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再生的3个空间表象

日期:2023-08-21 09:45:11     作者:章明    浏览:0    
核心提示: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绿之丘是由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而成,体现了一种确定性的工业文脉与非确定性的空间体验之间的共生态。建筑面向黄浦江以及城市腹地层层退级的公共平台破除了原工业建筑封闭内向的城市印象
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共生——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再生的空间表象
 
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作为生产关系的投射,代表着工业时代的空间约束力。其空间表象呈现出一种效率导向的“确定性”,强调空间划分的边界感,强调时间使用的单一性与可量化。

随着工业时代的发展,空间类型逐步增多,但空间的多义性与复合性却逐渐减弱。当在空间生产的理论框架下审视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再生,会发现其空间表象更多体现为一种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共生态:确定性是回望过去的,寻求工业遗存更新的线索,提供一种工业文化关联下的功能支撑;非确定性则是面向未来的,对后工业时代的人文特征做出回应,引领一种空间更新主导的循环跃迁。
 
2.1确定性的工业文脉与非确定的空间体验的共生
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再生的3个空间表象
 
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绿之丘是由原烟草公司机修仓库更新而成,体现了一种确定性的工业文脉与非确定性的空间体验之间的共生态。建筑面向黄浦江以及城市腹地层层退级的公共平台破除了原工业建筑封闭内向的城市印象(图4),而被梳理保留的混凝土原生印记却时刻提示着其从工业时代一路走来的过往。

建筑内部自由穿梭的环形坡道悬挑江面(图5),与远处的陆家嘴金融区形成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关系,也为观者与被观者提供了迥异于一般城市滨水景观的空间体验。确定性与非确定的杂糅使得绿之丘不仅作为景观中的建筑锚固于工业文脉之上,也作为建筑的景观“游离”于城市空间之上[6]。
 
2.2确定性的功能逻辑与非确定的建构原则的共生

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再生的3个空间表象
 
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化解防汛墙高差的纺车廊架(图6)与沿江铺展的水管灯(图7)则体现了市政景观设施中确定的功能逻辑与非确定的建构原则之间的共生。原本功能性的跨越高差的坡道设施转化为集坡道、廊架、座椅等功能于一身的技术复合体,结构截面的精细控制与不同标高的漂浮感在铭刻工业记忆与建构特征的同时又提供了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种功能逻辑的确定与建构原则的异化也体现在遍布江岸的水管灯中,水管元素的组合变化提示了原有工业区管网林立的过去,而管道中流通的介质却由原来的水与气转化成了电与光。
 
2.3确定性的环境禀赋与非确定的生态介入的共生

杨浦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再生
 
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的雨水花园则在环境与生态的角度体现了确定性与非确定性的共生。原本防汛墙后低洼的积水区作为原始的环境禀赋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底,而场地丰富的工业文化地脉与远处被称为“大班房”的红砖小洋楼又使得它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雨水调蓄设施。设计通过“轻介入”“低冲击”的策略将对原生环境的破坏降至最小,同时效法传统园林的路径组织、基于工业文脉的廊架设计又为游客提供了游离于山水之间的场景体验与和工业文脉关联的历史回溯体验[7](图8、9)。
 
>更多关于上海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再生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