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八景呼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

日期:2023-07-27 21:40:07     作者:王之羿    浏览:0    
核心提示:城市八景呼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彰显流域自然风景特质城市八景作为人与自然长期互动与智慧遴选的产物[39],对所处流域的自然山水
城市八景呼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彰显流域自然风景特质
 
城市八景作为人与自然长期互动与智慧遴选的产物[39],对所处流域的自然山水特质是有鲜明感应的,就长江沿线(湖北段)而言,反映在城市八景高度响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并以典型集萃的方式彰显了流域中自然风土特质等的丰富内涵。
 
2.1城市八景高度响应流域山水格局

城市八景呼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
 
以竖轴为横轴的50倍绘制长江沿线(湖北段)的“千里江山”地理剖面,其自然山水格局可概括为“大山大水、大起大落,荆江中悬、梦庭相牵,东奥西莽、浩聚汉魂”(图2)。
 
长江湖北段沿线有动辄海拔千米以上的巫山、大巴山、荆山、大别山、武陵山等大山,而长江之大为我国第一、世界第三,故有“大山大水”之说;沿线高程从上游左岸海拔3106m的神农顶,降至年平均水位仅12.93m的小池口[40],3093m的巨幅落差可谓是“大起大落”。该江段东西两端名山与高山连绵,中段左岸整体面向江汉平原;而相应右岸则在公安与城陵矶之间留有直连洞庭湖平原的豁口,并与湘资沅澧气息相通,荆江在此有“帆轮楼顶驶,江水屋上流”的惊险,故而可谓“荆江中悬、梦庭相牵”。

而东段大别山、幕阜山之灵奥,西段大巴山、巫山之苍莽,故有“东奥西莽”之说;湖网交织的江汉平原空间广阔,连通东西南北的地位显赫,作为中国主要粮仓之一的价值重大,其间不乏才俊佳人辈出,也是雄才伟略之士纵横捭阖、施展韬略的重要舞台,上述多元价值用“浩”字予以概括;历史上,巴文化顺川江而下止于巴陵(今岳阳)、吴文化逆江而上都于武昌(今鄂州)、秦文化依沔水汇南襄夹道而来的中原文化并聚向汉阳,由此“江汉朝宗”、海纳百川而总成为楚汉文化,在如此典型多元文化的抚育与反辅中铸就了汉文化、汉民族的根基,故有“浩聚汉魂”之谓。而长江沿线(湖北段)如此波澜壮阔的山水格局与鲜明的流域自然风景特色,其沿线的城市八景是有高度呼应的。

 
 
长江沿线(湖北段)山水景目总量分别有98、117个,在256个景目中的占比分别为38.5%、45.2%。为便于比较其山水景目此消彼长的关系,特将该区段的城市八景分成山景、水景、山水景、非山水景四大类,并以八景数为准将其余城市十景、十二景进行等比折算(图3)。统计分析可知,山景最多的为三峡出口城市东湖(现宜昌),完全没有山景的城市为云梦古泽核心——监利;水景最多的城市为兴国(现阳新),水景最少的城市是石首[16];非山水景最多的城市则为沔阳(现仙桃)。

上述各地城市八景反映的山水状况与其流域空间山水格局总体是相符的。其山势变化可由上游巫峡出口绝壁高处传来的“石门樵唱”,与长江边最巨花岗石下峡谷中回荡的船工号子“黄牛棹歌”,向中游小山连绵、全景尽收的“五尖竞秀”,再向下游突入眼帘、五老高耸的“匡庐叠翠”,总体呈现奇莽→清秀→惊兀的空间过渡。
 
其水势由上游“牛口滩声”的湍急,向中游“武湖烟涨”的宽广、迷离,再向下游“虬泾钟灵”的曲奥过渡。其大山大水特色有“巴山夜雨”与“梦泽晴云”印证,其大起大落之势通过“虎嶂朝云”与“平塘古渡”得以对比;其西莽东奥之态有“苍茫异石”与“清风揽秀”可以领悟;而最能反映该区段流域山水格局之“浩聚汉魂”特色的则非“江汉朝宗”莫属!作为“汉阳十景”之一,其中既有两江际会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与气度,也隐喻着天下诸侯来朝、四海归一的大一统思想。城市八景以文学的语言表达山水,以用典的方式撷古题今,故而成为长江沿线(湖北段)山水格局的高度凝练与诗意转述。
 
