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教育视角下观光温室景观设计的探析
摘要:近年来,城市化飞速发展,摩天大楼迅速崛起,儿童学习课业繁重,父母工作繁忙,以及电子产品的诱惑等种种原因,使得人们困囿于城市之中,导致人与自然的割裂感越来越明显。针对这种现象,“自然教育”这一观念随之兴起。它强调人们回归自然,与自然建立联系,接受自然教育。现阶段自然教育在国内已经有所发展,但是以自然教育为理念支撑的观光温室设计非常缺乏。本研究分析了在自然教育理念下观光温室景观设计的原则与应用,提出将知识科普、手工体验、体能训练、动物、植物等内容融入景观设计中,塑造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景空间,以此来缓解儿童自然缺失的这种现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1背景
1.1后疫情时代
兴起的周边游随着疫情的放开,旅游业正逐步恢复到以往的活力。3年疫情使得旅游形式有所转变,从远程到近程、从追求形式到注重内涵、从公共交通到自驾、从商业到自然的转变。这些转变带动了城市周边旅游的发展,它具有距离近、风景好、人群少等优势,这使近郊旅游受到越来越多80后、90后的青睐,为在城市中繁忙生活、压力过大、时间紧张的人群提供了旅游条件。


现阶段,很多家长旅游观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注重游玩的意义,从以前的“纯游玩”向“玩中学、学中玩”方向转变,旅游与自然教育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然教育作为载体因其灵活性,可附加于多种项目之上,所以通过旅游、游玩接受自然教育的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1.2“大自然缺乏症”的提出与兴起
和父母那一代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小孩可以说是非常幸福了,拥有优越的教育资源、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现在的小孩看似什么都不欠缺,却严重缺少了与大自然的联结。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由于种种原因与大自然脱节,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除了繁忙的功课,就是上不完的补习班,娱乐消遣也被电视、平板、手机等电子产品所禁锢,束缚了孩子的灵性,变成了所谓的“塑料儿童”。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将这种儿童与自然分裂的现象称之为“大自然缺失症”[1]。


根据《城市孩子与自然亲密度的调查报告》中发现:孩子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超过1h的仅占31.88%,其中北京孩子户外活动时间超过1h的仅占23.34%,居于榜末。此外,还有11.27%的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几乎为0,每天户外活动时间超过1.5h的孩子仅占15.34%。孩子每天花在电视和其他电子产品上的时间超过1h的占18.61%[2]。由此可见,我们的孩子正逐步变成“宅童”。自然的缺失已经造成了儿童肥胖症、近视眼、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易怒等等一系列心理、生理上的问题,这应该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因而,自然教育越来越流行,很多父母和学校也开始重视自然教育,引导孩子亲近自然,探索自然。
2自然教育的概念与发展
2.1自然教育的概念
古今中外,许多的文人、学者对自然教育有着不同的理解。中国的自然教育最早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上,如《道德经》中老子提出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中国教育之父———蔡元培崇尚“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提出要在自然环境中教育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理论”,在生活和自然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3]。西方的自然教育是在西方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近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很大。
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理论,重视人的天性和理性的发展,从体育、德育、智育三方面协调发展,成为西方自然教育的萌芽;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自然的发展,成为西方自然教育思想上的奠基者。其中,以卢梭的教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是自然教育的里程碑。他强调对“人性”的尊重,主张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人为教育和事物教育要服从自然教育的思想。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认为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都需要在自然中得到培养,同时还承认游戏在儿童发育中的价值[4]。由此可见,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为人是属于自然的,应该回归自然,顺应人的自然天性,是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本研究通过对东西方自然教育的挖掘和分析,并结合中国现代教育背景,认为自然教育是:以生态自然为背景和工具,以动手体验为主要方式,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育为目的,引导儿童学习自然、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有目的地培养儿童的活动,远离钢筋混凝土的“都市森林”,真正融入大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2自然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
