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立

   2025-01-17 吕艳东0
核心提示: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创新高层次人才,对我国农林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物学专业研究生为例,分析了农林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科研训练全过程,
基于思政教育引领下的农林类硕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建立
 
摘要: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创新高层次人才,对我国农林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物学专业研究生为例,分析了农林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提出将思政教育融入研究生科研训练全过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而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建立多元化、全过程评价体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农林类高层次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1]。针对此目标,教育行政以及相关部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科研〔2020〕第9号),着重指出博硕研教育的重心是培养具备尖端技能与创新思维的尖子生,着力推进教育革新活动,普遍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技术。在主持的科技工作者座谈会上,他饱含厚望地接见了科研群体与技术专门人员,期盼其秉持历史使命感,坚定地追求科学技术前沿、经济发展中枢、国家创新需求以及群众福祉,不断挖掘科技进步的广度与深度。
 
伴随我国农业面临的结构性变革与高级化改造,即由传统向现代化乃至生态化农业的升华,在这关键时期,增强农林学科研究生的科学研究与创造力,实质上是唤起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精神号召和使命感,激发他们内心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热忱,培养他们敢于面对挑战、勇攀高峰的农业科研热情,并激励他们立志投身于确保粮食安全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中,为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2]。
 
 
研究生培养不仅要优化知识体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更要突出“立德树人”,培育具有责任担当精神、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对研究生的思政教育不仅要通过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建设,也要将思政教育外延到科研训练和实践教学过程中[3]。高等农林院校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层次人才,农林类专业是对实践技能要求非常高的学科,“科学实践出真知”,足见实践对于理论知识认知的重要性。而科研训练是培养农林类研究生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通过科研训练逐步提高研究生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农业发展和农村振兴培养优秀的青春力量。但是科研思政是目前农林类研究生培养比较薄弱的环节,因此,将思政教育融入科研训练中,全面提升知农爱农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积极响应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加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1农林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物学专业研究生为例。
 
1.1学业情况分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作物学专业研究生培养采取学分制度,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包括课程总学分(不低于31学分)和必修环节5学分(开题报告1学分,中期考核1学分,学术活动2学分,实践环节1学分)。所学课程为:公共学位课(9学分),包括硕士第一外国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公共必修课(1或3学分),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和英语二外(非英语生选),专业学位课≥16学分,对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方向的研究生,包括科技论文写作、高级植物生理学、作物生态学、作物高产理论与实践、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讨论、作物栽培研究法、高级耕作学课程;作物遗传育种学方向,包括高级作物育种学、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作物育种seminar、分子遗传学、作物抗病虫性遗传和育种等课程;专业选修课(≥6学分),主要有高级植物营养学、作物生理学研究进展、高级生物化学、作物化学调控原理与技术、细胞生物学(双语教学)、SPSS软件应用、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试验设计与抽样调查、作物育种研究法、仪器分析等课程;必修环节(5学分),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环节。经过近4年研究生学业成绩统计分析表明,全部学生均能修满学分,平均成绩在85分以上的人数占43.5%,75~85分的人数占28.4%,60~75分的人数占28.1%。大部分学生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1.2近3年发表文章及主持的研究生创新项目数量统计

年发表文章及主持的研究生创新项目数量统计
 
研究生发表文章的数量、期刊级别以及主持研究生创新项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通过对作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近3年发表中科院分区3区以上的SCI收录的文章数量、CSCD、CSSCI收录的文章数量、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文章数量、校级研究生创新项目和院级研究生创新项目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年共发表中科院分区3区以上的SCI收录的文章53篇,以2022年发表文章数量最多,达到24篇;CSCD、CSSCI收录的文章数量共为74篇,以2021年发表文章数量最多,达到35篇;发表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文章数量共183篇,以2021年发表文章数量最多,达到71篇;主持的校级及院级科研创新项目各49项,均以2021年主持的科研项目最多,均为22项。
 
1.3就业情况分析

就业情况分析
 
近4年研究生毕业就业情况统计表明(表2),能够在当年签署就业协议的人数比例在22.2%~35.4%之间,就业单位基本上为涉农科研院所或企业单位,其中2021年签署就业协议的人数比例最高,2022年最低;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人数比例在29.0%~44.4%之间,
2022年和2023年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人数较2020年和2021年明显增多,这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影响有一定关系;这4年就业率在80.7%~88.9%之间,其中2023年就业率最高,2020年就业率最低;攻读博士研究生的人数比例在14.8%~19.4%之间,2020和2021年考博率高于2022年和2023年。
 
