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体验的定安县儿童公园规划设计
曾健琴1,宫春亭1,2*
(1琼台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1127;2海南省儿童认知与行为发展研究重点实验室,海南海口571127)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用地的过度开发,导致自然中适合儿童活动的区域越来越少,儿童对自然的感知力减弱,越来越多的儿童依赖电子科技来了解外面的自然世界,从而患上“自然缺失症”。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探索自然、体验自然,加强对儿童自然体验行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打造基于自然体验的儿童公园至关重要。基于此,阐述了儿童心理行为和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概况,并以定安县为例,探讨了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措施,以供参考。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观察自然、接触自然是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自然体验式的儿童公园,能让孩子们更好地探索自然、体验自然。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2019年我国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提高对自然教育的认识,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和行为。目前,我国真正的儿童公园很少,大多是采用传统的“范式”设计理念,通过设置游乐设施形成儿童游戏空间,缺乏对儿童自然体验的考虑。本研究以定安县为例,在儿童公园设计过程中,强调在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基础上,从满足儿童自然体验需求出发,优化设计细节,使儿童融入自然环境中,重建儿童与自然的联系。
1儿童心理行为概况


儿童心理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的行为、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等[1]。儿童心理行为与所处环境、教育程度息息相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道德教育的引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儿童的心理行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改变。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0~18岁的人群属于儿童,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作为年龄划分依据,总结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2](见表1)。
2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概况
2.1定义
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强调儿童与大自然的互动,为儿童创造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空间,让儿童能在公园中体验自然、感受自然、接触自然、热爱自然[3],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好奇心和冒险精神,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4-5]。
2.2特征
2.2.1空间自然性。活动空间的自然性是进行自然体验的基础,活动空间中的自然元素越多,体验感越强。在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设计中,以为儿童提供安全场所为前提,利用周边的植物围合及铺装设施来保护儿童的安全。儿童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方式是感官刺激,空间的自然性和趣味性能吸引儿童注意,利用多样化的景观造型和色彩丰富的儿童空间,满足儿童对自然体验的需求[4]。2.2.2自然互动性。自然互动性是核心,强调儿童在自然场地与自然的互动性,利用空间中的自然元素,如木材、石材、水、植物等,建立儿童与自然的互动形式,创造娱乐性空间,有助于锻炼儿童创造性思维[4]。
2.2.3教育功能。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不仅要有趣味性、互动性,还应具有教育功能,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知识,寓教于乐,可通过环境营造和景观设计向儿童传递文化知识。
3.定安县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海南省定安县定城镇映斗路,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充沛。项目场地整体呈三角形,地势平坦,西侧为商业住宅区,东侧为商业片区,附近有“护苗”主题公园,周边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人流量多。
3.2设计构思
通过打造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增进儿童与大自然的互动联系。将自然界中的元素充分运用于设计中,提取森林中山脉延绵的曲线元素和木桩的圆形元素设计场地,曲线构成场地的道路,圆形构成功能分区。整体布局以自然体验为主,将场地与环境充分融合,形成极具童趣的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
3.3总体设计
公园场地面积5968.5m2,其中,水体面积115.7m2,占比1.9%;停车场面积200.7m2,占比3.4%;场地绿地率69.9%。


3.3.1景观结构。构建“一脉、两轴、多节点”的空间布局(见图1)。“一脉”———环形道路,串联主入口和功能区;“两轴”———主要景观和次要景观,主要景观分布于中心游乐区域旁,次要景观分布在次入口旁和场地边界;“多节点”———围绕功能区分布,形成多个景观节点的游戏体验场所。
3.3.2交通流线。道路布局整体曲折婉转、平滑顺畅,呈环绕形,呼应“森林”主题。道路分为一级道路和二级道路,一级道路连接主入口,串联功能区,根据公园设计规范,主要道路宽4m,道路为硬质铺装,选用透水沥青混凝土和磨砂砖材质,可用作消防通道,周围种植区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二级道路连接次入口,将各个功能分区与主路连接在一起,增加了公园的可达性和儿童探索自然场地的互动性,道路宽2~3m,材质多为石子和地被。


3.3.3功能分区。根据地形和儿童自然体验的要求,可划分为入口体验区、核心游乐体验区、探险体验区、亲水体验区、植物体验区、自然课堂区、休息区7个功能区(见图2)。每个功能区通过道路串联起来,形成统一的整体,并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行为和儿童自然体验的需求进行设计。
(1)入口体验区。主入口设置公园标志和种植池,起到集散和观赏的作用,次入口设置景观雕塑和花园,用来吸引儿童。入口区景观功能主要是用以展示自然和提供休息的场所,供儿童在此聚集和观赏。
(2)核心游乐体验区。服务的主要儿童群体为0~3岁的幼儿和3~6岁的学龄儿童,空间需求为打造儿童与家长合作感知的场所。场地内放置互动设施,如镂空结构的蚂蚁雕塑,儿童通过爬行可以到达蚂蚁雕塑内部,向外可以观赏到周围的自然环境,也可以设置爬行玩沙区,放置木质通行管,儿童可在里面穿梭,增加游玩的趣味性,促进儿童与自然产生互动。同时,选择塑料、防腐木等软铺装材质,活动区边界设置树池,结合花卉布置,给家长提供看护区域。
(3)探险体验区。服务的主要儿童群体为6~18岁的青少年,空间需求为打造具有冒险、挑战和创造性的场所。通过在较宽敞的场地设置爬网、攀爬架、转转乐和趣味滑梯等设施,给儿童提供探索、创造性的空间。地面以草坪和土壤为主,便于儿童活动。儿童游乐设施充分考虑儿童的空间尺度,将场地与大自然相融合,运用感官去感受自然,增加儿童的自然体验。
(4)自然课堂区。设置文化展示区和自然展示区,文化展示区通过展示海南地区本土文化特色、符号、语言和特色服装等,促进儿童对本土文化的了解。自然展示区通过设置景墙和交流互动桌椅,让儿童能在此聚集学习、观赏及交流。
(5)亲水体验区。场地设置生态水池,增加儿童与水的互动性,形成儿童体验自然的亲水场所。水池周围设置旱喷设施,增加游戏乐趣。水边放置石块、蘑菇小雕塑、鸟巢水上平台,并种植水生花卉,能增加空间的自然气息和趣味性。为了提高儿童游玩的安全性,水池边应设置防滑石,避免儿童滑倒。
(6)植物体验区。设置在场地边界,通过种植密林、花园来营造景观。边界种植区内放置鹿、羊动物雕塑,丰富景观层次;花园内放置能放大自然界声音的喇叭设施,丰富儿童自然体验的方式;密林区内放置仿生游戏设施,树上挂置风铃,儿童在林间穿梭可以聆听风铃声。
(7)休息区。通过设置休闲座椅、廊架、亭子等,为家长和老人提供休息场所,同时,在每个儿童活动场所均设置休息区,方便家长看护儿童,确保儿童安全。将廊架设计成叶子或花的造型,增添场地的自然氛围。休息座椅选用防腐木材质,能够自然融入绿地环境中,与树木和草坪相得益彰。
4结语
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行为差异,从儿童需求出发,打造儿童与自然亲密联系的场所,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途径去感受自然,同时,增加空间中的自然感,发挥自然的互动性和教育功能。通过建设自然体验式儿童公园,能为儿童提供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促使儿童能更好地体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