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域视角下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究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的背景下,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四五”规划,立足乡村产业新特点与行业新需求,梳理了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发展现状。围绕设计、艺术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通过参与式情境模拟教学法、混合式虚实交互教学法、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方式,构建基于乡村工匠、山水画匠、田园花匠三大教育场域的教学模式,通过探索新时期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实践的新路径,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借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近年来,为顺应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战略实施的新趋势,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根据教育部全面实施教育质量改革的要求,景观规划设计教学重心逐渐转向乡土遗产保护、乡村美学塑造与人地关系协调等方面发展。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202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了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规模增加、质量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等人才培养目标[1]。
近日,国家乡村振兴局等8个部门进一步提出关于推进乡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新时期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2]。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培养更多懂技术的“田秀才”、善管理的“乡创客”和有经验的“土专家”,需要提高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景观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为服务于国家战略,面向新型产业发展,景观规划设计课程需要通过教学实践强化每位学生乡村振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倡导从课堂到田间的教学改革趋势。研究以布迪厄场域理论为研究视角,探索新时期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实践的新路径,以期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实践借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现状
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素养交叉融合的应用学科,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重点在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让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回归具体场景和教学实践,才能实现由理论知识向核心素养的转化和内化。从国内研究来看,李雄等[3]回顾改革开放以来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认为我国风景园林教育存在体系不完善、发展不均衡与行业发展不密切等问题。
谭雪红等[4]开展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园林类专业实训基地校园化的教学实践研究,刘燕等[5]根据新农科建设要求探索多元协同发展新道路,杨琼飞等[6]基于二十四节气探索“建农地、引农时、仿农事”的人才培养模式,许晓玲等[7]基于双创背景开展风景园林研究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钟姝等[8]进一步阐述了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产学研融合实践策略,李理[9]基于段义孚地方空间思想提出景观设计教学应更注重“空间关系思维”的训练。
总体而言,传统以静态观察和形式训练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得景观规划设计教学普遍存在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有差距,这将直接导致高新技术难以落实到农村生产一线,高校专业人才难以适应农村岗位等问题。教育场域视角下景观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是实现新农科内涵特征建设目标的具体实践。


2教育场域理论的概念内涵及应用策略
教育场域(Educationalfield)是指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其他教育参与者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以知识(Knowledge)的产生、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依托,以人的发展、形成和提升为主旨的客观关系网络[10]。场域是社会个体进行社会实践的场所,布迪厄最早通过场域、惯习和资本的理论阐述了多元行动者在社会实践中彼此塑造和动态构建的关系,并把它作为分析工具广泛地运用于社会学研究中。在特定场域中,不同的行动者自身已有的惯性构建社会空间,不同的资本在场域中通过社会实践进行积累和循环,客观资本和主观惯性成为引发场域运作和转变的媒介和动力[11]。
近年来,教育场域理论逐渐成为分析教学活动与教育现象的新视角,并通过场域生成逻辑指导教学实践的改进[12]。教学实践是师生之间互相影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师的教学场域、学生的学习场域以及在不同场域的交互中形成的实践场域。教育场域视角强调从社会关系及其互动的角度分析问题,通过分析资本、惯性等因素的相互作用与转化机制,阐释教学实践的发展和运行规律。研究将教育场域作为一种通过社会实践和田野调查而生成的驱动力,还原景观规划设计课堂互动教学的问题和成因,培养学生建立“空间关系思维”,提高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质量。
3多场域情境化教学实践模式的探索


