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海洋商贸影响下的5个泉州古城景观体系特征

日期:2023-10-21 10:16:06     作者:许少聪    浏览:0    
核心提示:航运交通是泉州城择址的重要影响因素。泉州地处晋江入海口处,交通便利,内河航运可至内陆安溪、永春等地,海外航线可达南洋诸国。在唐代以前,泉州治所在今南安丰州一带,到唐中后期,由于泥沙淤积、海平面下降等原因,
海洋商贸影响下的泉州古城景观体系特征
 
城市是区域人居的核心,是商人汇集、货物交易的集中场所,更是海洋商贸景观营建的重点场所,选取典型城市样本展开中观尺度商贸景观研究对整体认识本地传统景观体系具有重要价值。泉州沿海地区海洋商贸以晋江入海口处最为繁荣,即泉州城及其周边区域,繁盛的商贸活动是城市发展的直接推动力,深刻影响着城市整体景观风貌,主要体现在城址迁移、城垣外拓和街巷扩张等方面。
 
4.1随运而迁的城池择址
 
航运交通是泉州城择址的重要影响因素。泉州地处晋江入海口处,交通便利,内河航运可至内陆安溪、永春等地,海外航线可达南洋诸国。在唐代以前,泉州治所在今南安丰州一带,到唐中后期,由于泥沙淤积、海平面下降等原因,该处无法满足大型船只停靠与商贸需求,遂在东南15里(约7500m)处新建城池,即泉州城,此后泉州凭借优良的港湾条件和发达的晋江航运逐渐成为梯航万国的海洋商贸城市。
 
4.2内外相连的水网航线

内外相连的水网航线
 
泉州城位于晋江江边,地势低洼,瞬时降雨量较大,并且为适应商贸活动,城内也需要满足小型船只通航,因此历代官员十分重视水网营建。至清代,泉州形成了以沟渠为骨架、以湖塘为重点、内外相连的城市水网景观,“罗城、子城内外壕沟,如人之一身,血脉流灌,通则俱通,滞则俱滞”[17]191。泉州城水网主要分为三部分:八卦沟排水系统、子城与罗城外壕沟,以及湖池坑塘(图8)。

八卦沟为城内重要线性水系,“深阔可通舟楫”,沟道“潆洄曲折,景色秀丽”[17]186,通过水关与城外壕沟相通,形成古城内外一体的贯通水网。湖池坑塘散布在城内各处,至清末城内已有40余处,塘中多设亭台楼阁并配有花园,是城中重要的游赏空间[21]。
 
4.3因商而拓的城垣形态

因商而拓的城垣形态
 
自唐迁址至清,朝廷不断扩建新城、加固城墙,使城垣形态不断适应海洋商贸的发展,由最初的梯形逐渐转变为鲤状(图9)。最初建造的唐故城,紧邻晋江,上窄下宽呈梯形,沿江面城墙明显宽于其他三面,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临江空间;中唐以后,王审知在唐故城内修建子城,形成内外双重城墙,子城承担行政功能,罗城作为商贸空间;五代时,大幅扩建城池,形成了衙城、子城、罗城三重城布局,罗城城周达23里(约11500m),为商贸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入宋后,大量商人、蕃客开始在城南沿江一带集聚,形成重要的商贸区,于是郡守游九功新建翼城,将其围入城内,加筑城防,保护商贸;元代时,为提高城内商品交易效率,监军偰玉立拆除原罗城城墙,将罗城与翼城合为一体,整个城市成为商贸集散之地,至此泉州城垣形态基本定型,呈鲤状;明代后,由于战乱不断、商贸低迷,城垣形态变化不大,仅在清时因容纳流民而局部拓城。
 
4.4因商而变的街巷骨架

因商而变的街巷骨架
 
泉州府城街巷结构是在封建礼制和海洋商贸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泉州城早期建设遵循我国古代城市传统营建原则,集中体现在上十字街的建设上,即子城东、南、西、北4座城门相连形成十字形街巷布局,但由于衙城恰占据连接北门泉山门的街道,故而将衙城正门正对主街,向南连接崇阳门,形成以衙城为核心的上十字街。但这种结构并不适合商品交易,在商业经济的刺激下,宋元时期泉州街巷布局逐渐自由灵活,因商设街,聚街成市,形成了城南下十字街的街巷结构。下十字街以罗城镇南门为中心,东西连接通淮门和临漳门,向南经亭前街可到南熏门,折而向东,再沿排铺街继续向南可达德济门,这条南北向街道向北延伸与子城内南北街巷共同形成了泉州府城的纵向轴线。至清代,泉州城内形成了“一纵两横”的上下双十字街巷结构(图10)。
 
4.5商政分明的功能布局
 
商政分明的功能布局
 
商贸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泉州城市布局,子城以行政机构为主,城池结构规整,庄严肃穆,罗城则因商贸而布局灵活,热闹繁华(图11)。
 
