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沈阳城市更新塑造生活容器

日期:2023-08-22 21:34:52     作者:王旭    浏览:0    
核心提示:大东路是沈阳老城文化生活的聚集地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见证了近现代沈阳城市的崛起与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大东路逐渐失去昔日的活力,成为一条交通混乱、缺乏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定位功能模糊的普通城市道路。
城市更新塑造生活容器——沈阳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改造
 
1项目背景
 
2019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自此中国城市步入了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城市更新时期,现阶段的城市更新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并注重解决城市发展本身的问题。韧性城市是指一座城市具有应对各种外界干扰的综合修复能力,在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实践中,韧性城市的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

虽然在韧性城市的实践中实体环境大多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但社会文化等“软环境”常常被忽视。在城市更新中处理好公共空间、公共政策、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在项目规划过程中,设计师应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重新分配公共空间,重塑人与公共空间、公共生活的联系,例如将街道更新、街景重塑过程纳入城市公共空间及基础服务设施提升的设计框架,为居民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大东路位于沈阳故宫古城东门——抚近门外,旧称大东关大街,全长1700m,宽30m;始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是清朝满族朝拜祭祀之路。负责祭祀事宜的三陵总理事务衙门(以下简称三陵衙门)和祭祀天神的场所(堂子庙遗址)就坐落于大东路上,其中三陵衙门位于抚近门东北角,堂子庙位于大东边门南侧20m处。
 
大东路是沈阳老城文化生活的聚集地以及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见证了近现代沈阳城市的崛起与发展。然而随着城市发展,大东路逐渐失去昔日的活力,成为一条交通混乱、缺乏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定位功能模糊的普通城市道路。

沈阳城市更新塑造生活容器
 
设计团队经实地踏勘后认为,该项目绝不应仅限于单纯的城市环境提升改造,而应成为以历史性城镇景观为核心策略的城市更新行动。不同于其他对传统历史街区进行隔离式保护策略,设计团队在大东路更新项目中采取将历史文化遗产融入更大范围的周边城市环境,并以当地文化遗产为特色的保护策略,以保护历史城镇个性和地方文化特色为主要目的。这些个性与地方特色是体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决定地方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也给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带来可持续发展潜力,使之获益于文化遗产保护。
 
通过对大东路街区历史发展脉络研究,设计团队发现该区域缺乏历史文化的实体载体,因此用街道空间唤起居民对历史的回忆,对塑造场所精神、延续历史文脉、促进社区居民身份认知,以及引导大东路街区向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不仅能塑造城市肌理和开放空间,也能改善社会关系,引发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更多关于沈阳城市更新塑造生活容器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28 second(s), 30 queries, Memory 0.5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