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大都市区 区域设计中形态学主题的的3个方法论

日期:2023-10-10 14:38:57     浏览:0    
核心提示:简要理论回顾说明了当代中国城市化和巨型区域化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此外,这部分论述还揭示了区域设计方法所具有的潜力—它能够超越传统形式的战略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区域设计的教学则很适合作为这种方法的试验场。
2方法论
 
2.1研究目标
 
简要理论回顾说明了当代中国城市化和巨型区域化模式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此外,这部分论述还揭示了区域设计方法所具有的潜力—它能够超越传统形式的战略空间规划和城市设计。区域设计的教学则很适合作为这种方法的试验场。
 
相应的,笔者介绍的设计研究试图探讨一系列替代性区域设计策略,这些策略能够体现中国大都市区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该研究目的是通过2个具体的目标来实现的:第一个目标是在设计课程的语境下,对指导棋盘博弈策略的不同形态学主题进行评估,以便探索大都市区空间和生物物理进程,从而为适应不同的生态区创造统筹的空间形态;第二个目标是对不同主题进行比较,从而在现有的一系列区域设计策略及其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中找到冗余和不足—包括前提条件。这2个目标都可以借由笔者开展的设计课程的成果来实现。这些课程使用上述方法,充分发挥由设计驱动且具备多尺度系统性的研究的价值。
 
 
2.2数据生成—设计课程
 
2018—2021年,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简称理大)和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城市学系(简称代尔夫特)合作开展了6个设计课程。课程的核心目标是为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未来50年的形态发展制定探索性的空间策略。为此,课程在现有理论和教学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想象”[32]做出了进一步推进,以及将“游戏”用于城市设计和规划,从而对城市-区域问题进行整体性和颠覆性的思考[33]。因此,它们与本研究的目的完全一致—作为分析和设想的工具来探索针对中国大都市区的替代性区域设计策略。
 
这些设计课程是理大城市环境设计硕士课程和代尔夫特城市学硕士课程的一部分①。每个课程分别持续8周或10周,学生划分为4~5组,每组有4~6名成员。代尔夫特课程的学生人数通常比理大多一些。课程分为3个阶段:分析、棋盘博弈和评估。

大都市区 区域设计中形态学主题的的3个方法论
 
分析阶段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大湾区以及对研究问题做出初步陈述。分析是在1∶200000的比例上对整个大都市区进行的(图1)②。课程鼓励学生通过鉴别并注重基础设施网络、人居环境模式和生态环境动态等因素,来逐层地、批判性地考察该大都市区,从而为起草后续方案提供论据。分析阶段在理大课程中占用2~3周,而在代尔夫特课程中占用3~4周。在代尔夫特,学生们在进入这一阶段之前还需要对都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理论文献进行回顾。
 
棋盘博弈阶段是将研究和设计过程从描述转向提案的决定性步骤。在这一阶段,不同的学生小组会分配到不同的形态学主题。在与分析阶段相同的尺度上,学生们通过使用廉价的材料,如彩纸、纸板、毛线、大头针或贴纸,根据直觉判断、即时地“布局”空间策略。这些诸如条状、点状和环状等形态学主题通常会激励学生在一个巨型尺度上提出自信且激进的主张。

通过这个练习我们传达给学生的一条重要信息在于,要接纳“景观的差异性”,而这是基于以下假设:在大湾区这样地域辽阔的区域,将不同城市景观同质化的简单处理模式是不可行的[34]。
 
学生可以在组内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激发能够体现不同(潜在)利益相关者需求的辩论。通过引入视觉规则作为形态变迁的表达方式,该设计过程的游戏性将得到进一步增强,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综合性的区域发展原则。棋盘博弈阶段涉及以小组讨论和设计评图形式进行的多次迭代过程。它在理大课程中持续5~6周,而在代尔夫特课程中持续2~3周。
 
最后的评估阶段有助于评估第二阶段的提案,从而导向具体的设计和政策建议,以及对提案中区域发展策略的批判性反思。在4年的合作过程中,这一阶段的内容相对其他阶段更灵活多样,包括更多小尺度的常规城市设计以及简单形式的地理空间分析。评估阶段在理大课程中占2周,在代尔夫特课程中占3~4周。
 
如上所述,不同学校分配给3个项目阶段的时间各不相同。棋盘博弈阶段是本研究的重点,在理大的教学设定中作为课程的核心部分,时间跨度约为6周。在代尔夫特课程中,棋盘博弈则仅为期3周,占整个课程不到1/3。除此之外,两校课程所设定的教学环境并无明显差异,因为理大的教学人员会定期参加代尔夫特课程的设计评图和方案汇报活动,反之亦然。尽管如此,两校的学位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这可能会对项目成果产生影响,后续将对此进行讨论。
 
2.3数据综合分析
 
本研究利用设计课程的成果对不同形态学主题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且从更广义的角度,探讨了棋盘博弈作为一种区域设计策略的实用性。因此,分析工作分为2个主要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评估设计成果的总体质量,即它们在推进区域设计策略方面的潜力;第二步,是综合不同形态学主题的成果并进行比较,从而研究不同策略方法之间更具体的差异。因此,本研究属于诠释性研究,此类研究通常使用定性方法来理解特定的社会现实,比如内容分析和整合分析等方法[35]。下文将简要介绍这项研究的2个主要部分。
 
为了解现有设计成果的整体情况,笔者对6个课程的所有材料进行了回顾。棋盘博弈阶段的早期视觉成果是回顾的重点。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形态学主题的阶段,这也是可以在阶段性成果中最清楚地看到不同主题之间差异的时候。研究工作首先根据2个主要类别—空间特异性(spatialspeci?city)和干预手段的激进程度(radicalnessofinterventions)对不同的项目进行了比较。

后者与本研究的目的有关,即探寻区域设计的替代方法—这些方法有的谨慎扩大优势,有的大刀阔斧重构,来应对大都市区当前正在发生的巨大转型。前一个类别—空间特异性,与区域设计的潜力有关,即能够将空间规划的战略指导纲领与城市设计的物质空间特异性相结合的潜力[7,36]。笔者认为,在区域尺度上将战略性思维与具体的形态学表达结合起来,可以从实质上推进区域设计,及其对更广泛的可持续城市化议题的贡献。
 
在通过以上类别对不同项目进行概括性的比较后,笔者又通过形态学主题对这些项目进行了分类和对比。此处,为了评估每个主题的实用性,笔者探究了它们成果的相似性。

第一个步骤是看某个具体的主题在其所属类别中的得分情况。第二步,逐一浏览现有的成果,根据主题之间的冗余性来确定潜在的主题合并可能,并发现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填补的空白。与暴露缺陷相比,寻找最佳实践案例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更有意义,因为这有助于突出那些看似很有前景,并且可以运用在后续的迭代过程中的策略方法。
 
>更多关于大都市区设计中形态学主题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40 second(s), 258 queries, Memory 2.0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