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园林漏窗的2个历史发展演变考证

日期:2022-01-30 17:27:20     作者:谷光灿    浏览:45    
核心提示: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无须糊纸蒙纱安装玻璃的园林墙体装饰。较早对漏窗的提及有《营造法原》其介绍花墙洞时“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中
摘要: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兼具艺术性和文化性的存在。迄今为止,大量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学、空间视线关系及其制作式样工艺等。漏窗的两侧空间成景机制方面还没有厘清。

以此为研究重点,首先考察历史上“窗”的发展以及凭窗观“景”的观念演变,再结合留园的漏窗实例分析其两侧空间的类型、特点等,甄别漏窗之洞窗、花窗、花洞窗之不同设计成景效果,分析其要因和机制,以期对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启示和参考,发扬古典空间美学传统。
 
漏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无须糊纸蒙纱安装玻璃的园林墙体装饰。较早对漏窗的提及有《营造法原》其介绍花墙洞时“园林墙垣,常开空宕,以砖瓦木条构成各种图案,中空,谓之花墙洞,亦称漏墙、漏窗,以便于凭眺,似有避外隐内之意”[1]。

陈从周《苏州园林》中也多次提及漏窗[2],童隽的《江南园林志》造园篇中写道:“且往往同一漏窗,徒以日光转移,其形状竟判若两物,尤增意外趣矣。[3]”《园冶》中虽未提及漏窗这个词,但在卷三二墙垣的(三)介绍了同现在业界所说漏窗类似的漏砖墙:“(三)漏砖墙凡有观眺处筑斯,似避外引内之义。古之瓦砌连钱、叠锭、鱼鳞等类,一概屏之,聊式几于左。[4]”陈植在此注释“漏砖墙亦称漏明墙,苏州、上海带通称‘花墙洞’”。在一些当代书籍[5-6]中也被称作漏窗、景窗、什锦窗、花窗、空窗等。迄今为止,漏窗一词虽非常普及,但相似相关的称呼很多,漏窗的定义以及分类还有着一定的模糊性。

园林漏窗的2个历史发展演变考证
为了研究的严密性,本文将漏窗定义为在园林建筑或园林构筑的墙上开洞设框等,以通风、漏光、观景、漏景、框景为目的的一类窗。参考前人对漏窗的分类[7-8],根据其漏的程度以及形态的不同将其分为洞窗、花窗、花洞窗,其中洞窗、花窗都是学界已有的专业词汇[6],而花洞窗是作者仔细考察了漏窗的形态而尝试做出的更为准确的类型描述(表1)。
 
关于漏窗的现有研究大多集中于漏窗的美学价值、漏窗的式样和制作工艺,也有研究探讨人与漏窗的视线关系。如朱伟的《江南园林的窗》论述了各种窗的式样及功能[7]。陈鑫等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探讨了窗芯图案造型的装饰文化意义和美学意境[9]。李刚等从视域上分析漏窗的设计原理[10]。现有研究大多从人的视线入手讨论漏窗的设计手法,从漏窗的类型与两侧空间入手讨论不同类型的漏窗成景的差异性的还较少。
 
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古籍,整理历史上各个朝代关于窗的古籍记载以及诗词中关于窗与景的描述,从中归纳普通“窗”的发展演变过程以及凭窗观“景”的观念演变过程,再以留园石林小院、曲谿(溪)楼-西楼段的各类型漏窗为例分析漏窗两侧空间的类型及设计特点等,考察古典园林中不同漏窗形式所产生的不同成景效果,再结合笔者的设计实践进行论证,以期对现代景观设计提供启示和参考,发扬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美学传统。
 
1漏窗的历史发展演变考证
 
1.1“窗”的发展演变过程

园林漏窗的2个历史发展演变考证
 
漏窗来自窗,由此首先考察窗的演变。汉字“窗”古时写作“囱”。穴居时代,为透光、通风、排烟,人类在洞穴顶端或壁上凿留小孔,统称之为“囱”。后来,人类走出洞穴建造房屋,在墙壁上开洞,称之为“牖”[11]。“在墙曰牖,在屋曰囱”。在墙上开凿的称为牖,在屋顶上开凿的,称为囱。检索古籍中出现“牖”“窗”的记载,从中筛出叙述窗的功能和装饰的记载(表2)。
 
