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岭南亦有杏林庄杏花雅集中的江南风景意象塑造

日期:2023-11-12 22:10:39     作者:李沂蔓    浏览:0    
核心提示:岭南园林中不乏受江南园林影响的造园旨趣。清末广州杏林庄以杏花为主题的雅集题咏诗文中频繁出现“岭南”与“江南”二词并置的现象,并彰显岭南园林中拥有江南风景,是重要的研究线索。以杏林庄杏花雅集为例,探索岭南园林如何在花木雅集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
岭南亦有杏林庄杏花雅集中的江南风景意象塑造
 
摘要:【目的】岭南园林中不乏受江南园林影响的造园旨趣。清末广州杏林庄以杏花为主题的雅集题咏诗文中频繁出现“岭南”与“江南”二词并置的现象,并彰显岭南园林中拥有江南风景,是重要的研究线索。以杏林庄杏花雅集为例,探索岭南园林如何在花木雅集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
 
【方法】基于杏林庄中杏花相关文本记载,对文本内容及其诞生情境进行互证剖析,挖掘园林杏花及其意象塑造过程。
 
【结果】杏林庄之杏从无到有,从杏林医道的寓意,随着杏物南迁,在考据、赋诗、书画等雅集活动中从意象认知、生成和传播的层面被赋予江南风景意象,并最终在实景营造和纸上媒介中得以延续。
 
【结论】雅集生活情境是岭南园林中塑造江南风景意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当前保护与修复古典园林时应当重视的依据。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园林声景资源保护的基础问题研究”(编号51578242);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州大典博士学位论文资助项目“晚清广州文人雅集中的园林形象塑造与传播”(编号2022GZLW05)
 
论及岭南园林与江南园林,目前研究多关注二者的差异对比,较少探究其互动关系。实际上二者在造园旨趣上不乏关联之处。因此,在岭南园林的诗文记载中,不乏对江南风景意象的呈现,多体现在园林植物的栽培或品赏上,如顺德清晖园之玉兰、杏林庄之杏花,以及常见的荷、竹、柳等。但是,关于意象塑造的具体条件与途径,仍有待进一步探究。
 
对此,笔者以清末广州杏林庄为例进行深入探究。杏林庄是由清末广州名士邓大林(约1792—1881)①于道光甲辰冬杪[1](约1845年1月)建成的私家园林,于民国时期消逝②。在19世纪40—70年代,曾“江南蓟北无不知有杏林庄者”[2]。在岭南私家园林的研究中,自夏昌世与莫伯治先生始,杏林庄的景常被论及[3-6],但杏花作为第一任园主邓大林极为重视之景,却往往未被提及,或被一笔带过。

岭南亦有杏林庄杏花雅集中的江南风景意象塑造
 
究其原因在于相关研究的参考文献大多限于《杏庄题咏》初集的部分诗词,未对杏林庄其余现存诗文集进行综合分析[7-9]。《杏庄题咏》初集编成时,杏花未开放,尚未成为园景的一部分,岭南又向来不产杏,诗文中自然缺少对杏花的关注。在《杏庄题咏》三、四、五集和《杏林庄杏花诗》中,有200余篇诗文描述杏花及相关雅集生活,记录了不少关于岭南园林与江南风景的联系(图1)。因此,杏林庄园林研究的缺憾,恰巧为探索岭南园林如何通过花木雅集塑造江南风景意象提供了线索。
 
据此,笔者将对杏花相关诗文及其诞生情境进行解读,论述杏林庄之杏如何由杏林医道的寓意,随着杏之实景南迁,被杏花雅集活动赋予江南风景意象,并最终在实景中和纸上得以传播与延续。
 
1“杏”之本义:杏林医道

岭南亦有杏林庄杏花雅集中的江南风景意象塑造
 
杏林庄旧址位于珠江南岸的花地(今芳村)[10],为城郊别业园(图2)。园林规模较小,建有藏春阁、蕉亭、竹亭、荷亭、厅堂、斗室与丹灶房,以游憩和集会功能为主(图3)。

