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雨洪管理体系韧性特征提炼与现代水环境景观应用

   2025-01-28 翟立鹤0
核心提示:传统雨洪管理体系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和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应对人文与自然资源的统筹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其包含乡村环境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的特点,体现传统生态智慧。以我国北方寒冷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
显隐之美古今之智———传统雨洪管理体系韧性特征提炼与现代水环境景观应用
 
摘要:传统雨洪管理体系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和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应对人文与自然资源的统筹保护和综合开发利用;其包含乡村环境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的特点,体现传统生态智慧。以我国北方寒冷乡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具有地域适宜性的雨洪韧性系统,挖掘“显性”画卷后“隐性”的雨洪管理韧性特征,提炼传统雨洪管理体系的韧性特征,探讨雨洪韧性视角下的水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并付诸示范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城镇大开发前,由城区暴雨直接引起的城市水灾在我国很少发生;大开发之后,因局部暴雨所引发的城市洪水不断增多,成为了防洪工作的主要挑战[1]。传统村落水环境景观是在水域基础上营造出的人工景观,是结合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对水环境进行设计及改造的行为。营造水环境景观是为了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引导和控制自然景观资源,把握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创造出高品质的人居物质与精神环境。
 
生态智慧实践是基于对场地适应性能力利用的可实践生态知识不断容错的渐进过程。需要对积累的宝贵财富进行研究、挖掘、继承、深化和发展,为当今城市雨洪管理实践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2]。
 
1传统雨洪管理体系韧性特征提炼
 
传统古村落蕴含丰富的雨洪管理利用的生态智慧。将传统古村落作为城市建设的韧性智库,通过乡村聚落空间的雨洪管理模式引导现代生态实践,探索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活结合的途径与方法。在研究乡村雨洪韧性系统时,综合考虑人文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并坚持其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的环境特点。遵循自然规律,研究具有地域适宜性的雨洪韧性系统,挖掘“显性”画卷后的“隐性”雨洪管理韧性特征。
 
1.1“适地”的生态雨洪韧性特征
 
“适地性”的雨洪管理体系特征,既包括了研究地域之外,也包含了地域内乡土能够适宜于该地域的“目标、策略、技术、措施和材料”,以及不同方法融合之后形成的能适应地域特征和要求的新方法体系。它是对适宜性相关理论和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运用的结果,用以描述能够适应地域分异性规律作用下形成的场地的选址与布局。
 
1.1.1基于防洪避灾的选址布局。借用地势,近水而居高的合理选址———山西省晋中市后沟古村。“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传统村落在宏观选址布局层面利用“高”的治水方略,体现在基于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进行村落空间选址,以实现对自然的全面性适应。强调枕山、面水和广阔的耕作腹地。枕山抵挡冬季寒风,规避洪涝之灾;面水行调温、灌溉之便;坐北朝南以获取良好日照,有利于植被水土保持、气候调节[3]。
 
1.1.2聚水防风的村落组织模式。依山就势,沟域单元的合理选址———辽宁省北镇市龙岗子村。该村落带状布局,随山势呈点状分布。有山地、平原、洼地3种地形,总体布局虽独立但也相互联系。建筑低矮紧凑,错列布局更利于采光通风,周围种植绿化带,能有效抵御冬季风,营造冬暖夏凉的气候。
 
1.2“水适应”的工程雨洪韧性特征
 
“水适应性”是生态适应性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水资源管理利用、旱涝灾害的长期斗争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水适应工程雨洪管理体系。
 
1.2.1“主动参与”的防灾减灾系统。“分级化灌溉系统”主动参与的防灾系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三家子村。三家子村依托地势,构建以多级沟渠护坡为核心的多级防洪防灾体系和多级保护调蓄体系,实现了“有雨不涝、无雨不旱”的理想状态[4]。在生产生活中融入防灾理念,充分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工程雨洪韧性。
 
1.2.2“自然做功”的导蓄治水体系。“多级分散、低技高效”,导蓄一体化的集中式治水空间体系———河北省沙河市王硇村。原王硇村地处太行山山顶地带,为了解决取水难的问题,王硇村沿附近山脚开拓了大量梯田。运用多级分散的策略,村民在各梯田面的底部挖凿蓄水池作为蓄水单元,与村内涝池一同收集雨水,行使调蓄功能。旱池是村内重要公共空间与精神空间,且密植树木以减少渗透和蒸发,形成了以街道为脉络、旱池为节点,向山下排洪的“分级导蓄”和“导蓄一体”的典型治水空间组织模式。
 
1.3“低影响”的社会雨洪韧性特征
 
1.3.1“分层级”利用管理。分级、分质、分时用水的水管理利用体系———济南市淤泥泉村。泥淤泉村地处济南市南部山区,基于所处的地理环境特征,创造了高度可持续的用水智慧:通过整体水系分布、渠道分流、坝闸布设,对泉水进行分级、分质、分时利用管理,形成“源头—传输—调蓄”的水利用体系,实现村落的“阶梯式用水”,即优先供给村民日常生活用水,其次供给农田所需的生产用水,最后供给优化环境的景观用水。
 
1.3.2“节约型”用水制度。村规民约、注重应用,形成节水意识———河北省井陉县于家村。于家村地处太行山腹地,石灰岩地貌,不易凿井,村民往往赖池而居。“池”是为收集雨水而在山坡地势低洼处挖出的深坑。村民们非常重视用水和节水,且制定了用水规则。清乾隆三十九年,《柳池禁约》被村民们刻于碑上,用来解决“用水”作为公共资源的困境,也成为了于家村传承几百年的村规民约。
 
