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绿心地区居民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与人类福祉评估
摘要:开展生态保护区居民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调查评估,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长株潭绿心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感知及人类福祉满意度进行调研,探讨不同受访者对其的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绿心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中的调节服务重要性认可度最高,达平均值4.25;而重要性最低的是供给服务,为4.01;在人类福祉中,满意度最高的是良好的社会关系,为4.13,满意度最低的是自由与选择,为3.81;低学历群体及老年人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感知较低,性别、学历、收入在人类福祉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将生态系统服务定义为人类直接或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各种惠益,包括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其中,支持服务是支撑其他3种类型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系统过程或功能[1]。人类福祉则代表着物质富足、精神富有、身体健康的生活状态[2],包含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条件、健康状况、安全保障、良好的社会关系及自由与选择5个维度。MA强调了生态环境系统与人类福祉之间的重要联系,其最终目标是提升人类福祉,在良好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个人需求和潜在价值的满足。
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不断从自然环境中索取资源。与此同时,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弹性降低,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与人类需求的提升之间的矛盾。为此,各国积极实施各项保护政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常见的有退耕还林、设立国家公园、建设生态保护区等。目前,基于生态保护政策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演替、供需关系等方面。但此类研究以客观指标为主,尽管此类研究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象,但忽视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存在,缺乏人们对当下环境及生活的主观感受。
居民作为长株潭绿心区域经济活动的主体和自然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主体,其建设与当地居民的福祉密切相关。且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也会影响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看法,常见的有性别、年龄、收入、学历等,针对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制定差异化的政策和措施,以更好地满足其需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因此,为了保证绿心保护政策的实效,以实现长株潭绿心区域的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亟需探讨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及人类福祉满意度。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向长株潭绿心居民开展了长株潭绿心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与人类福祉调查。研究内容包括:(1)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感知评估;(2)人类福祉满意评估;(3)生态系统服务及人类福祉与受访者异质性特征。
1研究区域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设立于2008年,位于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交汇地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绿心,总面积528.32km2,总人口约33万,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6~19℃。该区域以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分类指导、城乡融合为规划原则,科学引导长株潭绿心的生态保护和永续利用,并在此设立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控制建设区3个空间管制分区。
2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研究问卷中的指标参照MA框架中所包含的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结合已有文献确定确切的题目,并根据预调研中村民对问卷的反馈后进行修改,最终选取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感知4个一级维度、13个二级维度,分别是供给服务(粮食生产、原材料供应、淡水供应)、调节服务(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温度、净化空气)、支持服务(土壤肥力、提供生物栖息地、物种丰富度)、文化服务(生态旅游、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人类福祉满意度5个一级维度、16个二级维度,分别是基本物质条件(住房环境、社会保障与福利、周围交通)、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卫生条件)、安全(社会治安、政府应对自然灾害措施、生态环境、饮食状况)、良好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社区社交活动)、自由与选择(教育资源、文化设施、学习/工作环境)。此外,还调查了受访者社会经济属性,包括性别、年龄、学历以及家庭年收入。
于2023年9-11月集中对绿心进行实地调研,数据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本次调研共收获问卷528份,有效问卷428份,有效率81.10%。
2.2研究方法
利用SPSS(27.0)对问卷进行信效度分析,在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与人类福祉满意度的各个维度中,α系数在0.753~0.831之间,总体信度达到0.888和0.907,KMO值为0.912和0.906,Bartlett球形检验P<0.05,表明数据结构效度良好。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及人类福祉量表数据进行KS检验,结果表明P<0.05。因此,本研究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以探讨不同社会人口特征下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人类福祉之间的差异。
3结果与分析
3.1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及人类福祉
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一级维度中,绿心区域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是调节服务,为4.25,其次是文化服务、支持服务,分别为4.18、4.10,而供给服务得分最低,为4.01。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二级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净化空气、涵养水源及教育价值,分别为4.39、4.34、4.29。生态系统服务感知二级维度中,得分最低的是原材料供应、物种丰富度和生态旅游,分别为3.65、4.00、4.03。
