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3个研究方法

日期:2023-10-03 14:37:45     作者:邵钰涵    浏览:0    
核心提示:问卷调查参与者包括统一招募的成都本地大学生以及在各场地现场招募的公园日常使用者,每个场地保证参与者30人。其中,固定大学生参与者10人,非固定现场招募的公园日常使用者20人。参与者均具有良好的视力、听力条件,不存在色弱、听力障碍等问题。所有参与者均享有完整的知情权和匿名保护
研究方法
 
1.1指标选取
 
研究旨在将视听感知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二者对人们景观体验的综合影响应用于不同功能城市公园品质的评价和提升中。因此,既需关注视景、声景的单一影响,也需考虑二者相互作用对人们景观体验产生的综合效应,故选取评价指标对公园视景、声景2个维度感知进行描述。
 
已有大量研究基于景观感知的一般范式[26]、瞭望-庇护[27]、信息处理[28]和压力舒缓[29]等经典感知理论,归纳出自然[30]、美感[31]、静谧[30]、开阔[30,32]、层次[27,30]、多样[30]、秩序[30]和社交[30,33]8类最为重要的视觉感知品质。将这8类指标作为相关感知评价的指标基础,广泛应用于欧洲的景观评估和设计中[34],并已在60多项研究中得到了应用和验证[35]。因静谧、多样、社交和文化4项可能引起对除视觉以外其他景观感知维度的思考,且公园本身即是城市中自然环境的典型代表,故本研究仅选取美感、开阔、秩序,层次4项作为视景感知维度评价指标。
 
声景评价的常用指标包括响度[36]、噪声烦恼[37]、静谧[17]、声景质量[38]和适宜性[39]等。Axelsson等整合了大量的潜在声景感知属性,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验证,构建了感知情感质量(PAQs)模型,评价声景感知的8个方面:愉快、活跃、事件性、杂乱、烦人、单调、无事件性和平静[40],这一模型后被纳入声景国际研究标准(Acoustics–SoundscapeISO/TS12913-2:2018)[41]中,作为声景感知数据收集的重要内容。因愉快、平静、事件性、烦人和无事件性5项均可能由除听觉以外其他环境信息引起,故剔除;又因杂乱、单调与活跃语义不同,故转为与其对应的积极词和谐、平淡。因此,本研究选择和谐、活跃、平淡3项作为声景感知维度评价指标。
 
以上视景、声景感知指标仅能体现人们对环境视听品质的主观感受,无法形成与环境直接相关的联系,而声景品质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已有证据又明显少于视景研究。声源感知能够综合描述人们感知到的具体声音类型、大小、对人们的影响作用等,是与环境因素发生直接联系的声景评价维度[16],故也被纳入本次评价。研究参考声景国际研究标准[41],将公园中可能存在的声源感知类型分为交通声、机器声、人类活动声和自然声4类,以便基于评价结果进一步寻找优化声景品质的方法。此外,因研究强调城市公园视听品质对使用者感知的影响也与其本身承载的功能紧密相关[42-43],故本次评价的另一个重点是考虑公园功能特征对人们视听感知的影响。城市公园定义中明确了生态、景观、休闲作为其主要功能[44]。据此,研究将公园功能划分为生态保护、景观休闲和活动娱乐3类,分别研究公园功能特征与其视听感知品质的关系。
 
经预试验主成分分析,发现层次、秩序2项载荷较大,可合并。既有研究认为层次和秩序是对同一类环境品质从不同视角进行的描述[45],考虑在视觉感知主观评价语境下对这2项指标的理解难易程度,故剔除层次。最终确定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评价指标共13项,分别测度视景感知(3项)、声景感知(3项)、声源感知(4项)和公园功能特征(3项)4个维度(表1)。
 
1.2研究场地
 
研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图1)。环城生态区作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重要着力点,既是《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总体规划》中划定的重点建设区,也是《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中六大公园城市场景的承载地之一。环城生态区划定在成都市沿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两侧各500m范围内,占地面积约187.2km2,中心环线长约99km。首期推进环城生态区南段建设,目前基本完成南段绕城高速可视范围内涉及的土地整治、生态修复以及重要节点建设,显著提升了周边区域环境品质,受到公众广泛好评[49-50]。

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3个研究方法
 
然而,环城生态区交通区位条件特殊(图1),受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及机场噪声影响严重,现状针对已建项目的大部分负面评价均有关噪声问题[51],严重影响了市民及游客在环城生态区城市公园中的景观体验。本研究在成都环城生态区范围内选取3类主导功能不同且存在噪声问题(预实验中测量的场地声压级接近甚至超过了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70dB限值)的公园作为研究场地,应用上述13项指标对其视听品质进行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研判各类公园视景和声景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公园语境下视、听感知之间,以及对人们总体景观体验的影响,提出不同功能类型公园的适应性视听品质改善方法,为后续提升环城生态区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设计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3个研究方法

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3个研究方法
 
依据已建成城市公园的功能类型、周边用地以及受交通噪声影响情况,环城生态区南段可划分为4个特征段。综合考虑各特征段内公园建成情况、已开放区域和游客活动路线等因素,最终确定天府芙蓉园、江家艺苑和青龙湖湿地公园分别作为景观休闲、活动娱乐和生态保护类公园的代表,并分别围绕园内热门地标(天府芙蓉园向日葵花海、江家艺苑海豚雕塑广场和青龙湖湿地公园生态草坪)选取不大于500m×500m的声漫步区域。划定的声漫步区域距离公园任一入口步行距离均大于5min[52],可以保证参与者自入口步行至声漫步区域后能够完全沉浸于公园氛围中(图2,表2)。
 
1.3数据获取
 
研究基于选取的13项指标设计问卷,采用实地调研形式对场地视听品质进行评价,获得对3个公园的视听品质满意度的主观感知评价结果。问卷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设计视景、声景感知总体满意度指标2项[25,53-54],分别调查参与者在场地中的视听感知体验满意度评价情况;第二部分基于前述选定的感知指标设计,其中评价视景的3项(美感、开阔、秩序),声景3项(活跃、平淡、和谐)以及声源4项(自然、人类活动、交通、机器)。对场地中4类典型声源的感知评价采用优势度概念[55],即由参与者感知到的某种声音出现次数和响度共同决定该声源的主导地位[55]。两部分均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56],表明参与者的感知与指标评价内容的相符程度(1表示完全不符合,
5表示完全符合)。
 
为控制可能因个体差异导致的感知偏差[57],问卷调查参与者包括统一招募的成都本地大学生以及在各场地现场招募的公园日常使用者,每个场地保证参与者30人。其中,固定大学生参与者10人,非固定现场招募的公园日常使用者20人。参与者均具有良好的视力、听力条件,不存在色弱、听力障碍等问题。所有参与者均享有完整的知情权和匿名保护,并承诺自愿参加本项研究。
 
 
研究在天气晴朗、空气质量优、风速在5m/s以下的天气条件下进行,3个场地的问卷调查分别在连续的3个工作日08:00—12:00完成。参与者在由研究人员带领行至声漫步区域后,独自在声漫步区域内自由漫步、停留,专注观察环境特征、聆听环境中的声音,持续感受5min后[58],通过移动电子设备完成在线问卷并提交。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0份,每个场地30份,其中男女比例约为1∶3,年龄均值22。样本数量符合视景和声景评价研究中对效应量的要求[59]。
 
>更多关于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评价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553 second(s), 685 queries, Memory 4.34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