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落叶松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摘要:长白落叶松即黄花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地区广泛种植的树种之一。基于长白落叶松在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虫害,包括松苗立枯病、早期落叶病、松毛虫以及落叶松针螨,分析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提出对应防治措施,以期为长白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提供技术借鉴,保障长白落叶松林的可持续发展。
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是落叶松属的大型乔木,树形高大,成熟树高可达30m,树干直径一般为1m;枝条平展,冬季落叶;花期4-5月,果期9-10月;果实为圆锥形,成熟时呈深棕色,每个果实中含有多颗种子,便于繁殖和分布[1]。从应用价值看,其木质坚硬,可供建筑、船舰、电杆、帆柱、枕木、车辆、矿柱(坑木)、家具及木纤维木业原料等材用,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长白落叶松的根系能有效固土护坡,减少水土流失,同时长白落叶松林为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有利于物种生存和繁衍,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长白落叶松病虫害发生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确保其种群的健康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1松苗立枯病
1.1发生特点
松苗立枯病作为长白落叶松在生长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根腐镰刀菌(Rhizoctoniasolani)引起。此种病害通常在苗木生长早期阶段发生,尤其在苗圃条件下频发。原因在于土壤湿度过高、排水不良、通气性差,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过低、pH值不适宜等也会增加发病概率。松苗立枯病的侵害过程通常从苗木的根部或茎基部开始[2]。真菌侵入松苗后,迅速在植物组织内生长,阻断水分和养分的运输,导致受感染部位腐烂。随着病情的发展,植物的叶片出现萎蔫、黄化,最终导致整株苗木死亡。此病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直接导致苗木死亡,影响林木的更新和生长,对林业生产造成损失;二是若病害得不到有效控制,极易在苗圃内蔓延,影响更多的苗木,甚至通过苗木运输传播到其他地区,造成恶劣影响。
1.2防治措施
首先,育苗前应保证育苗地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统,避免土壤过湿,适当增加有机质含量和调节土壤pH值,以改善土壤环境,必要时深翻30~40cm,增加土壤通气性。同时使用健康、无病害的苗木,避免已被病害侵染的苗木进入苗圃[3]。其次,必要时使用杀菌剂,如50%多菌灵(Carbendazim)湿性粉剂,按照1kg活性成分0.5~0.7g的比例配制溶液喷施苗木,喷药频次一般为每月1次,连续喷洒2~3次。也可利用某些益生菌或真菌,如巴斯德杆菌(Bacilluspasteurii)、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三脉根霉(Trichodermaviride)等,抑制抗根腐镰刀菌的繁殖。最后,应定期清理苗圃,移除病弱和死亡的苗木,以减少病原体的来源。同时,保持工具和设备清洁,
防止病害传播,保障长白落叶松苗木健康生长。
2早期落叶病
2.1发生特点
早期落叶病的发生主要由落叶松早落病菌(Lophodermiumseditiosum)引起,尤其在春季与秋季发生概率较高,主要原因在于春秋两季空气湿度较高,湿润的环境为病原菌提供了有利的繁殖和传播条件。该病侵害过程主要表现在叶片上,,感染初期,叶片出现黄斑或褐斑,随后斑点逐渐扩大并融合。受影响的叶片逐渐枯萎、变色,并在季节尚早时脱落,通常会提前2个月落叶。过早的落叶会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导致整体生长受阻[4];同时大量的叶片脱落也会减少树木的观赏价值;持续的病害发生会减弱树木的抵抗力,使其更易受到其他病虫害的侵袭。
2.2防治措施
针对长白落叶松早期落叶病的防治,可采取以下4种措施。
2.2.1改善生长环境。合理增加树木间距,建议树木间距保持在2~3m,以改善通风条件,降低叶片间的湿度,减少病害发生的风险。同时确保种植区域排水良好,避免积水,特别是在雨季或灌溉后。
2.2.2农艺措施。秋季及时清理并焚烧或深埋受病害影响的落叶,以消除病原菌的潜在源。
2.2.3化学控制。在病害发生前,可使用1%波尔多液或代森锌(50%可湿性粉剂,按照1kg有效成分0.5g的比例配制)进行喷洒。喷药应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通常是多雨季节)之前进行,每隔7~10d喷洒1次,连喷2~3次。一旦发现病害,可使用咪鲜胺(25%水分散粒剂,按照1kg有效成分0.5g的比例配制)进行喷洒,每次间隔7~10d,连喷2~3次[5]。
2.2.4定期监测。定期检查树木的健康状况,尤其是在多雨季节后,及时发现病害迹象。其中,春季(3-5月)每2周检查1次,重点关注新长出的叶片是否出现黄斑或褐斑等早期病征。夏季(6-8月)每周检查1次,注意叶片是否有过早枯萎或脱落的迹象。秋季(9-10月)每2周检查1次,关注叶片的颜色和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提前落叶的情况。冬季(12月-次年2月)每月检查1次,勘察树木整体状况,准备春季防治措施。

3松毛虫
3.1发生特点
松毛虫(Dendrolimus)是长白落叶松常见的害虫之一。该虫害的发生与特定环境条件密切相关,暖和湿润的气候条件通常有利于松毛虫的繁殖和生长。春末和夏初是松毛虫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此时气候条件有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生长发育[6]。松毛虫主要在幼虫阶段侵害长白落叶松,此时以长白落叶松的嫩叶和针叶为食。幼虫最初集中在树冠的部分区域,随着食量的增加,
