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正新路站多维度视角下地铁周边环境设计

   2025-02-27 于梦宇0
核心提示:地铁作为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周边环境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出行的质量和品质。本研究从多维度视角出发,即综合考虑地铁周边环境的不同设计要素,发现问题,从安全、生态、文化和活力4个维度对地铁周边环境进行整合和优化
 多维度视角下地铁周边环境设计———以沈阳市正新路站为例
 
摘要:地铁作为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周边环境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出行的质量和品质。本研究从多维度视角出发,即综合考虑地铁周边环境的不同设计要素,发现问题,从安全、生态、文化和活力4个维度对地铁周边环境进行整合和优化,并以沈阳地铁正新路站为例完成多维度设计表达。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可以有效解决地铁空间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打造出安全有序、充满活力的绿色出行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
 
地铁线路犹如城市的动脉,将各个区域紧密相连,而地铁周边环境作为城市动脉的节点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既可以与附近的城市空间保持协调,也能为人们带来丰富的景观体验。地铁周边环境涵盖了交通、市政、景观、建筑等诸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个复杂而丰富的立体空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地铁周边环境虽得到改善,但多侧重于交通、市政等方面,对景观、空间环境等方面的考虑相对不足,加之地铁周边环境涉及要素较多且较为复杂,因此仍需进一步对地铁周边环境设计进行研究。
 
1地铁周边环境设计要素
 
1.1地铁周边人群需求分析

地铁周边人群需求分析
 
1.1.1通行者。通行是地铁周边环境最主要的活动行为[1-2],通行者是指去搭乘地铁,或是换乘公交车、出租车等其他交通工具的上班族、学生及外来游客,亦或只是步行经过该区域的居民。对于通行者来说,设计中应确保他们在高峰时期能够快速集散,并营造便捷的换乘流线,满足他们顺利通行的需求。
 
1.1.2逗留者。部分通行者也是潜在的逗留者,上班族在离开地铁前往目的地或换乘时,通常会选择在地铁站附近短暂休息,而住在附近的居民则会在这里休息、闲逛等,外来游客则会停下脚步,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当地文化和景点。因此,对于逗留者来说,地铁周边环境应满足他们休憩、整理行李、打电话、聊天、观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需求,提供舒适的停留体验。
 
1.1.3经营者。除了地铁的使用者外,地铁周边还聚集着一些沿街商户或小摊贩,他们的目标是通过销售商品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对于这些经营者来说,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为他们提供专用的售卖空间,同时也要为消费者预留充足的驻足空间。
 
1.2地铁周边环境要素
 
1.2.1出入口及附属建筑。出入口是联系车站与外部环境的纽带,也是乘客进出地铁的主要通道。为了保证人流疏散与安全,一般在出入口前设有小广场,以供乘客进出与集散。在地铁建设中的风亭、冷却塔和垂直电梯等附属建筑,往往由于单体相对独立而略显突兀,从而影响城市风貌,对这类附属建筑宜采用立体绿化、艺术遮罩、艺术涂鸦等手段进行消隐和美化处理,提升地铁站点的整体形象。
 
1.2.2步行与骑行空间。步行空间通常由人行道、广场、无障碍通道、指引设施等组成,主要起到连接地铁站和周边区域的作用,并可延伸至附近的交通枢纽(如公交车、轻轨等)、居民区和商业区域。步行空间设计时,既应考虑到通道宽度,又要避免堵塞点,以保证人行通道的舒适度和可达性,规划合理的路径、适当的标志以及具有导向性的铺装等,都有助于行人轻松找到出入口或前往周边其他目的地。
 
为实现“骑行-乘车-骑行”的出行模式,骑行空间需要确保与地铁站点的有效衔接,满足非机动车的顺畅骑行和便捷停放需求。在地铁站周边道路规划中,一是要考虑设置非机动车道,并与机动车道和人行空间有适当的隔离;二是要在地铁站出入口或隔离带处设置自行车停放点,布置数量充足的共享单车;三是要加强对该区域的管理,规范停车,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环保的出行选择。
 
