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的5个理论研究

日期:2023-11-06 10:36:17     作者:丁玮    浏览:0    
核心提示:在以大熊猫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中,主体是游客、目的地和大熊猫。大熊猫作为核心展示物,其生活习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大熊猫的特殊文化属性及世界级影响力,也使之成为动物主题公园的强有力IP。旅游者主要为熊猫迷
理论研究
 
2.1研究架构
 
在以大熊猫为主题的旅游体验中,主体是游客、目的地和大熊猫。大熊猫作为核心展示物,其生活习性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大熊猫的特殊文化属性及世界级影响力,也使之成为动物主题公园的强有力IP。旅游者主要为熊猫迷、教育工作者和目的地品牌商,其行为主要体现在“参观”“拍照”和“接触”3个环节,而旅游者的满意度和与熊猫接触的程度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大熊猫的行为状态、参观游览的时间与季节、游客的秩序,以及人均消费等[10]。
 
基于游憩空间的相关理论基础,以人类需求和动物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结合场地特征,从以下4个层面进行理论研究。
 
1)空间基底层面:基于场地现有的自然资源及条件,分析其赋予场地的空间可塑性,从而塑造不同特色的行为环境。再根据动物适宜性和建设适宜性,确定场地的基本布局和总体结构。
 
3)馆舍组合层面:大熊猫的饲养展示馆舍承载了游客与大熊猫的各种互动,是游憩行为发生的空间基本单元。这些基本单元的组合和布局形成了整个大熊猫基地的游憩空间骨架。
 
4)游线组织层面:在整个游憩环境中,通过道路布局、交通组织和游线导览等方式,引导游览行为,控制游览时长,从而实现预期的游览体验。
 
2.2研究过程
 
依据上述理论研究架构,针对基地的三大主体:大熊猫、游客和目的地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相应理论框架。
 
2.2.1空间基底

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的5个理论研究
 
场地内部的分区、道路交通等布局作为空间基底,承载所有游憩活动。研究一方面从动物角度出发,基于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总结大熊猫自然生境所需要的湿度、适宜温度、树木郁闭度、适宜栖息坡度、植被茂密度和风向水系等。进一步研究分析场地地形、坡度、风向、海拔、植被、水系等自然资源信息,与上述标准比对并进行动物生境适宜性评价,可获得适合大熊猫生活的区域范围,为后续大熊猫饲养展示区的选址落位提供指导(图1)。
 
另一方面,从游客角度出发,在场地现状基底中提取景观风貌特征,叠加各个区域拟达到的环境效果和游览体验,形成不同的主题分区。同时结合游客量、交通、周边环境等信息,确认场地的出入口和大致建设规模,整合后形成初步的空间基底结构。
 
2.2.2观赏方式
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的5个理论研究
 
动物主题公园中,观赏方式发生的主体是动物和游客。动物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是公园中需要展示的内容,而游客通过解读展示内容获得生物习性、自然生境、文化价值等信息,就是观赏行为的拟达成目标。从展示的内容到信息的解读,需要通过互动形式和信息传播来完成。
 
互动的形式包括观赏角度、观赏距离和互动载体等,信息的传播则取决于展陈的方式、空间氛围的渲染,以及故事场景的营造等,是游客对游憩环境形成整体印象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互动形式和信息传播的过程总结为观赏方式(图2)。
 
1)互动形式。

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的5个理论研究
 
观赏方式的确定需要设计者分别研究动物和游客的行为与需求,叠加后得到同时符合双方自然行为与需求的结果。通过对动物保护专家、大熊猫基地科研人员及游客的深度访谈,总结出大熊猫的行为趋向(刻板行为、自然行为)(表1),以及游客的行为趋向(表2)。
 
将大熊猫的自然行为需求与游客体验感佳的行为进行匹配,得出既能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又能保护大熊猫自然行为的观赏方式。
 