从表2典籍可以看到,战国时期《周礼》中有“四旁两夹窗”的记载,此时牖和窗的区别已逐渐模糊,牖即窗。西汉时期的古籍中记载了以琉璃装饰窗户,此时的窗在满足通风采光的前提下,开始注重装饰性。随着窗的装饰性愈发受到重视,窗棂也随之发展起来,窗棂的发展一开始是为了便于糊纸绷绢。从秦汉到隋唐,以直棂窗为主。唐代出现了花纹以相同规格的直线棂条排列,即“格子门窗”[12]。

宋代《营造法式》中将建筑门窗列入“小木作制度”中,列举了“格子门”“破子棂窗”“阑槛构窗”等多种式样[12]。进入明清两代,窗棂格图案复杂精致,除了曲棂条纹、冰裂纹等还采用种类繁多的棂花小木件构成奇异纷呈的窗格纹样[13]。这个时期,私家园林也是大兴建筑,漏窗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园冶》中“门窗磨空,制式时裁”说的就是要精心打磨砖制作门窗的边框并要用时兴的样式。
 
1.2凭窗观“景”的观念演变过程


 
在窗不断发展演变,形式日趋丰富的同时,人们对于窗外空间景色的欣赏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考察了自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关于窗与景的诗词,首先检索从魏晋到明代含有“窗”“牖”的诗词,再从中筛选描写窗景关系的作为样本,找出各朝代相比于前朝的差异性表述,最后对比排除一些描述相似的样本(表3)。

园林漏窗的2个历史发展演变考证
 
从表3可知,魏晋时期的观景对象大多是未经人工改造的较为开阔的自然景观,如“远岭”“山峰”“高林”等,也有人为景观,如“近田”,但这种人为景观并不是因窗而就,而是先有景,再开窗对景。“列镜澜于窗前”罗列自然景观于窗前,是窗的美学意义的升华[14]。唐代的诗句中出现了“窗前植桐”“种柳风窗”等辞藻,和魏晋时期相比,人们不再满足于将窗开向自然景观,而是自发地在窗前种植植物成为窗景。

“芭蕉”“幽竹”“寒梅”等植物景观也取代魏晋时期的大山大水成为主要观景对象。宋代文人园林兴盛,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中可以窥见对窗景的营造已经初见空间意识,植物的搭配布局为观景提供了层次感。宋代的观景对象虽仍是芭蕉、竹等,但出现了“芭蕉三两叶”“疏柳”“石嶙峋”“一枝”等描绘景观外形、数量的词汇,窗景营造开始注重细节,并有了以少胜多的意趣,相契于宋代文人园林简远、雅致、疏朗的特点。明清时期私家园林兴盛,人们对于窗景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要营造出“小洞天”“观图画”之境。

从先有景再开窗发展到先有窗,再造境,建筑的窗外观赏空间由大空间范围的山水景致不断精简到小空间范围的植物小景。这是城市扩张发展的结果,也是人们审美观和时代观不断改变发展的结果。先景后窗,先窗后景,在某种意义上皆为因地制宜。
 
 
窗景关系的观念演变实质是古人对窗外空间成景的观念养成与发展。

在园林出现以前,人们对于窗景的认识停留在窗与窗外空间的景致上,随着私家园林的发展成熟,隔墙、复廊,以及花样繁多的空间组合的出现,漏窗的形成及其形式的发展变化,演变出洞窗、花窗、花洞窗,使窗景关系从人、窗、景的单向关系演变为更复杂的双向关系,就漏窗两侧空间的情况,笔者查询了红楼梦等清代园林相关小说,试图寻找漏窗两侧空间的描述或者体验的文字,在红楼梦中十七回有“或编花为牖”[15]疑似表现,不能确定是否为漏窗的描绘,缺乏显著的对漏窗的两侧空间讨论的情况。

下面选取苏州古典园林的实例详细分析窗和景之关系。
 
标签: 漏窗
>更多关于漏窗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44 second(s), 234 queries, Memory 1.7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