自然的生态理念主要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崇尚,尊重生命的生态意识;与自然友好相处,和谐共生的亲情意识;对自然知恩图报,适度索取的节制意识;对自然爱护有加,担当责任的自律意识;以及由此衍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意识[24]。具体表现为因地制宜的选址布局,依据季节、草的长势进行游牧或轮牧实现草与畜的平衡,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25]。
 
2.2.2“天人合一”的营建思想
 
“天人合一”的营建思想在定居时期由中原传入内蒙古,主要包含两大因子:一是“人与天调”为代表的中国古人的风景园林实践观;二是由古人对自然环境的辨识认知而形成的“山水形胜”思想。人与天调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带有朴素的生态意识,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26]。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强调“天、地、人、草、畜”的和谐共处与力量均衡,合形辅势地利用自然,蕴含了丰富的营建智慧。“山水形胜”的意境被认为是一种灵气的聚积[27],体现在山水比德思想与优美恬淡的田园意趣。
 
2.2.3共融开放的价值观念
 
“共融开放”是内蒙古居民践行的价值观念,具体表现为“博采众长”与“融合共生”两大因子。“博采众长”是内蒙古居民大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各种文化与游牧文化互相补充,令各种优秀的文化成果为自己所用。
 
“融合共生”包括融合转变与碰撞交融:融合转变是草原区内部差异的求同存异;外部碰撞则是指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最终形成动态平衡、你中有我的格局。
 
2.2.4热情豪迈的民风民俗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
 
内蒙古资源匮乏,经济相对落后,导致生活娱乐相对单一,当地居民在从游牧到定居的历史过程中孕育出了热情豪迈的民风民俗,通过“乐舞风情”与“英雄史诗”释放天性。内蒙古居民能歌善舞,创造了丰富的乐舞艺术形式,如马头琴、蒙古长调、安代舞、那达慕等,意境开阔、气势恢宏,是来自民族记忆深处的久远回音。
 
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他们崇拜成吉思汗、格萨尔王等英雄,培养出勇敢乐观、创新进取、勇于竞争的精神品格,传达着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与体悟,表达了对和谐生存发展的向往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图5)。
 
>更多关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解析与特征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41 second(s), 296 queries, Memory 2.1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