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的3个结果与分析

日期:2023-09-24 09:47:54     作者:熊亮    浏览:0    
核心提示:结合2个尺度多时间段的地图对比可发现,粤港澳大湾区蓝绿基础设施的发展包含了组成、格局和尺度3个层面。首先从组成层面上看,在大湾区的发展历程中,蓝绿空间的3种主要组分(绿色空间、水体和附属物)
结果与分析
 
3.1区域尺度

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的3个结果与分析
 
区域尺度图集包括17幅地图①,表达了景观基底、基础网络和聚落发展3个层面在区域尺度的主要动态过程。景观基底图集揭示了景观基底层演进加速的现象;基础网络图集反映了各时期水利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点和网络形态;聚落发展图集则揭示了聚落发展的形态特征(图3)。通过进行3个图集间的比较,推断1950—2015年水利基础设施的位置信息和网络结构的变化可能是景观基底层和聚落发展层产生剧变的驱动力。

这一时期,水利基础设施大规模合并,一方面改变了景观基底层的沉积条件和河道特征,促使大量沉积物从河网地区转移至入海口地区,加速了海岸线的推进;另一方面,大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改善了河网地区防洪排涝条件,使得大面积城市的形成成为可能,为近40年来该区域的快速城市化提供了基础条件。
 
3.2本地尺度

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的3个结果与分析
 
本地尺度图集与区域尺度一一对应,包括17幅地图(图4~6),表达了景观基底、基础网络和聚落发展3个层面在本地尺度的主要动态过程。通过与区域尺度的地图进行对比,结合本地尺度的形态数据,能够在本地尺度上建立更为详细的地图。本地尺度地图揭示了城市、水、陆地、丘陵各层之间更为丰富的关系。本地尺度景观基底图集(图4)反映了本地景观形态格局各时期的变化特征。

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的3个结果与分析


在区域尺度的水利基础设施堤围基础上,本地尺度基础网络图集(图5)在小尺度上增加了灌渠、运河和道路等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的位置信息和网络结构。

在此基础上,可在本地尺度聚落发展图集(图6)中,更为精确地判定聚落演替的位置信息和结构(图6-1)。在这一尺度上可以观察到蓝绿基础设施的构成与演变,蓝绿基础设施在该尺度下的空间模式可分为6类:1)海洋环境下岛屿模式(图4-1);2)河口环境下岛屿模式(图4-2);3)河口环境下自然三角洲冲积平原(图4-3~4-5、5-1、5-2);4)小尺度堤围外半自然三角洲河网(图4-6、4-7、5-3、5-4);5)大尺度堤围内半自然内河网络(图4-8、5-5);6)大尺度堤围内人工排水灌溉网络(图4-9、5-6)。
 
3.3跨尺度分析
 
结合2个尺度多时间段的地图对比可发现,粤港澳大湾区蓝绿基础设施的发展包含了组成、格局和尺度3个层面。首先从组成层面上看,在大湾区的发展历程中,蓝绿空间的3种主要组分(绿色空间、水体和附属物)的耦合过程,经历了从以水体发展为主导(图5-1~5-4)到以水利基础设施为主导(图5-5、5-6)的变化。这种转变在本地尺度上的显著表现包括:
 
1)大规模堤围代替小规模堤围;
 
2)人工水道代替自然水体;
 
3)大规模道路基础设施开始出现,并连接到周边地区。
 
其次,蓝绿基础设施的空间格局也产生相应变化。景观基底、基础网络和聚落发展3个层面的动态变化,令本地尺度下的蓝绿基础设施格局产生剧变。一方面,便利的陆路交通使聚落沿着道路发展(图6-1),曾经受水体作用而形成的聚落形态,逐渐被沿道路生长的聚落形态所取代或包围。交通网络、聚落发展和水利设施的尺度改变,使得被识别出的本地景观特征也随之改变;另一方面,水网地区传统的蓝绿基础设施所促成的空间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自然形态水体被人工改直的水体所取代,水网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消失(图6-1),而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大面积的绿色开放空间也被新兴聚落形态所取代(图6-2)。

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的3个结果与分析
 
最终可以观察到,原有的国土空间复杂适应性系统在本地尺度上的稳态被打破,整个系统在多个层面上重新寻求新的稳态。这种破坏—再平衡的过程不仅在本地尺度上发生,也在区域尺度上直观展现。在寻找新稳态的过程中,国土空间发展面临双重挑战:
 
1)在形成新稳态前,系统难以避免会出现更多的动荡(如更频繁的洪涝事件);
 
2)新稳态的实现是自然与人在国土空间上再协调的结果,比如改变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位置和逻辑、增加新的基础设施(图5-5、5-6)等。在大湾区,这类再协调的过程往往通过改变基础设施网络层(特别是其中的蓝绿基础设施网络子系统)来完成。
 
>更多关于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388 second(s), 454 queries, Memory 3.1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