1.2.3接驳空间。接驳空间是指在地铁站附近设置的专门为乘客上下车提供便利的区域。地铁站周边应结合道路实际条件联合设置公交站台和出租车临时停靠区,可结合站亭、座椅等设施,打造舒适的休息和等候空间,为市民提供便利的换乘环境,使地铁与公交之间的衔接更加顺畅,提高乘客的出行效率和舒适度。1.2.4景观活动空间。在地铁站步行可达范围内,往往有很多微小空间,这些空间可以是街角、小广场,也可以是建筑前区、树荫下,其面积虽小,但对周围居民和过往行人的生活和出行的影响很大。通过对铺装、绿化带、公共设施、艺术装置等元素的运用,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驻足环境,创造良好的交流氛围,对提升地铁周围公共空间的品质和活力具有显著作用。
 
1.2.5周边建筑。建筑也是地铁周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通过有效的空间整合和建筑治理,可以实现建筑和地铁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形成风格统一的城市景观,因此,美观舒适的外摆区域及整齐有序的建筑界面等对于提升周边整体环境品质至关重要。
 
2地铁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

沈阳市正新路站多维度视角下地铁周边环境设计
 
2.1空间整体协调性较差
 
部分站点由于现有出入口整体形式美感不足,所采用的设计语言和手法增加了出入口在视觉上的拥堵感,造成出入口、风亭等在各站点周边环境迥异的情况下更显得突兀,整体融合度较低,缺乏一体化设计;规划建设时,忽略道路系统与骑行、接驳空间及周边建筑的整合,导致各节点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衔接,降低整个交通运行效率。
 
2.2景观生态性较差
 
目前多数站点景观空间绿化覆盖率相对较低,植物的景观布局过于单一,种类丰富度不足,缺乏季相变化,部分非绿化带的灌木层和地被层植物缺失,导致绿化的层次较少,生态效益不佳。在雨水渗透和排水方面,道路铺设方法较为单一,其铺装风格过于单调,同时使用的材料种类也不够丰富。
 
2.3文化特色不突出
 
现有地铁出入口作为城市风貌、形象的重要展示窗口,缺乏沈阳或站点周边地域文化特色的展示和宣传元素,不能突出沈阳和沈阳地铁的区域性、特殊性和文化性,整体质量欠佳,缺乏特色。
 
2.4人性化设计缺失
 
许多站点外公共设施缺失、破损、老旧,布置不合理,未全面考虑行人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需求,预留的停驻、休憩、交往空间不足,缺乏吸引力和创新性,限制了居民的社交机会,景观视觉体验感不尽如人意。
 
3多维度视角下的地铁周边环境设计思路与方法
 
多维度设计旨在通过综合考虑多个要素,创造出与环境和社会相关的可持续、美观、功能性、人性化的空间,它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协调性,在设计中追求更全面、更科学的解决方案。为了将上述要素有机结合,从安全、生态、文化和功能4个维度出发,营造独具魅力的地铁环境。
 
3.1安全:确保通行畅通,保障使用者路权
 
安全的出行环境对于缓解交通拥挤、提高出行效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空间布局上,应统筹规划完整、连续、充足的通行空间,合理划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等交通区域,协调人、车、路、站之间的时空关系,实现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有序衔接。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应当设置方便辨认的指引标识,为乘客提供准确的导向信息,有助于他们快速找到目的地,降低迷路和拥堵的可能性。此外,还应加强照明设施的布置,创造一个安全且美观的照明环境。
 
3.2生态:灵活利用绿化带,提升生态效益
 
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严重,打造绿色化、生态化的出行环境,对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也具有重要意义。增加植物景观和绿化空间,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通过绿化带和行道树阻隔周边道路上的噪音和尾气排放,净化空气,改善微气候,为行人提供舒适的环境。也可以结合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满足交通的基本使用功能上,运用植草沟、生态树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方式为城市居民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圈,创造宜人的城市环境。

沈阳市正新路站多维度视角下地铁周边环境设计
 
3.3文化:依托文化资源,展现城市形象
 
随着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视,地铁站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逐渐成为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以地铁环境营造为核心,结合地域文化,设计打造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节点空间,将当地的历史、传统、艺术等元素融入地铁站的景观设施中,打造一个丰富的文化载体,使其成为展示城市独特魅力的文化空间。地铁与文化相结合,不仅为乘客提供了更加多样的出行体验,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增强了城市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
 