国外的自然教育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开始萌发,发展起步较早,理念相对成熟。在美国教育中有一种风靡了一百多年的教育方式———4H教育(4H:Hand、Head、Health、Heart)[5],注重手、脑、身、心的协调发展,“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所参与的活动也不同,鼓励儿童和家庭一起探索自然,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把户外作为主要的学习领域。众所周知,日本很注重教育,所以很早也就开展了自然教育,现阶段已有超过3700所的自然学校。这些学校不仅关注自然教育,还将日常生活、社会问题等各个不同领域与教育结合起来,全方位锻炼儿童的能力与技能,探索儿童的创造力。
在世界各国开展的自然教育中,德国的自然教育名列前茅,仅森林幼儿园的数量就达1500多所。他们的课堂是在森林里授课,大自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他们的玩具,可以激发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不管刮风下雨,即使-20℃的极端天气,这些儿童都会来到这间户外的森林“教室”学习,这恶劣的条件造就了儿童坚韧的性格、克服困难的能力,对儿童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些国家的自然教育都各具特色,对中国的自然教育起到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比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自然教育发展历程,我国起步相对较晚。随着《林间最后的小孩》书籍的传入和《城市孩子与自然亲密度的调查报告》的发布,这才使得自然教育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与反思。2014年8月,在厦门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6],吸引大量的机构与组织纷纷参与,还邀请到《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的作者理查德·洛夫分享关于自然缺失与自然教育的相关内容,此次论坛也成为中国自然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7],说明了自然教育由校外活动正式转变成校内教育的一部分。2019年4月,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8],里面首次提出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这标志着我国自然教育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自然教育事业经历将近10年的发展时间,在许多社会机构组织、企业和政府等群体的共同支持与推动下,我国的自然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前途一片光明。
3基于自然教育理念下观光温室景观设计原则
观光温室是集观光旅游、技术展示、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场所。观光温室一般位于城市与自然的交界处,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景点,近年来观光温室备受关注。观光温室可利用高新技术实现对室内环境的调控,可种植反季节和不同气候地区的植物,为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形式。观光温室景观设计中最大的优势是在游玩时不会受到外界条件限制,能观赏体验到不同主题、不同气候、不同产地的景观,可以更好地进行研学教育。将自然教育融入观光温室景观设计中是未来设计的必然趋势,为更好地将自然教育与观光温室相结合,须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原则。
3.1安全性
安全性是建设观光温室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身体比较娇嫩,并且辨别危险能力较弱、自我防护意识差,容易受到伤害。在温室景观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可能会对儿童造成伤害的潜在因素,如高差问题,防止高差过大,尽量采用缓坡的形式来表现,减少台阶,以确保儿童在游玩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难度过高、危险性强的游乐设施;地面铺装尽量采用防滑、防水、摩擦力大的材料;在植物选择方面,避免选用带刺、有毒的植物品种。
3.2互动体验性
互动体验性是检验温室景观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植物、地形、空间、道路、水和游乐设施等,增加互动体验活动,激发儿童的参与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3.3科普教育性
相对于博物馆的科普内容枯燥无味,游乐景观设计中的科普要生动有趣得多。比如,在文字表达上要幽默诙谐、浅显易懂、图文并茂,像讲故事似的把知识内容写出来。在表现手法上并不是只有单调、呆板的展墙去看,可以增加动手实验、制作等活动,或是利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让儿童更好地理解科普知识的内容。在科普内容与环境衔接方面,要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可以使儿童在游玩体验中更直观了解主题的意义,更沉浸在场景氛围里。
3.4趣味性
儿童对外界事物感知最直接的就是感官刺激,趣味性是在场馆景观设计中吸引儿童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时应多采用颜色明亮、形象夸张、丰富空间的表现手法,刺激儿童的视觉感官,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和积极参与度。
3.5场馆主题性
每个场馆主题鲜明,风格迥异,才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场馆主题是根据当地特色农业、生态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科技水平等多方面综合考虑确定的。现阶段,场馆主题大概分为:农耕馆、蔬菜馆、花卉馆、雨林馆、果树馆、中药馆、沙漠馆、萌宠馆、水科技馆和种子馆等几大类,涵盖内容十分广阔。可以根据不同主题场馆开展不同的自然教育,体验不同的实践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在场馆主题确定后,可根据不同场馆的性质设计每个场馆的IP形象,更好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激发儿童的兴趣。
3.6人性化
人性化设计指的是在温室景观设计中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功能、材质、造型、色彩等要以儿童的喜好为前提进行设计,让儿童有种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