逐渐蔓延到整个树冠。高密度的幼虫群体可以迅速将树冠上的叶片吃光,导致叶绿素大量流失。此种大规模取食行为严重影响了树木的光合作用,削弱了树木的生长活力和抵抗力。长期严重的取食压力,导致树木营养不良、生长缓慢,甚至整株死亡,进而影响整个林分健康,破坏长白落叶松林生态系统稳定。
3.2防治措施
3.2.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方法重点在于减少松毛虫的生存空间和繁殖机会,具体措施包括:(1)林分疏伐和间伐:适当减少树木密度,提高林下光照和通风,减少松毛虫适宜的生存环境。建议1hm2树木数量控制在500~700株。(2)设置诱捕器:在松林周围设置诱捕器,利用松毛虫的趋光性或使用性诱素诱集成虫,以减少繁殖潜力。(3)人工割除卵团:在幼虫孵化前,人工割除和销毁树干底部的卵团。
3.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应在松毛虫密度高或暴发性疫情时使用,用于控制松毛虫的繁殖和扩散,具体药剂和使用方法如下。(1)阿维菌素(Abamectin):使用0.5%~1.0%的阿维菌素水乳剂。根据林木的大小和冠幅,用量为100~200mL/667m2。在松毛虫活跃期,尤其是幼虫期开始时全面喷洒树冠。阿维菌素对松毛虫有较强的杀虫活性,同时对天敌和其他非靶标生物的毒性较低,较为生态环保。
(2)速灭杀虫脂(Spinosad):使用0.01%~0.05%的速灭杀虫脂水溶液。喷洒时要确保充分覆盖叶片的上下表面。每667m2用量根据害虫密度和树木大小调整,一般为50~100mL。且该药剂是一种生物源杀虫剂,对人和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较高,同时对松毛虫有很好的防控效果。
(3)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使用0.2%~0.3%的水乳剂,按树高和冠幅调整喷洒量,平均667m2用药量为100~150mL。
3.2.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侧重于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和调节机制,首先可使用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通过喷洒Bt5000~8000倍液制剂抑制毛虫数量,667m2用量根据害虫密度实时调整。也可引入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尤其是对松毛虫幼虫有捕食或寄生作用的天敌。最后通过建设鸟巢,保护和吸引食虫鸟类,利用其自然捕食行为来控制松毛虫数量。
4落叶松针螨
4.1发生特点
落叶松针螨(Larchspidermite,Oligonychusununguis)是一种主要为害长白落叶松的小型害虫。该虫害喜干燥温暖的环境,春末到夏初,特别是干旱和少雨的气候条件下,是其活跃和繁殖的高峰期。若长白落叶松种植过于紧密,不良的通风条件为螨虫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落叶松针螨主要为害长白落叶松的叶片,尤其是嫩叶。其通过刺吸叶片细胞的汁液来获取营养,造成叶片组织损伤。当叶片被大量刺吸后,则会出现黄斑、褐斑,严重时叶片会干枯并提前脱落。长期和大面积的落叶松针螨为害会导致树木光合作用显著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整株树木的健康问题,受害的树木会出现明显的枯黄现象,降低了林木的观赏价值和木材质量。
4.2防治措施
4.2.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方法侧重于通过非化学手段减少或消除螨虫的为害,在实践操作中,可首选间伐操作。间伐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树木密度,增加林分间的空气流通和光照,从而创建不利于落叶松针螨生存和繁殖的环境。在间伐过程中,先移除生长弱、病弱或密集分布的树木。保留健康、生长良好的个体。间伐后,建议树木密度应控制为500~600株/hm2,既能保证林木的健康生长,又能有效减少螨虫的生存空间。同时最佳间伐时期通常是在螨虫活跃前或活跃期结束后,即早春或晚秋,以减少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其次,也可使用水枪或喷水设备洗涤树冠,以物理方式减少螨虫数量,在螨虫活跃期间,每周进行1次。最后,在螨虫密度较低时,可通过人工检查和清除受影响的树叶,尤其是部分出现黄斑或褐斑的叶片。
4.2.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在螨虫密度较高或快速扩散时使用的有效方法。(1)可使用有机磷类杀螨剂,如0.5%~1.0%敌百虫(Dimethoate)水溶液喷洒树冠,每667m2用量为150~200mL。(2)使用0.2%~0.3%氯氟氰菊酯均匀喷洒树冠,每667m2用量为100~150mL。(3)使用0.5%~1.0%阿维菌素水乳剂喷洒,每667m2用量为150~200mL,重点喷洒受螨虫侵害较严重的树冠区域。(4)使用0.5%~1.0%乙酰甲胺磷水溶液喷洒,
特别是在螨虫活跃期,667m2用量为150~250mL。
4.2.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依赖于利用天敌和微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来减少螨虫的数量并抑制其繁殖。一方面,可通过引入天敌,包括某些捕食性螨虫(如瓢虫螨和捕螨夫)、捕食性昆虫(如瓢虫)和某些鸟类。此类天敌可以直接捕食螨虫,或通过干扰其繁殖周期来减少其数量。例如,定期释放瓢虫螨等捕食性天敌,尤其在螨虫数量开始增加时,可有效控制螨虫数量。另一方面,可使用特定的微生物杀虫剂,此类微生物制剂通常包含对螨虫有害的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例如,某些真菌(如Metarhiziumanisopliae和Beauveriabassiana)能产生对螨虫有毒的化合物,将此类微生物直接喷洒在受影响的树木上,以减少螨虫的数量。
5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长白落叶松生长发育中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不同病虫害对长白落叶松的对应为害,以及防治措施的有效应用路径。以期通过本次研究成果,为保障长白落叶松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指导长白落叶松病虫害的实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