3.4活力:激活公共空间,体现精细化设计
 
“活力”是评价地铁周边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既要考虑地铁本身的交通功能,又要考虑如何为城市创造活力,使地铁周边成为吸引人们停留聚集的一个场所。这也就意味着,地铁周边环境活力与吸引力的创造不应当只局限于早晚高峰时段,还应当在全天候、全年四季中创造出一种可以被广泛使用的空间。例如:可以在建筑前区利用店铺外摆及绿化装饰与步行通行区相结合,营造出更多的繁荣与活泼气氛,增加人们的交流与互动,也可将艺术装置、雕塑等要素布置在街角空间或休息区,提高城市的艺术气氛,增强城市的互动性。
 
4多维度视角下的沈阳市正新路站周边环境设计实践
 
辽宁省沈阳市地铁4号线是沈阳建成运营的第五条地铁线路,线路大致呈南北走向,共设置23座车站。正新路站为沈阳4号线一期起始站,位于大东区望花北街与正新路交叉口东侧,规划面积16851m2。正新路站目前周边环境较复杂,望花北街为沈阳南北快速干道,车流量大,西临文官屯物流园,京哈铁路从此穿过,站点周边为多处建成住宅区,且有多条公交线路经过。正新路站地处东基工业历史风貌区,解放初期为国家兵工业技术高地,人们俗称“七二四”,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业遗产,也是沈阳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1多元枢纽,安全有序
 
场地内交通问题复杂,因此对城市断面进行优化设计,梳理步行、自行车、隔离绿化带,区分人、车通行路径,合理配置园路上的绿化及公共设施,形成以休憩观景和沟通的公共空间。对地铁出口处的风亭立面进行美化,并结合绿化、休闲区形成整体的景观效果,优化功能性的同时提升艺术性与空间感,形成“步行友好、骑行顺畅、设施完善”空间品质。同时以轨道交通作为设计元素,运用交织的铁轨营造现代的、多层次体验的流线型景观,铺装、园路、绿篱等通过简洁流畅的线条为景观增添灵动感,丰富绿化景观,弱化高架桥与物流园区的压迫感,营造舒适安全的慢环境,引导市民低碳出行。
 
4.2带状公园,绿色出行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设计之中,打造绿色为主的生态带状小游园,设置具有生活气息的活动交往空间和林下慢行空间,在倡导健康理念的同时,提升绿地空间的参与率和生态环境的恢复力。沿街界面的绿地空间、通过地被草花、雨水花园、低矮灌木与季相树种相搭配,塑造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效果,其独特的雨水花园不仅实现了生态友好的景观设计,还充分考虑了出行者的行为感受,实现自然与人及空间的对话。
 
沈阳市正新路站多维度视角下地铁周边环境设计
 
4.3红色基地,记忆觉醒
 
“七二四”的印记赋予场地特殊的文化属性,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为时代留下的薪火,工业文化的植入是为城市保留的记忆。为了在地铁站中展现这些文化,设计中巧妙应用红色主题和工业元素。为了展现工业及现代艺术风格,设计利用种植池的挡墙作为文化展示墙,耐候钢板上刻有国防教育相关内容。通过本土材料和地域文化内容相结合的展示,将场地与城市记忆无缝连接。种植池和座椅采用红色系,既从视觉上引导和吸引市民,又烘托红色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氛围,结合整体布局,使红色元素与场地融为一体,避免给游客造成突兀感,这样的设计将更好地展现地方特色,增添场地的文化氛围。
 
4.4公共驿站,人气汇聚
 
为达到场地开放共享、汇聚人气的目的,根据人群活动需求,在公交站等需要提供休憩场所,设计符合人体力学的座凳和树池座椅,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等候空间。在绿化带内设置适当、明亮的灯光,凸显景观的艺术性和美学效果,同时也保证行人在夜晚通行过程中具有清晰的视野。另外,在树池篦子的造型设计上融入沈阳的文化元素,表现出城市特有的魅力,并通过互动装置\公共艺术小品等方式,吸引人们在此驻留,进一步提升地铁周边环境的空间活力与趣味,营造出一种动感与舒适度的公共空间。
 
5结语
 
地铁周边环境设计是一个多方面、综合性的问题,通过分析地铁周边环境人群需求和构成要素,探究了地铁周边环境现存的问题,归纳出安全、生态、文化及活力4个有利于提升地铁周边环境的设计维度。这些维度综合考虑了使用者的安全感、生活质量、文化体验和活力需求,只有将多个方面有机整合和协作,才能够实现地铁周边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为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更大的福利和效益。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