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日期:2023-11-06 22:05:59     作者:李慧    浏览:0    
核心提示:场地内部河流、水渠、农田、果林、针叶林、湿地等自然景观元素多样,川蜀农耕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水-田-林-宅构成的“林盘”生态结构体系完整(图5-1),形成了优越的自然基底和建设条件(图5-2)。
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以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申办方案为例
 
世界园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园会”)作为以园艺为主题的事件性展览盛会,在推广园艺技术、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1]。但以往事件景观在规划建设时一味追求瞬时效果,展后面临高闲置、低收入、高维护的窘境。如何发挥事件景观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延续其在经济、社会与文化上的影响力,是设计者、管理者和组织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019年,成都市决定申办2024年世园会(B类),并划定龙泉山以东空港新区绛溪河沿岸的161hm2土地为园址。场地内田园牧歌的乡村景观与场地外活力时尚的新城开发形成了二元对立,看似格格不入,实则前者既是后者的前身,又是后者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规划设计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基底,借用传统农业灌溉系统构建景观化的世园水系统,尽量减小世园会封闭管理造成的园区与城市空间的隔绝,确保展后功能转型,使世园会成为城市绿色发展的引擎。
 
经过中国花卉协会专家组的现场考察及评审,2020年9月30日,在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第72届年会视频会议上,与会代表全票同意2024年世园会在中国成都举办。本文所提方案是申办材料中最核心的技术性内容,为申办工作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引。
 
4.1识别场地要素,保留原生资源
 
成都拥有4500余年的城市文明史,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成都平原以都江堰为代表的水利工程,历经数代不断完善形成“干渠-支渠-毛渠”的分水系统,改善了成都平原的灌溉条件[8],使成都人民从逐水草而居,转变为筑林盘而居,这其中蕴含着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过程的生态智慧。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场地内部河流、水渠、农田、果林、针叶林、湿地等自然景观元素多样,川蜀农耕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水-田-林-宅构成的“林盘”生态结构体系完整(图5-1),形成了优越的自然基底和建设条件(图5-2)。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因此规划时尽可能保留林盘肌理和植物资源,将保留区域控制在30%左右,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在不破坏场地自然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人工置入与现状自然之间的平衡。
 
4.2因借川蜀文脉,构建世园格局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在保留区域以外,根据总体布局和游线设置,优先展现和延续地域特色,恰当置入世园盛会的展览内容(图6-1),旨在形成高品质的园艺交流与展示平台。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激活并利用原有的乡间小路和传统民居,形成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民俗文化体验、游览、购物、餐饮为一体的川蜀民俗街,使游客亲身体验当地传统文化。借用场地中优质的林盘,形成川蜀农事展区(图6-2),结合多种传统水利设施,多角度、活态化地展现传统农耕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依托传统农业灌溉系统构建景观化的世园水系统,继承传统生态智慧,以激活川西水田林宅的共生系统。在设计中充分保留场地内原有渠、塘、井等灌溉系统,使其循环连通,形成完整、自给自足的世897-17-2园灌溉体系(图7-1),同时适当增加互动设施,丰富游人体验。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植物种植在充分保留原生植被的基础上,通过植物专类园的置入提升生物多样性,以突出展会园艺展示和交流的功能,结合展园营造多样的植物群落(图7-2),以达到观赏与应用、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4.3多元功能联动,融入城市发展
 
世园会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展期建设量控制及展后功能的持续转化,统筹考虑规划建设与后续利用,不仅关注世园会本身,也高度关注城市发展中的景观过程。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绛溪河绿廊从世园公园下方穿过,串联城市功能。展会期间,市民日常休闲和展会活动相互衬托,最大限度地降低展会对城市的割裂程度(图8);展后,主要展区撤去围栏,使园区完全融入绛溪河绿廊和城市绿地系统,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过程的实践探索
 
将建设性项目分散布置于园区与城市的交界面上(图9),有助于展后建筑功能的转化。世园会结束后,主要展馆和公共设施将成为城市会展中心、绿色科技和文创产业的培育基地等,以多元的功能持续服务城市,并通过多方利益者的长期合作推动区域发展。
 
5结语
 
景观过程提供了一种探索新时代人居环境的优化路径。其价值在拓展学科视野、丰富规划设计手段、提升设计效益等方面已有充分体现。在具体实施途径上,设计师更倾向于发掘工矿废弃地、传统农耕遗留物和自然荒野的可利用价值;设计手段着重引导和激发自然过程,衔接和修补破碎的生态和文化要素;在营造过程中注重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迈向自然与人文共融的多元场景。
 
成都世园会申办方案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场地的农耕基底,延续和展现了传统生态智慧,并在支撑展会功能的同时,确保园区内外的生态格局连续与功能互动,以推动其展后充分融入城市发展,成为未来城市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绿色引擎,实现世园会展前(农业景观)、展中(会展景观)和展后(生活景观)的持续演变、互融共生。这一案例以景观过程的视角,提供了一种能有效发掘本地特色、促进动态演化的设计途径,进而将短期的“事件性景观”转变为优化人居生态环境的长期福利。
 
注:图1、3,4由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提供;图2由李宾提供;图5-9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绘制。
 
致谢: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庄伟杰对基础资料收集的帮助,感谢202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总体策划及园区规划设计项目组所有成员的工作,以及成都市人民政府、成都市公园建设管理局、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发展研究院的支持。
 
>更多关于成都风景园林规划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