4.5.1行政空间
 
泉州作为区域政治中心,其晋江县衙、司狱司和教谕署等众多行政机构均设在子城内,沿上十字街规整布置,最高行政机构泉州府衙及明清时的提督府则设于衙城内。宋元时期专管海洋商贸的行政机构市舶司则设于城南商贸区内,“宋市舶司,在府治水仙门内,即旧市舶司址”[17]232,便于掌管进出口货物、管理进出港商船及查禁违禁品等对外贸易事务。
 
4.5.2商贸空间
 
宋元时期商贸空间主要分布在城南,德济门外的码头一直是古城主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周边的后渚港、法石港、安海港等均有陆路交通连接至德济门,因此城南形成了沿涂门街、新门街和排铺街分布的商业区,并一直延伸至德济门外的聚宝街。此外,在人流聚集处或街巷相交处还形成了开放的集市,如东门外市、车桥市、新桥市、道口市等[22],此类商业空间多是根据货物装卸、商品交易而自发形成,基本沿航运水道或现有街衢随机排布。明清时虽然商贸繁荣程度一落千丈,但城市基本空间布局变更不大,商贸场所仍在城南一带。
 
宋元商贸的繁盛还形成了独具异域风情的“蕃坊”居住场所,位于南城门一带,其内设有蕃人生活配套设施,如进行交易的蕃人巷、宗教集会的宫庙等,现存的涂门街清净寺便是北宋时所建的伊斯兰教寺。蕃坊之内,蕃人聚居,买卖蕃货,形成了“裹头赤脚半蕃商”的景观场景。但随着明清时期海洋商贸的衰落,蕃坊逐渐瓦解,与城市商贸街区融为一体。
 
4.6凭商而盛的宗教场所


凭商而盛的宗教场所
 
 
泉州向来宗教文化繁盛,有“泉南佛国”“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图12)。宋元时期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传教士在泉州定居,修建各自的信仰场所,故而除了以儒释道为主的寺庙外,还建有不少西方教寺,如伊斯兰教清净寺、印度教番佛寺等,但到明清时仅有少量异域庙宇遗存。此外,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人们出海之前多祭拜妈祖等海神以求航行平安,因此修建了祭祀庙宇,如现存的城南天后宫。大多宗教场所也附有园林,园内结合塘、池,内设假山叠石,配以花木,是散布在城内重要的游赏空间,塑造了城内教寺林立、风景穿插的景观格局。
 
4.7融入商贸的景观意象

融入商贸的景观意象
 
泉州十景是古人将文化活动和日常生活融于自然、营建景观的体现,是景观意象的直接表达。从分布方位上看,泉州十景遍布于古城内外,呈现出环城而布的态势,从远郊至城内皆有美景,在组景序列中将城市与自然融为一体(图13);从构成要素上看,泉州十景以自然山水为基础,结合航运设施,融入世俗生活之趣,将海洋商贸场景作为景观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景观的意境美,也体现出自发性与淳朴性,即商贸世俗生活逐渐向景观渗透[23]。其中,10处景观中有4处直接与商贸设施有关,即笋江月色(笋江桥)、洛阳潮声(洛阳桥)、关锁烟霞(关锁塔)和紫云双塔(开元寺双塔)。
 
5结语
 
研究表明,泉州沿海地区襟山带海的自然环境是区域景观形成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商贸活动的兴盛,使该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商贸景观体系:在区域视角下,各海洋商贸景观要素以线状、点状形式布列在海岸线及周边区域,进而形成面状海洋商贸区域景观空间格局,塑造了宏观尺度上港市结合、寺塔林立、水陆相连的地域景观;在城市视角下,城址迁移以适应航运、水网贯通以满足船只通行、城垣外拓以扩大交易空间等,均是海洋商贸作用于城市景观的直接方式,形成了中观尺度上滨海而生、因商而盛的海洋商贸城市景观。
 
时至今日,海洋商贸影响下的古城空间结构仍在,沿海地区也保留着大量点状海洋商贸设施,如洛阳桥、六胜塔、天后宫等,随着2021年泉州申遗成功和22处典型遗址入选世界遗产名单,泉州已开始加强海洋商贸遗址及周边区域的空间管控[24]。

从传统景观体系视角来看,可以在宏观层面上对商贸历史城镇、航运景观网络和商贸设施遗迹等进行由点至面、包含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全方位保护,以及在中观层面上,保护城内水网、街巷、庙宇和古城形态等,并在遵循这些要素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整合并赋予多样功能属性,优化区域空间功能及环境品质,更好地保护泉州的海洋商贸遗产。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绘制或拍摄。
 
>更多关于泉州地区传统景观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72 second(s), 565 queries, Memory 3.8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