为了培养学生尊重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大国工匠精神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需要构建从理论知识到专业能力,再到价值素养的培养体系和教育场域。从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出发,尝试“做中学”(Learningbydoing)的教学方法。基于教育场域框架将课程内容分为场地分析、方案生成及技术实现等实训模块,设置特定时空场域,以开展深入扎实的田野调查。在将抽象景观规划知识归类于不同教学模块的同时,引导学生从理论知识的记忆学习向知行合一的探究式学习转变,探索多场景情景化的教学实践模式(表1)。
3.1基于情境模拟场域,培养乡村工匠
乡村工匠的教学场域强调对学生文化资本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新的认知情景中对其进行灵活运用,解决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实现理论知识再生产。参与式情景教学以不同的景观节点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的载体,贯彻“两山”理念,引导学生到农村实地开展基层实践活动,结合学科综合性特点,在认知层面和空间行为上进行螺旋构建和正负激励,在第二课堂中实现学生对自然、经济、社会等空间场域的田野调查与信息提炼,增强课程实践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充分挖掘乡村工匠的教育目标、学科价值、科学精神以及人文关怀。
通过参与式情境模拟教学,使学生成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知识建构者,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捕捉现象、收集资料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以文化场域作为教学实践的起点,梳理景观要素和风格生成背后的地域文脉,结合时代背景总结社会文化和空间需求。其次,通过自然场域要素的叠合分析,获取全面的环境本底信息,并对现状卫星影像和实地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地理环境和生态资源等专项分析中总结现状设计条件。最后是场域联系的建立,根据景观要素的空间联系及再生产整合教学知识链,将已知环境本底信息与其他子场域信息相联系,进一步衍生出问题探究与功能分区,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效延伸。课程通过引入参与式情境模拟教学,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3.2基于虚实交互场域,培养山水画匠
山水画匠的教学场域以空间思维创意为核心,课程通过景观美学原理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要求学生掌握乡村微景观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进阶设计技能。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课程实训体系下,基于多层次的混合式教学场域,绘制美丽乡村新画卷。探索教学资本的虚实转换,融合数字化虚拟技术于景观规划课程教学,运用互联网思维赋能重构课程生态,实现教学资源过程化、实践化、多元化的虚实相生和教学资源的虚实转换。构建高互动教学场域,推动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模式共同探讨,实现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课程结构的深刻变革。
以教学资本的虚实转换为目标,探索场域交互和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在实景教学场域中,建立景观美学评价体系,提高场域的景观设计及功能性,通过对村容村貌与景观构造等技术层面的探讨,深化学生对景观规划原理在乡村人居环境建构中的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在数字教学场域中,将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与实操环节,发展智慧网络教学,推动学科多元发展融合,通过数字化景观改变传统设计认知的机械性和平面性,强化学生对空间的认知能力和形态把握能力,引入参数化设计概念,运用软件延伸思维,深化景观设计的逻辑性,提高课程教学成果质量。在虚实场域交互方面,基于互联网资源共享性推进课程教学多学科融合多元发展,通过专题式教学内容框架贯通多个交叉学科的知识点,在教授传统景观技术的同时,探索学科多元发展新道路。
3.3基于任务驱动场域,培养田园花匠
田园花匠的教学场域要求学生掌握园林植物识别和种植设计的技能,注重生态保护观念和社会参与责任的培养,以新农村家庭园艺应具备的能力素养构建课程培养目标,开展田间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聚焦乡村植物保护与栽培,依托实际项目的任务驱动,让学生体验田园花匠的工作过程,以专业所长助力乡村庭院景观小品布置。依据学科优势和实践经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增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的双向互动。通过实施农业行走教学,培养学生对花卉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加强学生农业体验,培养学生的爱农情怀。
在教学环境和氛围上营造真实场景,通过生态修复、种植设计、花境营造、家庭园艺等规划实践,将园林技能广泛地应用于乡村发展。宏观层面,以生态修复和空间塑造为载体,培养学生对大地景观、棕地再生、生态基础设施等景观生态学的空间规划,增强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理性的生态保护观念;中观层面,通过深化产教联合,实现学科的跨界融合,结合项目式教学强化学科知识的延伸研究,加深对专业相关行业的了解;微观层面,通过参观学习、专题讲座等方式,在教学中开展家庭园艺植物调研、家庭园艺疗法探索等实践活动,推进学生整体性认识与综合能力的发展。
4结语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现代空间发展观念和地域文化意识的增强,本教学研究围绕设计、艺术和生态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通过参与式情境模拟教学法、混合式虚实交互教学法、项目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方式,构建基于乡村工匠、山水画匠、田园花匠三大教育场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为重点,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出发,将不同绿地作为开展自然教育的载体,通过建立系统景观美学评价体系,在有效规范及提高场域景观设计的同时,突出工匠精神培育的鲜明导向。研究拓展了景观规划设计课程的育人维度,推动产学联动的工匠培养,有助于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提升了自然场域的景观功能和体验感,使得课程建设与工匠培养有了实施抓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