园主邓大林在1838年继承了父业药行佐寿堂,因此杏林庄园名并非源于园中有杏,而是以杏赞颂主人医德医术。据邓大林《自题杏林庄》序中述:“楚江上公赐以岭南亦有杏林庄额,因渡烟雨通津,拓一弓地以安丹灶,名曰杏林庄。”楚江上公(爱新觉罗·奕湘,时任广州将军)曾在《杏庄题咏》初集首序论及“且其先君子留贻佐寿堂良方妙药,活人无算。爰书岭南亦有杏林庄扁额赠之。”又如张维屏在第二则序言记:“丹药济人有如董奉,此庄所以名杏林也。”[1]况且,岭南本不产杏,在无杏之地名杏,恰恰凸显主人的道行,且彰显其地域身份。
 
因此,1844年吴时敏曾在《杏林庄竹亭记》中特意说明:“明知杏之不产于岭南,何故名之……即物以流示雅意,非指是物为专美也,正惟名以名、而不物于物,则此之一花一卉,皆可作杏观也。”[11]可见,在杏林庄营建初期,“杏”一词并没有物与景的含义,而是被用以称颂如同董奉杏林的医术与医德。而奕湘之匾“岭南亦有杏林庄”,为杏林庄拓展“岭南”以外的地域风景意象埋下伏笔。
 
2杏义之变:杏物南迁
 
因天时、地利与园主精心栽培,杏林庄之“杏”新增了物的含义。据《杏庄题咏》第三集园中“记杏”匾所记“乙巳年六月,何灵生孝廉赠杏一株自京带回羊城”[12],以及1851年刘庚记“何氏孝廉船,公车返故里。归装载杏花,两株压行李。一株自种之,根短未及咫。一株贻邓君,阅今七年矣。”[13]可知1845年何瑞芝赠送给园主一株源自京城的杏树,最终在1851年开花。
 
杏树之所以能成功栽植至开花,与当时的气候条件与种植环境相关。杏喜光、耐旱但不耐涝,各类土壤均可生长,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50%~80%。在北方与江南地区,杏开花时间一般在3—4月,适宜的开花温度在8℃以上[14-15]。据竺可桢绘制的《一千七百年来世界温度波动趋势图》,诗集中记载杏花开放的1850—1864年,大体气温相对较低,合宜的气候条件有可能促使杏树在岭南生长与开花,且花期较江南更早。
 
再者,园主人收到杏树时没有因“岭南无杏”的固有知识而随意栽植[16],杏树备受园主人的重视,被精心栽培在合宜位置,具备适合的光照、水分与土壤条件[16]。据1851年《杏林庄杏花诗》初集中邓瑶诗“怪底杏花开阁下”、吴时敏诗“独有藏春开画阁,出墙瞥见一枝花”、何瑞榴“杏在橘井之西”等记载,可知杏树栽植在园中建筑藏春阁下、橘井之西,并靠近丹灶和竹亭。而藏春阁位于园林的中心位置,是园中最重要的会客建筑,时常举办重要的雅集活动(图3),丹灶和橘井也是园中宾客常至的场所。栽植位置的精心选择体现了园主对杏树栽培的重视。
 
杏首次开花后,因雅集宣传,园主的外地友人再次赠杏,园中杏树增多。据“记杏”匾:“壬子年五月十二日,许小琴少府赠杏十余株由安徽移至羊城仅存一株又杏核六枚种得一株;壬子年七月二十日,陈兰浦孝亷赠杏二株由江南带回羊城仅存一株又杏核二十三枚种得二株;壬子年七月二十四日,奕楚江上公赠杏核三十四枚由京都寄至羊城种得二株。”[12]1852年,杏林庄获赠江南杏树10余株、杏核29枚;京城杏树1株、杏核34枚。至1854年,连同1844年所栽杏树,共种活最少8株杏树③。在此过程中,杏林庄的“杏”从无到有,从原本杏林医道之义增添了“物”之义,为江南风景意象的塑造创造了实景条件。
 
>更多关于江南风景意象塑造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