2)信息传播。
 
动物园设计展示中的信息传播可以分为场景式语境和情景式语境2种方式[8]。场景式语境是通过对动物原生生境的“模拟场景”营造,为游客提供动物科普信息传播所需的语境。情景式语境是通过环境中的声音、光、材质、色彩等营造整体环境氛围,传达展示信息,使游客与所传达的信息得到情感共鸣。
 
理想的信息传播需要把场景式语境与情景式语境相叠加,营造贴近动物真实生境的环境,同时设置人与动物的互动场景,让游客有机会体验在野外无法实现的“沉浸式游览”,这也是时下国内外动物园最前沿的动物展览方式。
 
以一个简单的场景为例,“大熊猫怕热,喜欢戏水”是需要传达给游客的动物自然属性,在大熊猫基地中,展示的内容则是“大熊猫戏水”这个事件。通过玻璃水池等场景设置,让游客穿梭于大熊猫戏水的玻璃水池下方,看到大熊猫惬意的戏水过程,即达到了准确、有趣地转达信息的目的。
 
在动物主题公园设计过程中,根据任务书的要求,以及对动物文化属性、自然属性的研究,罗列需要在科普、展示中传达的内容,并通过上述方法进行传播,即可形成多元的观赏方式。
 
2.2.3馆舍组合

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的5个理论研究
 
馆舍即饲养展示区,是游客与动物发生互动的场所,也是游憩过程中体验到的空间基本单元,馆舍的整体布局,承载了游憩活动的行为与心理需求。多个馆舍较为紧凑地布局在一片区域内形成一个游览组团,作为公园中的一个游憩点为游客提供游览和配套设施,而多个游览组团的排布则形成了整个公园的布局(图3)。
 
通过案例分析法总结出主题公园常用的3种布局形式:掌型、枝型、混合型。其共同点是以一个或多个馆舍为主体形成一个游览组团,再通过主干道将多个游览组团衔接起来,于核心区域设置中心集散区,提供配套服务。

成都动物主题公园设计的5个理论研究
 
基于上述馆舍组合形式,在大熊猫基地设计过程中,以3~4个动物馆舍为主体,结合游客需求配置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一个游览组团。同时根据前文的空间基底研究,总结大熊猫基地对动物馆舍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布局与间距要求(图4),将其布置在适宜的位置,再通过主干路进行串联,即可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体系。
 
单个组团也同样以掌型、枝型或混合型的形式在园区中布局,通过主干道和次干道进行连接,形成园区的总体布局。
 
2.2.4游线组织
 
在初步建立游览体系后,需要利用游线将所有游览体验内容串联起来。公园中的游憩活动通常为线形,线形游憩空间由参观者连续的移动和停滞行为串联,通过控制游憩吸引物密度和线性过渡空间,创造具有序曲、高潮和尾声的游览过程[12]。通过对游览节奏的把握、游憩空间的段落划分,以及空间路径的组织等方式,设计者可对游览体验效果进行控制性设计。
 
以线形游憩空间基本线路的设置,以及主游线和后勤道路的布局为基础,组织场地内部交通(图5)。游憩模式策划中提到,一个游憩段每10min需要一个兴奋点,每30min需要一个高潮点,每60min为一个游憩点,即平均步行2~3h为一个游览时段,长度约2km[13]。根据该理论,按照游客体验的内容和时长,将游览线路划分为3个级别:短程游线2~3h;中程游线4~6h,包括2个游憩段;长程游线6~8h,包括3个及以上游憩段。游线设计同时遵循体验旅游理论原则、新奇和熟悉相结合原则,以及不重复原则,在游览过程中将安全感体验段、秩序感体验段与兴奋刺激点交错布局,在色调、尺度、环境和形态上寻求多元变化。
 
最后,根据游憩环境对人类心理的影响及游览线路途径的自然景观风貌特征,为不同的游览线路确定游览主题,诱导人对环境的观察与感知,激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14]。在动物主题公园中,以动物的种类、年龄、成长环境,或与人类发生的故事为主题元素,更能引发游客的共鸣。
 
2.3理论框架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总结得出相应的理论框架,用以指导大熊猫基地的设计(图6)。
 
>更多关于成都动物公园设计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