人类福祉一级维度中,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满意度最高的人类福祉,为4.13;其次是安全、健康、物质基础,分别为4.00、4.00、3.82,而得分最低的是自由与选择,仅为3.81。人类福祉二级维度中,得分最高的是家庭关系、邻里关系及社会治安,分别为4.29、4.15、4.16;人类福祉二级维度中,得分最低的是周围交通、文化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福利,分别为3.83、3.77、3.73。


3.2居民个人特征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及人类福祉的影响
除性别(P>0.05)外,绿心受访者所有个人经济属性都与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在年龄方面,30岁以下、30~39岁的居民比50~59岁的居民更重视支持服务(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0.066、0.148、-0.282);在学历方面,本科或大专学历对生态系统服务感知度更高,供给服务中该人群显著高于学历为高中或中专的群体(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0.093、-0.212),而支持服务中,该人群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高中或中专学历的群体(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0.148、-0.199、-0.212)。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服务中,本科或大专学历显著高于其他学历的人群。此外,家庭年收入为11~20万元的居民,对供给服务的重要性认知显著低于6~10万元、20万元以上的居民(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0.159、0.101、0.175)。
对人类福祉而言,该区域居民在性别、学历和家庭年收入3个方面的社会属性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但年龄小于30岁的群体在健康方面满意度显著高于30~39岁、40~49岁的群体(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0.195、-0.222、-0.186)。此外,50~59岁、60岁以上的群体对健康的满意度显著高于30~39岁(因子平均得分分别为0.184、0.120、-0.222)。
4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着重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性感知,研究结果显示,绿心地区的居民普遍将调节服务视为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而在二级维度中,净化空气服务被认为是最为关键的服务。以往研究表明,居民更偏好于供给服务[3],存在此差异可能与该地区处于气流交汇区相关,易导致城市间污染迭加[4],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心健康。尽管近年来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在2023年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长沙仍排名后20位[5]。因此,政府可通过控制工业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鼓励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等方式改善空气质量。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及严禁采伐林木政策的实施,使得当地居民对原材料供给感知较低。
深入了解人类福祉满意度,有助于更好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绿心居民对社会关系的满意度最高,与以往研究结果大相径庭。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绿心实施后,乡村集聚模式由均匀式低密度核心向集中式高密度核心突变[6]。在此过程中,政府集中配置了公共服务设施,能显著提高居民聚集程度,使得邻里关系变得更为密切。相反,自由与选择的满意度较低,这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结构保持一致。据此,基层工作者应秉持深入调研的精神,全面且细致地了解居民的切实需求与期望,进而以此为导向,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改善措施,旨在优化交通网络、丰富文化设施供给以及增强社会保障福利的覆盖面与实效性,从而全面提升绿心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探讨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与受访者异质性特征,有利于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提升福祉。本研究中,年龄越小越重视支持服务,可能是由于年轻人学历水平及生态知识接纳度高于老年群体;但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群对文化服务的重视度不如本科或大专学历的群体,可能是由于本次调研的研究生群体主要生活在绿心外,大幅减少了该群体对绿心区域文化服务的感知度。因此,应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特别是老年人及低学历群体。在人类福祉维度上,性别、收入及教育水平都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性别平等观念的普及,男女之间的劳动分工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此外,尽管有研究表明,收入和教育水平对幸福感有影响,但在绿心区域未存在差异性。而在健康(P=0.019<0.05),对芽高的交叉影响差异显著(P=0.000<0.05),对叶片数的交叉影响差异不显著(p=0.064>0.05)。从均值看,随着生长调节剂浓度的增加,成活率、芽高及叶片数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长调节剂浓度为1.0mg/L时,三者达到最大值;3种生长调节剂对成活率、芽高、叶片数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萘乙酸>生根粉>吲哚乙酸。综合来看,1.0mg/L的萘乙酸处理对12cm的根长扦插效果最佳,成活率、芽高、叶片数分别为52.00%±2.83%、6.65±0.42cm和9.00±0.71片。
3结论与讨论
扦插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插穗是否能够生根,而插穗采集部位、扦插基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等对扦插生根具有显著影响[13-15]。本研究表明,不同扦插根长对成活率、芽高、叶片数的影响显著,并呈正相关;壤土+河沙(1︰1)的基质因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扦插效果最佳,而黄心土基质虽然吸水性强,但因透气性差,扦插效果最差;萘乙酸浓度为1.0mg/L、1.5mg/L时,对扦插的成活率、芽高、叶片数具有促进作用,其他浓度则表现出降低作用;生根粉浓度为1.0mg/L时,对根扦插成活率和叶片数具有促进作用,其他浓度与吲哚乙酸所有浓度的处理效果一致,导致成活率、芽高以及叶片数降低。这与朱富勇等[14]研究中不同激素处理均降低了青牛胆藤蔓扦插成活率的结论相似。
综上所述,青牛胆根扦插的最优根长为12cm,扦插基质是将壤土与河沙按1︰1混合,生长调节剂为1.0mg/L的萘乙酸。在本研究中,青牛胆根的扦插成活率相对较低,因此,对于不同扦插根长度、不同扦插基质配比以及其他生长调节剂和浓度处理对青牛胆根扦插效果的影响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找寻更有利于青牛胆根扦插繁殖的最优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