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3个主要内容与过程框架

日期:2023-09-20 17:29:05     作者:刘江    浏览:0    
核心提示: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基础是对街区及其所在城市的基础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如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条件、水文、光热环境等)、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景感营造的重点是关注人的生态感知信息特征
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主要内容与过程框架
 
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基础是对街区及其所在城市的基础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如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资源条件、水文、光热环境等)、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景感营造的重点是关注人的生态感知信息特征,包括物理感知和心理认知[4];景感营造的目标是优化历史街区形态,协调历史街区居民游客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提升历史街区的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培养不同主体使用和管理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感知信息和生态系统服务及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对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2.1重视分析自然本底与人文环境信息
 
自然要素影响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山水脉络、文化特质,历史街区的文化根植于城市之中,与城市的文脉发展息息相关。而且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社会习俗的不同,历史街区的建筑本身或与之相依的建筑环境中总蕴含着一些特有的符号与建筑布局方式,塑造了包含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建筑式样的街区形象[9]。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肌理反映城市空间演化的规律[10],其庭院生活与街巷邻里关系体现着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11]。因此在研究历史街区景感营造时,对其所在城市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分析是重要基础。
 
2.2强调充分理解与运用人的感知信息
 
2.2.1物理感知
 
1)视觉感知。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对人们的审美情趣、生理和心理健康都有显著影响[12]。历史街区中的视觉景感信息包括空间内各种元素的相互关系,大到空间组合、巷道布局、建筑院落层次以及植物景观等,小到铺地的材质、墙面的细节与纹理,以及光影的明暗、虚实变化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层次丰富的视觉感知来源。

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3个主要内容与过程框架
 
这就要求规划师深入了解历史街区生态系统服务中各生态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改善视觉景观的构成、结构和变化,既满足功能上的生态特性,又具有视觉上的美感体验。视觉生态质量是评估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在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生态感知层面中应当被视为核心内容。

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3个主要内容与过程框架
 
2)听觉感知。声景生态学(soundscapeecology)观点认为,声景与生态环境的动态过程有很强的关联性,通过分析人为、生物和地球物理声的变化,可以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13]。声景指声音和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反映生态过程、辅助解决生态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14]。在历史街区更新保护与规划设计中,以地域文化特色声景为媒介合理组织声景序列,对唤起人们对于历史街区空间的文脉记忆、营造历史街区的场所感和凸显地域特色有显著作用[15-17](图2)。
 
3)触觉感知。触觉系统产生的感觉由皮肤的接触获得,它将被分割的各种感觉统一,使人们从身体的内部与外部同时获得感知,比视觉、听觉、嗅觉等感知更为突出。历史街区拥有丰富的古建筑资源,经过历史“雕琢”的建筑可以使游客产生丰富的触感反馈,这主要体现在材质方面,如建筑墙壁、铺装系统、硬质景观等的材料。
 
此外,风[18]、温度[19]和湿度[20]等形成的小气候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触觉感知。目前对触觉感知的研究集中在园林景观设计、无障碍设施设计和室内设计等方面,对历史街区触觉景观的载体识别、体验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等内容还有待深入。
 
4)味觉、嗅觉感知。味觉、嗅觉等感知过程同样表征着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香景(smellscape)是指通过闻香体验到的景观,也可理解为嗅景,大多以芳香植物为载体[21]。味觉感知过程具有典型的参与性特征,Sally指出,饮食具有经济与文化等多维含义,与地方文化表征、地方文化认同紧密相关[22]。味觉与环境之间构建起的密切关联是一个优质生态系统必备的条件,也是历史街区景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2.2.2心理认知
 
环境心理学认为,物理上的体验会影响人们心理上的感受,心理认知的整体性取决于物理感知的系统性和人们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23]。历史街区的核心心理认知要素是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包括地域文化、发展历史、生产生活方式等。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视角来看,历史街区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人们从生态系统中获得了非物质利益,包括丰富的精神体验、认知能力的提升、反思的机会、娱乐活动以及审美体验等[24]。
 
历史街区景感营造心理认知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场所感、安全感、归属感以及社交等方面进行。如历史街区拥有独特的文保单位建筑、街巷排列布局、街道空间尺度,物理感知的持续刺激会引导人们不断构建对空间的认知,以实现对场所的充分理解。这个过程有利于人们将自身融入该地域或社区群体中,从而培养主导意识,引导人们遵守秩序规则,并促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准则。
 
人们的安全感建立在对环境的识别和控制上,也是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和形成归属感的基础[25]。因此,人们对空间的理解和认知是展开社交活动的基础,空间性质会影响人们社交的目的和过程。规划师需要依据对具体研究对象的分析,从心理认知层面构建景感系统。
 
综上所述,物理感知是人最直接的环境体验,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对环境进行感知和体验。这些感官不仅独立地工作,而且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整体的感知系统。充分理解和运用物理感知过程也是构建人们心理认知的基础。
 
2.3构建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过程框架

历史街区景感营造的3个主要内容与过程框架
 
基于对历史街区景感营造主要内容的分析,笔者初步构建了基于景感生态理念的历史街区景感营造过程框架(图3)。首先,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以及多学科技术途径可以充分获取历史街区的基础数据和景感数据,包括历史街区本底信息(如自然环境、文化背景、社会经济等),还包括居民、游客等主体对于历史街区的感知信息。其次,规划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的反馈,通过规划设计将居民游客的愿景和历史街区的景感载体融合,增强参与主体的空间体验和感知,引起情感的共鸣。与此同时,在景感营造的过程中,人的需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发展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过程中的数据将会对此不断地进行反馈,从而实现景感营造向形成趋善化模型的目标发展。
 
在确定历史街区的景感载体方面,景感营造一般遵循3种路径[4]。第一种是整合历史街区的原有载体,例如传统叫卖声、传统美食、历史建筑等;第二种是依据不同主体的需求对历史街区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造,例如历史建筑的现代化改造;第三种是融合不同主体的需求构建一个新的景感载体,例如植入咖啡厅、酒吧等现代消费场所。
 
可持续发展意识及其相关理念能够促进人们形成共同的可持续发展行为准则,进一步保持、改善和提升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服务。历史街区景感营造一般遵循景感生态理念的八项原则[4]。
 
1)愿景呈现的双向性。景感营造的设计者用载体呈现不同主体的愿景,同时希望这些载体能与主体产生共鸣,成为人们的共同愿景。
 
2)方位的顺脉性。历史街区景感营造可以根据载体及相关生态系统的特点,如山、河(水)及相关场地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呈现的视觉脉络,针对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需要,对景观要素的位置和方向进行“主观设定”。
 
3)时空组合的多尺度性。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位置的感知可以融合为单一的景感,景感中的时空组合可以呈现不同的尺度。
 
4)物理感知的系统性。人们的身体感官,包括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构成了一个综合的感知系统,即物理感知的系统性。
 
5)心理感知的整体性。物理感知的系统性以及人们的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和知识储备等因素决定了人们心理感知的整体性。心理感知的整体性指的是心理感知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方面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在景感营造过程中,不仅要研究心理感知的要素,而且要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构成的整体框架。
 
6)物理感知与心理认知的交互性。人的物理感知和心理感知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
 
7)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群体之间的传统、偏好和文化的差异应在历史街区的景感营造中受到关注。
 
8)营造过程的渐进性。由于历史街区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时间、预算、认知的局限性,景感营造不可能一次性完成,需要逐渐改进或完善。
 
>更多关于历史街区场所营造智能化路径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34 second(s), 509 queries, Memory 3.1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