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所依赖理论的后工业景观改造设计概况———以北京77文创园为例
2.1园区概况
77文创园坐落在北京市东城区二环内美术馆后街77号院境内,园区原址为北京胶印厂,属南锣鼓巷历史文化片区,与公园隔街相望的是中国美术馆、三联书店,向西的北大红楼遗址,向南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向北的中央戏剧学院,是艺术人才高密度集聚的地区,直到2012年9月,在原址上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经细
2.2改造内容
2.2.1入口空间。园区出入口位于东侧,出入口标志明显、具有特色,但出入口空间相对较小,大门口有少量的车辆靠边堵于标志旁,经调查发现,四周没有设置禁停标志,使入口空间总体风格看起来阴郁、缺乏吸引力。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应在入口处设置禁停标志,特别是在人行道入口,使入口空间打开,给人以开阔的视觉;其次,采用锈钢板和暖色系涂料,入口空间设置座椅等可供短暂停留休憩,通过视觉的改变营造更活跃的氛围,既能凸显77文创美术馆的典型符号,又能让人休憩变成拍照打卡地。
2.2.2内部功能。给人们提供一个互相沟通的地方,增强对地点的依赖感。从园区布局看,各功能区独立设置成一组,除具有办公功能外,同时也承载游览消费功能,现根据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造意见:77文创园建筑多为办公区,功能布局上将配套服务区和公共交流区呈点状分散在办公区内,由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将办公区与其他区域组织起来,并根据不同条件自主调整空间功能、形态,使空间的持续使用效率提高,并产生较可观的文化经济效益。
2.2.3交通流线。因公园内通车场相对狭窄,且仅有一个,故采用分时方式对车辆驶入进行人工控制,确保公园文创工作者优先停车,园区入口位于东侧,南、北2条贯穿大、小庭院的街巷通道限制车辆通行,因道路系统相对简单,交通流线整理时,应更多考虑对交通中转折处进行处理(见图3),因迎面经过比较拥挤,对引导交流行为不利,经过布置交通转折后,使人们视线范围缩小,人与人的关系由一个单独的人转变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人,进而促成交流行为。
3基于场所依赖理论的后工业景观改造理念———以北京77文创园为例
3.1营造场所精神
协调场所空间与融合场所要素,一方面要求场地适当保留空间开敞状态,并划分和拓展大空间,同时也以此为基础加以修饰性改造,艺术性的处理实现了新旧间个性和共性的共存,杜伊斯堡北部公园的广场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对废弃材料进行再利用,改造为金属广场,不仅保留了废弃场地上的工业材料,还突出了工业的主题[4]。
3.2促进公众参与
后工业景观改造中需要向原厂区职工、周围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开展工业遗产价值宣传,确保居民拥有说话的通道和参建的权利。并积极鼓励有关人士主动参与施工,增强景观建设和市民及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为工业文化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保持本地居民原有生活状态,注重游客和本地居民的情感和体验,注重大众参与、互动、分享的空间感受,同时实现传统和现代相容、人文和自然辉映。
3.3打造空间体验
景观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兴趣爱好,景观空间感知“点、线条、面”相结合,从这3种基本空间形态出发,通过5种基本感官对场地有较完美的感知后,用户会依据个人偏好、记忆点来选择活动体验,由外来者身份变为参与者身份并融入到场所中,以此继承后工业景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