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基于成都供需平衡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日期:2023-10-02 09:36:40     作者:胡昂    浏览:0    
核心提示:根据成都三环内公园绿地步行供需研究结果,将区域归为供需良好-人口密集、供需良好-人口稀疏、供需缺乏-人口密集以及供需缺乏-人口稀疏4种类别(图9),其中供需以Ei值进行评定,
基于供需平衡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基于成都供需平衡的公园绿地布局优化策略
 
根据成都三环内公园绿地步行供需研究结果,将区域归为供需良好-人口密集、供需良好-人口稀疏、供需缺乏-人口密集以及供需缺乏-人口稀疏4种类别(图9),其中供需以Ei值进行评定,Ei≥0.5视为供需良好,Ei<0.5视为供需缺乏;人口以人口密度平均值(约1.29万人/km2)为界定,高于平均值为人口密集,低于平均值为人口稀疏。针对这4类情况,结合成都市实际建设需求,提出相应的适配性优化策略。
 
4.1供需缺乏-人口密集区域,应结合城市近期微更新优化策略
 
供需缺乏-人口密集区域散落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域,但二环路以内较为集中。这些区域开发饱和,用地紧张,使用人群又较多,供需矛盾突出,应纳入近期城市微更新规划中,优先进行适配性优化改造。具体策略如下:
 
1)在城市微更新时,注重识别城市中的零星低效空间,尽可能“见缝插绿”地增加社区公园或游园类公园绿地[26];
 
2)针对部分临近“供需良好”的区域,如西安路街道(紧邻“供需良好”的草堂街道),可通过完善慢性交通系统、提高通勤效率等方式,适当引导部分居民到访周边“供需良好”区域的公园绿地,可缓解局部“供需缺乏”现状。
 
 
4.2供需缺乏-人口稀疏区域,应纳入城市中远期规划优化策略
 
供需缺乏-人口稀疏区域面积占比最高,主要分布在二环至三环区域,尤其是东侧片区,这些区域目前是成都待开发区域,虽然目前居民较少,但还有部分可建设用地,开发潜力较大,因此笔者建议将这些区域纳入成都城市中远期规划中。具体策略如下:1)在未来公园绿地规划配置中,应合理规划新建公园,保证不同类型公园的数量满足可持续发展基本需求,并注重公园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服务品质[27];2)创建多元化的、绿色健康出行的交通体系,减少居民步行到达公园绿地的出行时间[13]。
 
4.3供需良好区域,应致力于公园绿地长期适配性优化策略
 
供需良好-人口密集区域主要集中在一环路以西,如草堂街道。这些区域整体供需水平较高,应继续保持。供需良好-人口稀疏区域主要位于东坡街道及光华街道部分区域,这些区域可通过优化公园品质、提升公园绿地周边服务功能、完善交通路网等方式,吸引周边“供需缺乏”区域的居民主动到访,缓解城市供需关系[23]。
 
从城市长远发展来看,居民与公园绿地间的供需关系是处于动态变化的,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要随着城市的发展进行适配性提升。因此,笔者建议将这些供需良好区域纳入远期规划中:
 
1)加强公园绿地间的连通性,加快构建公园绿地及绿道网络体系,以更好地发挥整个绿地系统的服务功能,同时公园绿地是城市公共资源的一部分,因此应注重公园绿地与城市中其他资源的链接性、互补性;
 
2)重视公园绿地的生态价值转换以及可持续管理,采取多元管理方式,提高公园运营自循环能力,有利于公园保持持续的活力[28]。
 
5结语
 
本研究在传统2SFCA模型基础上,结合了公园绿地服务供给和城市居民主观需求,分别引入公园绿地周边服务功能和Huff模型对其进行改进。相对于传统模型的均匀性原则,该方法聚焦以人为本,考虑了不同居民实际需求的异质性,更加贴合实际;同时利用格网将人口进行空间重分布,更加精细化空间尺度,较为真实地衡量了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为研究城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合理布局和供需关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以成都市中心三环内为例,研究了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并较为精确地分析供需匹配的平衡点及缺口分布,可采取针对性的优化策略。本研究改进的2SFCA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完善和拓展。首先,由于资料数据等方面的限制,对吸引力的影响因素不够全面,未来还需纳入更多有效指标,如公园内部因素等。其次,在出行方式方面,选取步行作为居民的出行方式,未来有待探讨骑行、车行等多种交通方式下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
 
>更多关于城市公园绿地供需评价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335 second(s), 418 queries, Memory 2.8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