2基于思政教育引领下的农林类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2.1思政教育在研究生课程中的应用
 
首先按照黑龙江省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标准,完善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任教主管需端正教育品行,政见坚毅,心怀祖国,思想进步,眼界开阔,自我约束力强,品行端正,重视身教表率,擅长萃取教材内培养素质的关键要素,具备深厚的教学旅程和显著的教学效果。教研团队至少3名成员,构成合理并全部参与实质性的教学工作。团队成员认识到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能力,积极加入思想政治元素融合课程的教学革命,确立集体备课及教研机制,并寻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课程总体目标建设。鉴于每门学科都有其独特的属性、特色与学习者各异的特点,应恪守“四面八方”的理念来设定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要与学校的整体教育愿景及专业培养方案相契合,同时具备鲜明的特点。而且,教师需根据教案设计、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质等关键因素,精心选择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着力点。在讲授、讨论、实践及评价等教学环节,须将政治思想教育的中心理念与要素融会贯通,保障其自然契合且避免枯燥呈现。

科研训练驱动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最终,要注重多元化的政治思想教学手段,利用启发式教学、探索式学习、案例分析等多方法,引领研究生确立全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科学的学术立场。同时,推动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通过创新的呈现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实效性。思政教育在研究生课程中的运用如图1所示。
 
2.2科研训练驱动下的创新能力培养
 
以4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引领,以学科为单元,建立一套完整科研训练项目,包括科研活动(课题选题、课题设计、课题实施、试验项目指标测定、数据统计分析、科研工具软件的运用、试验进展汇报、前沿动态报告、文献汇报等)、写作训练(文献查阅、SCI论文撰写与修改、SCI期刊选择与投稿、研究生创新课题的撰写等)、团队协作(学科内研讨、学科间交流、经验分享、文献分享等)等,激发研究生科研内驱力,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3思政教育在科研活动中的运用
 
科研活动的参与程度反映了当代研究生的科研素质。科研活动通常包括撰写与发表论文、获得科研奖励或创新发明、参加学术会议、作学术会议报告、投递会议摘要或墙报、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撰写课题标书、参加各类科技竞赛等。以往在研究生参与以上科研活动形式时,大多数研究生认为撰写与发表论文是首要任务,而忽略其他形式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因此,在科研活动的各项内容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核心理念,围绕“农耕文化”“农情政策”和“农学精神”三大焦点,通过文化传播、政策解读、农学名家事迹分享、农学大家引领、导师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将思政教育始终贯穿于科研活动全过程,加深研究生对知农爱农的理解和体验,激发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学农强农兴农远大理想和“顶天立地”农科人特有的精神特质。
 
2.4思政元素在“文献阅读分享”中的融入
 
高水平的科研文献是研究生创作的源泉,研究生在阅读文献时,不仅要读懂文献本身所涉及的科学研究目的意义、试验设计、结果分析和讨论等部分,更要了解文献背后的故事。每一篇文献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位科研工作者辛勤的汗水。通过文献背后的科研经历,激励研究生们在科研道路上要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因此,研究生在作“文献阅读分享”时,不但要讲清楚文献的主要内容,而且要梳理好该团队的研究历程。在梳理研究经历的同时,研究生们更能了解到研究方向的确定、科研热点选择以及会遇到哪些困难等,这将给研究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带来一定的影响,对于毕业后的定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建立多元化、全过程评价体系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绝大部分地方高校通常依据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和发表在何期刊上等定量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4]。本研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在研究生入学到中期考核到毕业答辩前整个环节,通过科研训练参与情况调查与记录、参加竞赛、申请研究生创新课题、发表论文等定量评价,结合调查问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互评、学生反馈、课题汇报、思想动态汇报等形式进行定性评价,对研究生培养采取全过程评价体系。此外,注重持续调整和优化评价方案,使之成为真正有效的评价体系。
 
4结语
 
自“十三五”至“十四五”以来,黑龙江省农林类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对于农林类高校及科研院所而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以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基本原则,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需要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硕士研究生。因此,提出构建一套适合农林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科研训练项目,将思政元素贯穿于项目始终,多维度进行思政教育,以学农爱农为农为主线,使研究生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参与到科研训练项目中,以沉浸式学习方式切身体验科学研究的魅力,激发科研创新内驱力,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涉农高层次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领军人才和扎根乡村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后备军。该研究成果将有效深化我校涉农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同时也为农林类兄弟院校思政教育与科研训练相融合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