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营建历程及机理

日期:2023-11-08 14:56:01     作者:卢天佑    浏览:0    
核心提示: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机理。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营建历程及机理——基于地方古文献的分析
 
摘要: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依托喀斯特地貌营建,是反映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经典杰作。通过古文献信息采集、现场踏勘等方法,借助历史地图转译、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从整体上探究了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与机理。

研究认为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可划分为成长期、全盛期、成熟期3个阶段;厘清了不同阶段风景建筑的分布特征、建设目标、营建特质与发展态势;揭示了风景建筑依托优越山水的选址智慧、呼应空间结构的秩序建构、基于价值导向的审美意境等营建机理,以期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新的理论认知,也为未来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支撑。
 
桂林作为国际旅游文化名城,不仅以甲天下的山水景观名世,也以特色鲜明的风景建筑著称。桂林风景建筑自唐代建设之始就与自然山水基底、城市空间结构、士人价值追求紧密关联,历经千年“在地适应”过程,反映出山水、建筑、城市三者和谐共融的理想状态。当前关于桂林风景建筑的研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山水园林语境中的风景建筑营建情况及特征的解读:刘寿保将风景建筑融于唐宋山水园林营造历程中论述,并择代表性建筑进行剖析[1-2],郑文俊将风景建筑视为山水园林的子集,对其形塑过程与机理进行归纳[3];

二是具体年代创作特色的探究:高雷对20世纪70—80年代诸多作品的时代特征进行阐释[4],龙良初阐述了20世纪50-60年代众多案例的选址、构形规律[5]。

三是针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以著名案例芦笛岩水榭为例,早在20世纪70年代,尚廓就介绍了水榭的创作手法[6],至今仍得到持续性关注,康红涛就其比例与尺度进行解析[7],翁子添通过对比,阐释水榭的营景特色[8]。研究成果多在山水园林语境中对风景建筑进行简略论述,囿于具体时代营建特色与典型案例的探讨。

然而桂林风景建筑自身的历史脉络如何?不同时期的营建特征与文化内涵又是什么?这些风景建筑是否存在一些共性?这些共性中又蕴含怎样的营建机理?要对上述问题形成全面与准确认知,需要广泛收集各历史时期风景建筑的属性信息,在掌握全域特征的基础上,才能厘清风景建筑的历代更迭规律,阐释风景建筑的共性与差异。
 
地方古文献大量记载了风景建筑的建设背景及属性信息,是掌握其全域特征的重要依据。本文以《广西通志》[9]《临桂县志》[10]为主要数据源,参照相关典籍,建立“桂林风景建筑时空数据库”。同时借助历史环境分析[11]、历史地图转译[12]方法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探究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的营建历程,揭示其营建逻辑及机理。研究将对桂林风景建筑形成创新性认知,为风景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提供理论借鉴。
 
1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风景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分类,不同学者各有阐述。齐康教授认为风景建筑一般是指在自然风景区内建造的,为达到观景与点景效果的建造[13];杜顺宝教授认为风景建筑是位于风景优美地域内的景观建筑,观赏与被观赏集于一身[14];尚廓先生认为风景建筑多位于自然山水之间,具有点景与观景价值,与山水相比,其体量处于从属地位[15]。这些学者的共识在于:风景建筑的概念需综合营建基址、空间特征及功能价值多方面来定义。

基于上述考虑,将桂林风景建筑定义为:依托自然山水资源而营建、具有地方文化特质的景观建筑,在景观构成上,山形水势作为骨架,建筑镶嵌于其间,并兼含点景和观景功能,具体包含亭、台、楼、阁4种建筑形式。

唐至清代桂林风景建筑营建历程及机理
 
研究时间范围界定于唐、宋、元、明、清五代,由于风景建筑密集形成于这5个时期,样本数据量大、演变过程相对连续,能够更客观、全面呈现其自身发展脉络及演变规律。研究空间范围限定于桂林老城核心区,即以独秀峰为中心,东到七星山、西到西山、北至虞山、南至南溪山(图1)。一方面,该范围与桂林历代城市建设区、文化核心区高度重合;另一方面,该范围与“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所指区域相吻合,拥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格局,而历代风景建筑恰密集分布于此。综观,这个范围体现出桂林风景建筑的自然与人文价值。
 
 
1.2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基于对地方古文献的梳理,提取唐至清代共108个桂林风景建筑样本,采集其具体名称与建设时间、主体、位置等信息,建立“桂林风景建筑时空数据库”。《广西通志》《临桂县志》是建立“数据库”的主要史料依托。《广西通志》卷232胜迹略(一)、卷233胜迹略(二),《临桂县志》卷26胜迹志(二)系统辑录了唐代以来风景建筑的基础信息。

《桂林石刻》[16]《粤西诗载》[17]等则是建立“数据库”的有益史料补充。这些典籍收录了历代风景建筑的诗词题刻,其中多是营建主体对其建设动因、过程与目标的记载,对于理解不同时代风景建筑蕴含的建设思想与文化内涵具有典型例证意义。
 
2桂林风景建筑形成与发展背景

桂林风景建筑形成与发展背景
 
风景建筑的形成与发展依托于自然本底,同时受政治经济、山水文化等因素影响[18]。桂林风景建筑以自然山水为环境依托,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而不断发展,同时吸收地方山水文化特色而丰富自身内涵,故其成为地域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山水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图2)。三者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桂林风景建筑的生成、发展、兴盛与成熟的递变过程。
 
桂林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历代风景建筑建设提供环境支撑。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区,山水资源甚是丰富,如张鸣凤《桂胜》载:“以山计者,曰独秀、漓、雉、南溪、伏波之类;以川计者,曰漓江、阳江、南溪、弹丸、訾家洲之类。[19]”山水风景极为优美,如柳宗元赞曰“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刘克庄以“千峰环野立,
一水抱城流”一语道出桂林城市山水格局的精髓,历代风景建筑在此格局上展开建设。
 
政治经济影响历代风景建筑的兴建状况。自秦代,桂林被纳入中央政治版图[20],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初设始安县。唐代桂林上升为岭西重镇,迎来大批文人入驻,为风景建筑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宋代桂林成为广西首府,政治经济更加繁荣,文人官员高度活跃,风景建筑迎来建设高潮;元代桂林时局动荡,文人受制,风景建筑发展滞缓;明代桂林成为省会、府治、县治所在,政治经济迎来新发展,文人官员再度活跃,为风景建筑复兴创造了机遇;清代政治宽松,经济繁荣,私园营造之风兴起,加之风景建筑建设成熟,其发展趋于平稳。
 
山水文化为风景建筑的生成与发展奠定思想基础。颜延之开启桂林山水文化先河,桂林山水的“自然美”进入人的审美视域。唐人的山水审美意识走向自觉,引申出“人化自然”的艺术追求,于是在山水间营造建筑以满足“可居可游”的山林之乐。随着风景建筑发展,与之相关的诗文崭露头角并日趋多样化,如《訾家洲亭记》《癸水亭落成记》与《桂林八景诗》,皆是围绕风景建筑所作名篇。反过来,诗文又丰富了风景建筑的审美内涵,并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标签: 桂林风景建筑
>更多关于桂林风景建筑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357 second(s), 123 queries, Memory 1.2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