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深圳绿道分级分类体系的3个建构

日期:2023-09-24 11:56:52     作者:邵志芳    浏览:0    
核心提示:深圳绿道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结合所在地特征和管理体制,构建面向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分级分类体系。
深圳绿道分级分类体系建构
 
3.1构建方法
 
深圳绿道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结合所在地特征和管理体制,构建面向使用者和管理者的分级分类体系。
 
在绿道分级方面,本研究结合对上述案例的分析和对518名绿道使用者的问卷调查结果,采用综合难度作为绿道分级的核心衡量因子,同时将绿道其他相关信息如技能体能要求、郁闭度、配套设施、下撤点①等作为辅助因子。
 
综合难度主要涉及难度和强度两大要素。强度指因绿道线路长度、海拔爬升和下降对人体力的消耗,容易量化;而难度则难以量化,需要综合考虑绿道中因陡坡、障碍物、路面状况不佳等原因导致行进困难、摔倒或跌落的风险等。因此,综合难度以强度作为核心评判要素,作定量划分;以难度作为辅助评判要素,作定性划分。
 
在综合难度的定性方面,本研究借鉴国际户外运动通用的美国YDS标准,将绿道从易到难分为1~5级,分别对应很容易、容易、中等、难、很难。由于本研究以深圳市域作为研究范围,与国际上主要以国家作为研究范围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到深圳的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绿道海拔变化较小,并且考虑到绿道主要面向普通市民,平均体能水平一般,因此对YDS标准规定的难度做了降级处理。
 
在综合难度的量化方面,对于线路强度,借鉴奈史密夫定律(Naismith’sRule)②,同时参考中国登山协会徒步时长指导意见[27]③,结合深圳地理环境特征、绿道线路现状和市民体能状况,最终形成线路强度的计算方法:线路强度=路程(km)×0.1(路程加权系数)+累计海拔上升(km)+累计海拔下降(km)。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深圳市磨房户外运动协会征集310名户外运动者,每人配备气压计和计时手表,在深圳环石岩湖绿道等19条精品绿道开展全程徒步运动;根据总路程、累计海拔上升和累计海拔下降,计算精品绿道的强度,记录时长(中途停下停止计时,起步再启动计时),并对难度进行评估;计算强度数值分区,参考国际国内分级数量进行分级,最终得出1~5级综合难度所对应的技能和强度评分(表3)。
 
在绿道分类方面,本研究参考国际上依建设强度的分类标准,在深圳市DB4403/T19—2019《绿道建设规范》划定的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3类建设体系的基础上,将深圳市绿道分为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3类。考虑绿道全生命周期(规划、建设、管理和维护4个阶段)的管理,其中规划阶段按照风景资源的分类体系进行,故本研究着重考虑建设、管理、维护3个阶段,对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以及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坪山区、大鹏新区的42名绿道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最终确定建设强度的判定标准。
 
3.2服务使用者的绿道分级
 
3.2.1综合难度分级
 
深圳市绿道依综合难度划定为5级(表3)。其中1~2级限定路面状况;1~3级限定路程、时长和爬升海拔;4级以上不限定长度和爬升海拔,也不限定路面状况。
 
3.2.2绿道难度分级应用
 
深圳绿道难度分级研究取得初步成果后,已经在智慧绿道系统方面开展了相关应用。在小程序应用方面,本研究与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绿化管理处深度对接,对深圳市主要绿道进行统一难度计算和分级,并通过“深i绿道”App对不同绿道的风景资源、难度等做出了导览和指导,制作语音介绍、活动日历和地图等方便市民出行查询。根据该分级体系,对全市19条精品绿道进行难度级别判定(表4)。

深圳绿道分级分类体系的3个建构
 
 
以淘金山绿道为例(图1、2),线路长度为5.52km,海拔累计上升、下降分别为0.14、0.09km,线路强度为0.78;线路路面无明显障碍物,有少量坡度,大部分为硬化路面;无户外技能要求等辅助因子。由此,淘金山绿道难度级别定为2级(容易)。

深圳绿道分级分类体系的3个建构
 
在标识系统应用方面,本研究对5个综合难度级别进行了颜色划分和标识设计(图3)。这些标识将应用于全市郊野径指示牌中,可对市民出行形成清晰易懂的引导。
 
3.3面向管理者的绿道分类
 
借鉴SZDB/Z144—2015《绿道管理维护技术规范》中将绿道按照管理维护的标准高低分为一级绿道、二级绿道、三级绿道的方法,本研究将新的分类体系依建设强度分为低强度、中强度、高强度3类,又依阶段的不同再次细分为建设、管理、维护3个阶段,每个阶段又从若干方面分别予以具体规定和阐释。整合后的分类体系更加注重绿道建设、管理、维护的一体化,能够系统、实用、全面地指导建设、管理与维护,具有较强的指引性和可操作性。如建设阶段分为游径系统、绿廊系统、服务设施、标识设置4个方面,每个方面在低、中、高强度下各有标准,例如绿廊系统可以从预留绿化带宽度、植物群落类型2个方面判定建设强度的高低(表5)。
 
以福田区梅林山郊野径为例(图4),它是一条郊野径手作步道,按上述分类属于低强度的绿道类型,在建设方面要求路面材料自然化,在管理方面卫生保洁的频率偏低,在维护方面绿化管养须采用低干预方式,以自然生长为主,保证原有植物群落的稳定性。
 
 
本研究的绿道分类体系可应用于深圳市郊野径的建设管理维护细则编制,用于指导全市各区郊野径工作的科学开展,以配备适度适宜的游览、服务和市政设施,避免不必要的高强度建设,减少对原有郊野生态环境的影响。
 
4结语
 
本研究在梳理和比较已有绿道分级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立足深圳市绿道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新发展阶段的需求,参考借鉴国际和中国的绿道分级分类经验,对深圳绿道的使用者和管理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深入了解了这两类人群对绿道的认识和需要,最终构建出5级综合难度、3类建设强度的绿道分级分类体系。该体系既弥补了以往分级分类体系重规划、轻管理的缺陷,又可为绿道的实际使用和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作为中国其他地区绿道建设的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珠三角作为全国最早建设绿道的地区之一,在绿道系统的建设和发展等方面居于全国前列,因此对绿道实践中不足之处的研究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随着各地绿道规划和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各界对绿道的关注将逐渐从规划编制转向使用和管理,绿道建成后的使用指引和全流程规范管理显得日益重要,从人的需求视角出发的绿道分级分类体系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未来,随着管理的精细化,对绿道使用和管理的研究可以从以下4个角度展开:
 
1)5级综合难度分级体系下绿道智能指引平台的建设;
 
2)3类建设强度下绿道沿线的产业规划和资源统筹;
 
3)与绿道相关的旅游规划和管理;
 
4)绿道使用安全风险的管控。在后续的研究和实践中,将进一步细化本套分级分类指标,并探讨与面向规划的分级分类体系的衔接,以期指导绿道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促进全域生态空间的合理利用和永续发展。
 
>更多关于深圳绿道分级分类体系构建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76 second(s), 552 queries, Memory 3.7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