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评价研究

日期:2023-11-02 10:55:38     作者:白骅    浏览:0    
核心提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评价研究
 
摘要:随着居民对慢行空间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建设绿色开放包容共享的城市型绿道尤为重要,但目前中国绿道还存在网络不健全、功能价值单一等问题。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功能价值等方面不断升级,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公园城市背景下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

最后以西安沣东地区为例,利用大数据分析识别“出发地-路线-目的地/节点”,叠加得到适宜性得分最高的道路,通过最优路径分析并修正得到城市型绿道布局最终结果,该结果提升了游憩资源可达性,很好地起到接驳公共交通的作用,为慢行出行提供良好的线路,可为未来建设公园城市理念下绿色共享的城市型绿道提供一定参考。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西安沣东新城绿色空间规划策略研究”(编号2021ND0455)和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关中平原城市群/高速公路环境生态保护与大气颗粒物调节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21SF-496)共同资助
 
目前,慢行出行方式已更多地融入居民的生活场景,城市型绿道是慢行出行的空间载体,也是城市形态、居民生活、都市文化的结合点。然而目前中国绿道往往仅作为城市道路的附属,网络体系不健全;大多城市绿道仅依托河道、游憩资源建设,居民最大量的交通需求却难以满足。因此,对城市型绿道在多元需求下的新定位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多元价值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绿道布局选线研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基于土地多元价值、多因素模拟的适宜性评价应用最为广泛:陈永生等通过安徽省生态特征与土地适宜性分析与评价,研究省域绿道网规划的方法与路径[1];周聪惠通过选线潜力定量评价,制定和验证中心城绿道的布局方案[2];李方正等通过建立适宜于山水资源保护的绿道要素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绿道网络布局[3];姚朋等为满足多元需求,研究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的串联沿途旅游资源的绿道系统建设[4]。

近年来,多源大数据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梁军辉等基于多源数据融合与GIS网络分析的方法,形成了城市通勤绿道布局方案[5];陈希希等通过共享单车大数据和绿地空间潜力分析,构建了基于实际使用需求和城区可建设空间的城市型自行车绿道选线途径[6];戴菲等基于城市POI点数据以及视觉敏感度分析,采用双因素组合将城市道路划分为4种类型指导绿道线路选择[7]。
 
以上研究:
 
1)都试图构建多因素适宜性评价模型来模拟绿道线路选择,若将当前城市发展阶段的绿道定位特征纳入评价体系范围内,可更好地发挥城市型绿道的功能;
 
2)多源大数据可以揭示绿道使用者出行的真实需求和特征,而融合绿道多元价值的大数据背景下的绿道研究所见甚少。
 
 
“公园城市,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发展高级形态和新时代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的新模式”[8]。其中,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型绿道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治理、增绿惠民、增强公共空间资源的总抓手[9],从根本上促进了城市型绿道的升级发展,走向价值共生以及生产、生活、生命与生态的融合共生[10]。
 
发掘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型绿道展现的新特点与布局方法,结合多源大数据,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型绿道布局适宜性指标体系与技术路线;以西安市沣东地区为例,形成兼具通勤、休闲游憩等功能于一体的完整连续的城市绿道网络,对探索城市智慧管理途径有厘清本底、支撑参考的作用。
 
1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型绿道的新特点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型绿道的新特点
 
公园城市语境中的城市型绿道是以人的尺度为基准,以交通服务设施、道路空间和慢行环境为基础,步行和自行车为主体的慢行体系。此外,其还在设计地位、功能等方面发生转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图1)。
 
1.1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地位转变
 
公园城市理念下城市型绿道已不再仅仅是城市道路的附属设施,而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基本设施、人民生活的根本需求。城市型绿道也成为实现“城园交融、居在园中”愿景的基本场所[11]。
 
1.2功能转变
 
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成都市天府绿道融合了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旅游、应急避难等功能,服务设施丰度、长度、可达性水平均较高[12],融合了居民慢行交通、景观展示、游憩资源联结、旅游吸引力增强等多功能的城市绿道网络,多元价值发挥到极致,满足居民多样的出行需求。
 
1.3设计理念核心转变
 
过去,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城市基础建设,弱化社会文化宜居功能,引发公共空间可获得性低、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型绿道的价值难以发挥[13]。而公园城市理念的核心命题就是对人居感知的回归,侧重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以“让人民如同生活在公园一样”为城市营建的重要目标。
 
1.4连接对象转变
 
公园城市背景下的城市型绿道的连接对象不再仅限于公园等休闲绿地,而是把整个公共绿色空间纳入其中。公园城市语境下城市型绿道系统将商住区、交通站点与城市游憩空间等空间全部联系起来,以网络化绿道空间引导城市功能品质提升。
 
1.5规划的主导依据转变
 
传统模式下的城市绿道规划依赖自上而下的决策,而公园城市背景下绿道由政府、规划师、建设者和居民四大主体共同决策,城市绿道应当研判居民的高频次出行需求与方式,将智慧手段融入各环节,在完善绿道多元功能同时提升使用效率。
 
因此,公园城市语境下的城市型绿道是在城市既有的物质空间基础上,延展于居民的真实出行需求,体现于多功能、高品质的慢行环境[14]。
 
>更多关于城市型绿道布局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