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德国城市绿色结构认知与5个发展

日期:2023-09-30 11:17:33     作者:李梦一欣    浏览:0    
核心提示:把握市域绿色开放空间的内容、规模与形态,整个布局结构侧重模式化、功能性和策略性。相较之下,绿色结构作为德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术语,强调在质性分析中整合多样、
德国城市绿色结构认知与发展
 
2.1绿色结构的概念辨析
 
从历史层面,绿色结构源自风景园林学科早期一些重要的“绿色”概念,例如林荫大道、公园系统、田园城市、绿带,以及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规划[8]。它们反映了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中,人们对绿色开放空间系统的理性规划与建设。20世纪80年代,绿色结构作为一种综合性概念被正式提出,这一概念是在规划层面探讨城市开放空间的规模、质量和功能[20],通过结构关系梳理风景园林视角下城市与自然、各空间要素的相互关系。

德国城市绿色结构认知与5个发展
 
从全域层面,绿色结构是一个蓝绿空间相互交织的整体,由不同类型的开放空间叠加而成(图1)。广义的绿色结构内涵包括4个方面:
 
1)是城市中不可分割的物质结构,作为开放空间的组织要素,例如绿道、绿廊;
 
2)是整合各类开放空间的网络系统,具有功能性、连续性和可识别性;
 
3)是蓝绿基础设施,在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大气污染治理与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
 
4)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人际交往等日常活动提供场所[22]。
 
在概念层面,绿色结构与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相似,却不尽相同。后者主要以绿地功能为导向,从有机进化论[23-24]的视角理性探讨不同城市空间结构模型(例如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下的绿地布局结构[25]。在绿地系统规划中,通过分析点、线、面、环、楔、廊、网等空间结构要素,把握市域绿色开放空间的内容、规模与形态,整个布局结构侧重模式化、功能性和策略性。

相较之下,绿色结构作为德国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术语,强调在质性分析中整合多样、具体的开放空间要素,在规划中结合城市更新策略,将各种连贯、丰富且广泛的蓝绿空间要素相互叠加[22];注重社会学视角下人与绿色开放空间的相互作用,在强调绿色结构物质性、网络性、生态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持续关注全域层面绿色开放空间的质量、特征与属性,并通过景观规划手段不断塑造每个城市独特的整体空间结构。
 
2.2绿色结构的发展历程
 
绿色结构中“结构”一词源自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概念[26],自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被引入欧洲建筑学领域,是指一系列完整的空间关系。这一概念强调整体性,它表明即使结构中的各要素发生调整与改变,其总体内涵仍可保持不变[27]。建筑师吕辛格指出:“发展结构是十分必要的,结构可以随着时间不断生长;可以作为一个统一体,在各个阶段保持其组成要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当城市缺少结构时,它将会陷入自我毁灭。”[27]
 
20世纪80年代,结构主义者②针对城市开放空间发展提出了7项重要原则:
 
1)尊重人类生存的基本准则,创造高品质生活环境;
 
2)对结构的设计和改造应尊重自然界中的空间原型;
 
3)在规划设计中应避免纯粹的功能主义、本位主义和强烈的形式主义倾向;
 
4)在空间发展中,历史与现存结构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5)应促进和加强整个结构的灵活性、可行性、多功能性和系统性;
 
6)以结构为基础,创造多价值导向的城市空间,为不同使用者提供更多可能性;
 
7)促进各种物质、信息和能量在高度网络化的空间中不断传递和交流,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的价值[28]。这些内容不仅体现了结构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为德国风景园林师理解结构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结构主义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的焦点,为提高城市开放空间的塑造能力,德国“景观结构主义”(德语:StrukturalismusinderLandschaftsarchitektur)概念随之产生[29],结构成为支撑绿色开放空间保留其本质属性的重要依据。风景园林师维拉赫指出:“开放的结构符合城市空间一体化发展趋势;具有生命力的景观需要适应环境改变并作出相应调整,同时不丢失景观自身的独特性,在这一过程中,结构起到了关键性作用。”[30]
 
事实上,景观结构主义源自德国风景园林师对当代景观的批判性思考,他们借鉴建筑师阿尔多·范·艾克和赫曼·赫茨伯格,设计师霍斯特·里特尔的结构主义思想,提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发展方向不再是对千篇一律的、图像化的自然或景观内容进行刻板再现,而是逐步发展为高度抽象和凝练的绿色结构;它作为一种设计“句法”,是德国开放空间规划的核心[31]。绿色结构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使丰富的蓝绿空间要素网络化,实现对开放空间的系统性整合。因此,在质性研究中,德国风景园林师的主要任务是:
 
1)在城市更新中寻找并发现历史与现存结构的共同价值;
 
2)以城市自然条件为基底,全面梳理各类开放空间要素;
 
3)观察、识别、绘制、分析、归纳与记录开放空间的肌理、类型和特征;
 
4)通过设计与研究,不断调整和完善独特的城市绿色结构,强化开放空间的“文化身份”。
 
2.3绿色结构的特征与属性

德国城市绿色结构认知与5个发展
 
在质性分析中,绿色结构作为承载开放空间的重要城市肌理[32],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和地方性3个主要特征(图2)。
 
首先,以时间为脉络,德国城市绿色结构的形成体现了复杂性,主要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1)随着土地所有权结构的转变,城市公园、墓园和社区花园成为控制城市扩张的绿色基础;
 
2)在城市环境污染与空间品质危机的影响下,具有社会属性的城市自然意识萌发,不同形式的绿色开放空间应运而生;
 
3)随着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城市景观发展目标,工业废弃地、城市森林和临时用地逐步转化为开放空间,成为绿色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8]。
 
德国城市绿色结构认知与5个发展
 
其次,基于社会学视角,绿色结构具有多元性,涵盖了不同的绿色开放空间类型,包括开放性绿色、监督性绿色、结构性绿色、商品性绿色和潜在性绿色(表1)[33],反映了空间的多元社会属性。
 
最后,绿色结构具有地方性,这一特征表现为空间界线鲜明,布局和形态明确并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34]。以自然条件为基底,每个城市都应具有独特的绿色结构。德国风景园林师十分关注城市蓝绿空间的内外边缘,强调采用景观规划手段重塑城市空间中已具有一定边界的绿色结构,主要通过沿街建筑前庭花园、条带状绿地、林荫道等线性要素强化,并充分利用河岸、山坡等自然边界尽可能地赋予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更为明显的地域特征。
 
总之,在城市空间的不断演化中,绿色结构分析将有助于风景园林师梳理、辨别复杂的城市空间关系和多样的空间类型,解读绿色开放空间的多元属性,保留并延续其地方身份性特征。绿色结构分析法作为一种具有探索性的质性分析工具,可以通过图示语言为城市更新中不同阶段的开放空间规划提供更为丰富的解释性资料,为开放空间的探索奠定基础。
 
>更多关于德国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106 second(s), 130 queries, Memory 1.1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