1.3.3“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多数村庄采用的雨水管理方法是通过管道、沟渠等“灰色”基础排水设施快速将雨水从场地排出,但这在大雨期间易形成洪水。因此,如何打破以“末端治理”为主的传统管理模式,从源头进行雨洪管理,是当前传统村落生存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可引进低成本、低冲击的新型低影响开发技术(LID)于乡村建设之中,各地村落应积极探索低影响开发模式下雨洪管理的方式与方法,使村庄在面对自然灾害和污染时能形成自我保护以及自我净化体系。
 
传统雨洪管理体系的借鉴作用
 
2传统雨洪管理体系的借鉴作用
 
在挖掘和传承传统雨洪管理生态智慧的基础上,形成转译并在现代环境中推广应用,达到文化传递、价值塑造的目的。梳理总结村落中所蕴含的水生态智慧,挖掘提炼传统雨洪管理体系韧性特征,应用在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通过构建现代水环境景观转化体系,实现乡村弹性与渐进式的保护、更新和发展。
 
2.1生态智慧研学
 
生态智慧研学是将生态学思想、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教育的生态学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形成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使绿色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生态智慧理念与景观设计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融入人文关怀,共同营造园林水景观的生态美。
 
 
2.2创新技术方法
 
传统雨洪管理体系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和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体现了传统生存智慧和人们的价值取向。把雨洪管理技术融入城市设计之中,根据雨水径流组织空间结构,优化道路剖面建设绿色空间,结合雨洪设施塑造公共空间,探索水环境景观设计新范式,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生态效能,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2.3推广新型开发模式
 
积极推进以生态环境为指导的开发模式。以生态保育和环境整治为基础,以特色产业园为支撑,推进公益性强、盈利低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良好的产业有效融合,内化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新型开发模式具有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和可持续性高的特点,可有效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
 
3现代水环境景观韧性特征应用
 
研学背景下,为了促进研学教育,更好地发挥宣传和展示的作用,建设以融合传统雨洪管理体系韧性特征的生态景观研学示范为核心主题的示范基地,地址拟选定于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玉潭镇下辖村———友好村。以“白山黑水,木屋人家”为总体环境印象,合理利用原始地形地貌特征,塑山理水构建安全弹性的雨洪管理空间格局。
 
“白山黑水”是东北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的重要缩影,连绵起伏的山脉、广袤葱郁的丛林、蜿蜒流淌的龙江黑水、一望无垠的平原湿地,孕育了东北地域文化特色;“木屋人家”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基础,融入传统雨洪管理体系的技术手段,是东北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栖居范本。项目集雨水收集、传输、调蓄、净化和补给地下水等雨洪景观展示功能于一体,兼具生态治水智慧研学、传统雨洪管理技术挖掘、现代水环境景观设计思维创新等多元复合型示范。
 
3.1“源头”景观
 
3.1.1塑山理水,构建雨洪管理空间格局。通过山水地形构建,让自然做功,形成地表径流汇水,对自然降水进行收集。构建协同韧性的雨洪疏解格局,即顺应水文过程构建能够高效集约的缓释、消纳和转化的疏解雨洪的空间格局。从源头上对降雨进行时空分散和消纳,
从而消解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并提高对雨水资源的利用率。
 
3.1.2人工干预,建立建筑雨水收集系统。人为干预对区域景观的演变和生态系统的改善至关重要。建筑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作为补充水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先,来源充足,使用方便;其次,可缓解城市地下污水管道的排水压力,有效避免城市洪水的发生;最后,可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也可作为消防用水的备用水源。
 
3.2“输导”景观
 
从外围水源取水灌溉农田,适应河流水位变化,满足园地灌溉用水要求。在院落水景观表达上,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形成分级导水体系,全面导水灌溉,形成灌溉功能完备的水景观展示系统,打造与水相融合的多元化景观生境展示区。根据现代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成本、应用范围、能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当地材料与多种低成本材料相结合形成的雨水运输利用系统,满足农村园林及园林灌溉低成本、低能耗建设的需要。
 
3.3“调蓄”景观
 
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采用海绵城市等技术措施,充分布局院落内的水体、洼地等空间,延长疏浚格局中雨水的渗透和滞留。通过竖向设计实现对雨水合理的时空转化和旱涝调蓄作用。在促进雨水自然下渗过程长效发生的同时,利用蓄滞的雨水应对之后可能出现的干旱风险,将雨洪风险转化为资源优势。
 
3.4“冰雪”景观
 
“冰雪”景观作为冬季水景观的重要形式,在寒冷的东北气候中具有独特的魅力。结合冰雪景观建设的生态绿色发展要求,深入挖掘“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两大资源优势。
 
示范园区结合“冰雪”景观进行弹性设计,场地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地域韵味、风俗习惯等人文属性,能实现社会与自然的交融。冬季冰雪展示结合研学教育,将冰雪景观活力注入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之中,成为东北地区旅游发展新动力。同时,示范区也要考虑冬季后收集消融雪水,用于景观绿化和田间灌溉,达到水资源循环利用。
 
4雨洪管理体系韧性特征应用启示
 
4.1强化生态观念,树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天人合一”思想蕴涵着整体意识,应该将人与自然看成普遍联系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对立只会破坏生态系统,从而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2建立多元目标体系,拓宽研究尺度和维度
 
“雨洪韧性”是非常庞杂的理论体系。在传统村落保护中,需要建立多元融合、多规合一目标体系,进行多目标和多思路探索。从雨洪管控、水土保持、场地安全、雨水资源化、景观视效、成本与效益等多角度着手,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论证。希望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能不断拓宽研究尺度和维度,做出更大胆的多学科融合尝试,持续完善理论体系构建。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