 
 
2.2城市八景彰显流域自然风景特质

城市八景呼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
 
城市八景除反映流域山水格局外,还以典型集萃的方式展现流域的地质、气候、生境、物产等自然风景特质。以沿江各地县志为依据,结合地方相关文史资料,考证本流域沿线城市八景点位(图1)可知,在15个滨江城市中,分布于滨江的景目有81个,占滨江城市总景目的52%。根据城市八景景目构词的“得景地+景致”规则,分别求取其高频之首字,结果分别为“江”和“渡”(图4)。


“江”为中国古代对长江的特称,“渡”则为其沿线为克服河流障碍而常见的景象。该结论初看较平实,深究却叹服沿线城市八景所蕴含的在地接地性及其典型集萃反映的乡土地域特质。为深入理解此特质,下面以该流域广泛存在的喀斯特风景为例说明。
 
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长江沿线(湖北段)除中游以外的两岸山地大多地段属该种地貌类型。该区段城市八景总共有15处蕴含着鲜明的喀斯特风景特性。在流域地质分布图中将上述喀斯特景目落位,并基于核密度叠加分析可知,城市八景中的喀斯特风景属性与相应地域碳酸钙岩的地质分布总体是一致的。就城市八景中的岩溶洞穴而言就有“玉洞灵泉”“兀洞灵泉”等9处。

城市八景呼应流域自然山水格局

所谓“玉洞”即是由乳白色透明结晶物质构成的岩溶洞穴[41],根据其如“玉”的成色可以判断这些洞穴正处活跃发育期,且开洞为人利用的时间不长。“兀洞”则是在洞厅之上另有多重洞穴的现象,由于地下水沿石灰岩体薄弱处下渗,水流经之处岩体渐溶而发育成水平与竖向贯通的空洞(图5-1)。其后,空洞内的水流在找到新的裂隙后继续往下发展,由此形成层层龛套的洞上洞景观[42]。这些正处发育中的洞穴一般均伴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故而洞内既有“灵泉”出涌,也有平静如镜的止水“仙湫”,还有缝隙中出渗的“石泉”等。
 
巴东巫峡出口处的“石门”则为坍塌后的另类喀斯特洞穴形式。大约中三叠世末,四川盆地曾为一片地中海,随老三纪扬子板块挤压而横起的巫山被水溶穿,河流经年累月的侵蚀使横穿巫山的洞体不断扩大,导致洞穴上空的低洼沟谷地表首先坍陷形成峡谷,而高起的山体则演变成穿洞[43];当穿洞被水蚀扩大,洞拱难以支撑上部重量时便引发洞顶山体的塌陷,由此成就“上合下开”而又对峙的“石门樵唱”一绝。
 
绝壁是因喀斯特岩体单侧有溪流经掠,水流不断溶蚀并掏空岩脚,致使上部岩体的连接应力难以维系自重时沿节理面、地层面或断层面崩塌而形成[44],宜都的“虎嶂朝云”便是该类喀斯特地质演化的典型代表(图5-2)。

石林的形成是土壤水或非可溶岩盖层水沿石灰岩表面及节理溶蚀,地下水汇流量越大之处切割越深,反之则浅,大冶的“雷岭石林”便属该类深浅高低不一的喀斯特地质演化的结果(图5-3)。

而在喀斯特资源缺乏的中游城市蒲圻(现赤壁),其官署衙门后花园中的景致是用一节异地搬来的“石笋”作题材营造的[24],“石笋凌风”因该类材料在当地的稀缺性而入“蒲圻八景”之序。
 
长江沿线(湖北段)城市八景所蕴含的喀斯特风景中一般还伴随着宗教介入或人类参与,这使城市八景成为反映不同时期人地互动,具有自然科普教育意义,甚至彰显当地自然风土特色的重要阵地。
 
此外,城市八景还对流域的地理形势、地形地貌、气候物产,甚至其他地质现象等自然风景特质有良好呼应,限于篇幅不再举证。
 
>更多关于城市八景中的流域风景特质研究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64 second(s), 324 queries, Memory 2.3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